劉虹 周志風 代新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于幽門螺桿菌感染檢驗中采用血清幽門螺桿菌抗體分型與14C-尿素呼氣試驗的臨床價值以及檢出情況,方法:抽取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納選對象為84例,入院就診時間為2019年1月-2020年6月,血清幽門螺桿菌抗體分型+14C-尿素呼氣試驗在幽門螺桿菌感染檢驗中取得的陽性檢出率為89.29%,組織病理學檢測結果為92.86%,兩組檢驗方式應用后數值對比差異不明顯,為P>0.05,結果:血清幽門螺桿菌抗體分型與14C-尿素呼氣試驗聯合應用后取得的陽性檢出率較高,為89.29%,和組織病理學檢測結果92.86%比較無明顯差異,結果為P>0.05,結論:在幽門螺桿菌感染中所應用的檢驗措施比較多,包含培養法、直接涂片法、聚合酶聯反應技術、快速尿素酶試驗以及組織學檢查、血清學檢驗等,雖然檢驗措施較多,但是在臨床以及科研中因使用目的不同,所選擇的檢驗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文研究對臨床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報告如下: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9-031-01
前言
現階段,在臨床上針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檢驗措施主要包含非侵入性以及侵入性檢驗措施,侵入性檢驗方法為胃鏡檢查,在獲得胃黏膜活檢標本以后展開組織染色、尿素酶試驗以及培養檢查等。非侵入性檢驗方法包含血清抗體分型、尿素呼氣實驗等,如果14C-尿素呼氣試驗后取得的檢驗結果為陽性,即刻展開抗HP治療,這樣會因為過度治療產生耐藥菌,同時引起抗菌素過度使用等不良現象,有研究資料表示可以根據是否存在空泡毒素和細胞毒素分泌情況,將幽門螺桿菌感染劃分為不同類型,即Ⅰ型、Ⅱ型,呈現出不同的生物學特性以及致病性,進而明確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提高檢驗價值。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對象為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納選對象為84例,入院就診時間為2019年1月-2020年6月,其中囊括男性患者55例,女性29例,受檢者年齡區間為20-68歲之間,平均年齡值為(39.75±1.57)歲。排除近期應用幽門螺桿菌抗感染藥物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
2檢驗方法
納選對象在研究期間均采用血清幽門螺桿菌抗體分型、14C-尿素呼氣試驗,具體檢驗內容如下:(1)14C-尿素呼氣試驗:患者在空腹狀態以及2小時未進食的狀態下,口服應用尿素(14C)膠囊,在25分鐘以后向著瓶內進行吹氣,或者可以將瓶子換為呼氣袋,在吹起完畢以后及時將瓶蓋擰緊,如果存在漏氣現象需要重新檢驗。然后在氣體中加入稀釋閃爍液,用藥劑量為4.5ml,將其搖勻以后放置在測試儀中,如果2分鐘內二氧化碳結果為大于或者等于100dpm/mmoL,可判定幽門螺桿菌為陽性。(2)血清幽門螺桿菌抗體分型:在受檢者空腹狀態下進行靜脈血液的收集,血樣樣本量為2ml,將血清分離以后,取血清樣本在加樣孔中滴加,如果僅出現一條紅帶則可以判定為陰性,如果紅帶為2條則判定為陽性,在檢驗期間所有應用的抗體試劑以及實驗儀器均為實驗室所有[1]。
以組織病理學檢測結果為金標準,在胃鏡下取胃體、胃竇黏膜樣本,放置于濃度為10%的福爾馬林中固定12小時,以石蠟包埋,應用冰凍機展開切片操作,將切片厚度規定為3μm,應用甲苯胺藍進行染色,然后使用蒸餾水水洗,經乙醇快速分化后展開脫水封片,依照樣本活檢病理評估標本情況,判定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現象。
3檢驗效果判斷標準
評價分析兩種檢驗方式應用后取得的陽性檢驗率。
4統計學處理
試驗數據均采用SPSS23.0分析處理,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平方差表示,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表示為n、%,檢驗結果表現形式為P值,P<0.05即研究結果對比差異明顯。
結果
血清幽門螺桿菌抗體分型+14C-尿素呼氣試驗在幽門螺桿菌感染檢驗中取得的陽性檢出率為89.29%,組織病理學檢測結果為92.86%,兩組檢驗方式應用后數值對比差異不明顯,為P>0.05,見表1。
討論
幽門螺桿菌會引起多種疾病類型,主要包含消化系統疾病,據調查研究資料表示,引起幽門螺桿菌的因素比較多,包含冠心病、高血壓、吸煙、糖尿病等。幽門螺桿菌屬于革蘭陰性菌,在自然界中的發生率比較高,屬于微需氧菌的一種類型,因螺旋形以及彎曲的S形,在不同介質的承載下出現嚴重的傳播現象[2]。幽門螺桿菌作為引發消化道疾病的關鍵原因,及時診治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研究結果表示,血清幽門螺桿菌抗體分型與14C-尿素呼氣試驗聯合應用后取得的陽性檢出率較高,為89.29%,和組織病理學檢測結果92.86%比較無明顯差異,結果為P>0.05,分析原因如下:目前臨床上在幽門螺桿菌感染中主要采用血清抗體、組織病理學以及14C-尿素呼氣試驗進行檢驗,其中14C-尿素呼氣試驗在應用期間主要利用幽門螺桿菌感染后促進尿素酶代謝和分解,可以產生NH3、CO2等物質,上述物質可以經過呼吸道有效排出,從而明確患者是否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在發生幽門螺桿菌感染以后,機體狀態會出現相關炎癥反應,同時機體抗體水平處于升高趨勢,將血液樣本收集以后可以進行血清抗體水平的檢驗[3]。臨床將組織病理學檢測方式設定為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檢驗金標準,如果發生感染相關組織在受到影響以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病變形式,在收集病理樣本以后觀察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陽性情況以及耐藥情況對明確患者是否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具有積極意義。但是組織病理學檢測需要借助于胃鏡展開病理組織取材,造成的創傷性較大,在應用期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活檢取材醫生自身的操作水平不同,直接決定著檢驗結果,對檢驗措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存在一定的影響[4]。14C-尿素呼氣試驗相對于其他檢驗措施來講,操作簡單,可以廣泛推廣和應用,在實際操作期間14C-尿素呼氣試驗具有較高的重復性,在同等條件下建議優先選擇14C-尿素呼氣試驗。血清檢驗措施在應用期間同樣需要收集靜脈血,雖然不會產生較大的風險性,但是也存在凝血障礙等風險性,血清抗體分型檢驗措施即便具有較高的檢驗敏感性,創傷性小、操作簡單快捷,但是作為非現癥感染指標在應用期間依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議聯合應用14C-尿素呼氣試驗、血清抗體分型,這對于提高檢驗準確性具有積極意義[5]。
綜上所述,在幽門螺桿菌感染中采用血清幽門螺桿菌抗體分型和14C-尿素呼氣試驗對準確篩查幽門螺桿菌感染具有積極意義,在提高陽性檢出率的同時可以降低誤診發生率,有利于減少抗生素的應用和細菌耐藥性,進一步節約了醫療資源,具有理想的臨床應用價值,在基層醫院中也可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曾會,唐玉虎,陳志娟.幽門螺桿菌感染血清學抗體與胃鏡下胃潰瘍患者病理特點的相關性分析[J].貴州醫藥,2020,44(02):299-301.
[2]李俊,姚保棟,李為希,等.血清幽門螺桿菌抗體、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檢測對5552名社區胃癌高危人群的篩查研究[J].中國腫瘤,2019,28(08):629-635.
[3]俞瑩瑩,宋震亞,王靜華,等.體檢人群血清現癥感染蛋白抗體檢測幽門螺桿菌現癥感染的評價[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9,29(02):142-144.
[4]陳靜.尿素~(14)C呼氣試驗與血清抗體和組織病理學在檢測幽門螺桿菌感染中的比較[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07):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