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華

摘要:目的:分析居家養老服務實行中醫護理技術的作用。方法:選入2019年5月-2021年5月間居家養老服務居民116例,隨機法分組,A組58例實行中醫護理技術,B組58例實行常規護理。對比心理狀況變化。結果:護理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評分對比無差異(P>0.05)。護理2周后,A組患者的心理狀況評分低于B組(P<0.05)。結論:為居家養老服務居民實行中醫護理技術能夠調節其心理狀況,優化護理質量。
關鍵詞:居家養老服務;中醫護理技術;心理狀況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9-242-01
居家養老服務是現階段社區養老服務的主要模式,有安全性與舒適度特征。居家養老服務的對象是老年居民,其多合并慢性病,需要在養老服務的前提下給予其醫療服務,保證身心健康[1]。中醫護理技術的護理方式多樣,有靈活性和簡易性,是預防老年慢性病的有效措施,可被積極用于居家養老服務中?;诖?,本研究選入居家養老服務居民116例,用于分析中醫護理技術的實施效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入2019年5月-2021年5月間居家養老服務居民116例,隨機法分組,A組58例,男患比女患為35比23;年齡為54歲間斷至84歲,均值(61.02±1.28)歲。B組58例,男患比女患為36比22;年齡為53歲間斷至83歲,均值(61.18±1.38)歲。數據經假設檢驗并無差異(P>0.05)。
1.2 方法
B組采取常規護理,即監測居民的身心狀態,予以健康教育和疾病指導。A組采取中醫護理技術:①運動保?。航Y合居民病史、體征與用藥史等情況擬定運動計劃,可選擇太極劍、八段錦或是太極拳等運動方式,以疏通經絡,平衡陰陽,達到減脂作用,可起到慢性病預防和治療作用。②飲食調護:結合養老居民的病理與生理特點擬定飲食方案,堅持辯證施膳原則,充分突顯食物的五味四性,做到有節制且清淡飲食,需多食維生素與蛋白質食物。③情志調節:關注養老居民的心理狀況,利用五志相勝法、移情異性法以及心理暗示法調護其心理。④生活起居:要求養老居民勞逸有度、起居規律且順時陰陽的堅持養生習慣,強調四季養生,提升其免疫力,維持陰陽平衡。⑤中醫護理技術:常見的護理技術包括拔罐、推拿與艾灸,可根據養老居民情況行中藥浴足、熏蒸和耳穴壓豆治療,以緩解關節疼痛和改善睡眠等作用。⑥健康教育:由社區服務人員向養老居民普及護理技能與知識,指導養老居民合理膳食、正確用藥和保健養生,使養老居民了解自我保健方法。
1.3 觀察指標
利用焦慮以及抑郁自評量表測評心理狀況,標準分值50分,不良心理狀況與分數正相關。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經由SPSS21.0軟件完成,計量數據經t值對比與檢驗,假設校驗有意義則P值不足0.05。
2結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較比心理狀況評分無差異(P>0.05)。護理2周后,A組患者的心理狀況評分低于B組(P<0.05)。
3討論
目前,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養老觀念與照護模式也隨之改變,可以積極改善養老現狀。以往的居家養老服務多采取保姆式照護模式,其目的是有效照料養老居民的生活起居,但無法滿足日益多樣化的養老需求[2]。養老居民的身體機能偏差,可能合并慢性病,需要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加用醫療服務。中醫護理技術具備簡單易行和取材方便等優勢,且護理內容多樣,如艾灸法、刮痧法以及拔罐法等,其將中醫傳統理論積極運用于護理服務中,可以盡快改善慢性病養老居民的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中醫護理技術符合整體護理理念,具有人性化以及個體化護理原則,其關注養老居民的身心狀態,可以為居民實行辯證護理,個體化擬定護理規劃,指導養老居民保持規律性作息和生活習慣,使其掌握護理技能,抑制相關并發癥[3]。中醫護理中,運動鍛煉可通過內臟、肢體運動維持機體健康水平,但需注意強度適中,長期堅持鍛煉。飲食調護可合理化擬定養老居民的飲食計劃,充分發揮不同食材的食物屬性。情志調節可針對養老居民的心理狀況予以心理干預,生活起居護理可提高居民免疫力,確保機體陰陽平衡。中醫護理技術和健康教育可以保證養老居民掌握護理技能,進而提升其自護能力[4]。
結果中A組患者的心理狀況評分低于B組(P<0.05)。說明中醫護理技術能夠調節患者的心理狀況,優化居家養老服務水平,具有較高的實用性。
參考文獻:
[1]馮雪,程益蘭.中醫護理技術在居家養老服務中的應用狀況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20,24(21):3081-3082.
[2]陳秀玲,董如雪.責任制整體護理在醫養結合居家養老模式中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21,31(6):109.
[3]徐波.從居家護理服務角度談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對策[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0,28(22):74-76.
[4]孫朦,朱桂禎,劉芳彤.淺析中醫全科醫學在居家養老服務中的作用[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9,31(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