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中圖分類號】R4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9-337-01
腹部超聲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在大家亦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它經常出現于醫生言語中,而陌生在它究竟可以診斷哪些疾病呢,那么今天我們將對其仔細講述。
腹部超聲的檢查方法是離不開超聲探頭,將其接觸于患者體表后即可通過非腔道介入的手段進行檢查,是目前各大醫院普遍應用的一類檢查方法,它的檢查范圍涵蓋了肝臟、胰臟、脾、膽囊、腎、膀胱等諸多腹腔臟器及組織,可通過探查確定組織器官的形態、大小,并針對其內部結構、回聲狀態進行詳細檢查,可對大部分臟器疾病進行明確診斷。
那么腹部超聲通常可以對哪些疾病進行診斷呢?我們經過整理多項臨床研究資料發現,此方法可診斷的疾病種類豐富,通常包括肝硬化、脂肪肝、肝血管瘤以及肝癌等肝臟疾病,亦可對膽囊炎、膽結石、膽囊息肉等膽病進行明確診斷,亦可對主動胰腺、脾臟、腎臟、子宮、闌尾疾病進行診斷,并可用于評估胎兒發育狀況。本文將針對集中超聲診斷中較為常見的疾病進行介紹:
1、肝硬化:肝硬化作為一類慢性疾患,其發病可因多種因素引起,患者發生肝硬化后自身肝臟原有功能及周圍血管均可遭受嚴重損害,故面臨一些列危重并發癥發生風險,易致其死亡。該病根據病因可劃分為彌漫型、壞死型、膽汁性及淤血性,亦存在寄生蟲性肝硬化,其主要超聲表現可體現在以下方面:①疾病發生早期時患者肝臟僅僅表現出輕度腫大,形態大小均接近正常,臟器表面呈現較為光滑的狀態,病情進展至后期時患者肝臟形態不再表現為正常狀態,大多會出現左右葉失調現象;②發病早期患者肝包膜呈現較為光滑狀態,后期則可出現表面不平整狀態,部分患者檢查結果顯示為鋸齒狀,這主要與肝臟前存在的腹水有關,此時肝光點亦可表現為增粗狀態,結構表現較為模糊,實質回聲亦比較雜亂,但血管紋理狀態表現正常;③伴隨脾臟異常腫大,可發現脾靜脈較正常狀態明顯增寬,亦存在腹水;④患者膽囊腔較正常狀態顯著縮小,膽囊壁明顯增厚,且表現出雙邊征,此時需要重點鑒別肝癌與肝實質病變,前者的主要鑒別點在甲胎蛋白值高于正常值,且存在門靜脈癌栓。
2、子宮肌瘤:該病亦可稱之為子宮平滑肌瘤,目前在女性生殖系統良性腫瘤中最為常見,年齡處于30-50歲的婦女是其主要發病群體,其主要表現出水腫、玻璃樣變、脂肪變、囊性變等病變,亦可出現鈣化、肉瘤樣變。目前臨床依據肌瘤部位將本病劃分為漿膜下肌瘤、肌壁間肌瘤、黏膜下肌瘤。該病經超聲檢查后可表現出圓形病變部位,其邊緣較為清晰,回聲特點表現為均勻且低。
那么腹部超聲是通過檢查哪些內容來獲取疾病信息并進行準確診斷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實質性臟器:超聲檢查主要針對腹部諸多臟器的形態、大小、部位及內部結構進行判斷,常用到的辦法就是通過回聲特點來評估臟器健康狀態,可有效評估受檢臟器是否存在腫大、萎縮等異常狀態,亦可對腫瘤生長狀態、生長部位進行確定。②空腔臟器:腹部超聲可針對胃、膽囊、腸道及膀胱等空腔器官進行詳細檢查,確定其是否存在異常。③病灶物理特性:對于部分患者的某一具體臟器已發生病變的情況,超聲檢查可針對其病灶物理特性進行評估,主要確定其是否為實性或囊性,還是混合性,并根據所得檢查結果配合患者實際臨床癥狀進一步對病灶良惡性進行鑒別診斷。④判斷腔隙積液存在與否:腹部超聲針對腹腔腔隙可進行積液檢查,對于存在積液的患者亦可大致測量出積液量,用以協助疾病診斷。⑤動態評估療效:對于部分近期接受手術或藥物治療的患者,腹部超聲可對其治療狀況進行有效評估。例如部分肝硬化患者經相關治療方案實施后可借助腹部超聲確定肝臟狀態以及脾臟變化情況,亦可觀察腹水是否形成以及術后是否存在腹腔積雪。⑥評估患者血流動力學:腹部多普勒超聲可發揮其優勢,不憑借任何造影劑介入檢查既可對患者血管進行顯像,尤其對腹部及其外周部位的血管形態均可便捷觀察,掌握斑塊、狹窄形成情況,判斷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瘤、血栓等。⑦確定黃疸性質:目前腹部超聲在定位診斷阻塞性黃疸中作用效果極為顯著,已得到多方認可。
除上述檢查內容之外,腹部超聲還可對臨床諸多診療方案其引導作用,如進行組織活檢時對操作的精度要求極為苛刻,一旦活檢取材部位出現誤差,極有可能造成信息錯誤,引發誤診誤治現象,耽誤患者病情;部分手術亦操作精度較高,需要輔助以超聲引導方可順利進行,減少組織損傷,故腹部超聲可有效確保診療的準確性及成功率。
患者行腹部超聲之前亦需對一些注意事項進行了解,那么具體有什么呢?通常在行肝膽、胰腺等部位的檢查前,患者需做到檢查前8小時禁飲食,將檢查時間盡量確定在上午,當檢查目標鎖定為患者膀胱時,患者檢查前需進行充分憋尿,使膀胱壁及腔內情況得以充分顯現,更利于診斷該部位及輸尿管疾患,亦可減少前列腺疾病診斷的誤診率。除此之外,患者行腹部超聲時需放松自身心態,聽從醫生叮囑,依據相關操作流程規范行動,確保檢查結果真實可靠。
綜上所述,我們對腹部超聲所診斷的疾病以及檢查內容有了一個基本認知,在接受檢查時亦需提前注意好相關事項,避免因自身原因導致的誤診、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