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麗娟
摘要:小兒疾病預防保健的過程中,中醫保健的臨床應用優勢和價值相對較為明確,起到的作用也較為積極,有助于進一步促進小兒的生長發育,特別是對于脾虛體質的小兒來說,采取這一方法和措施能夠取得較為滿意的干預效果,起到一個促進小兒生長發育的作用,提升臨床預防保健的有效性。為了更好的明確有關方法對于小兒生長發育所帶來的影響,還需要充分認識到脾虛的具體特征,采取合適的干預方法,才能取得更加滿意的臨床干預效果,提升干預的有效性情況。
關鍵詞:中醫保健;脾虛體質;中醫干預;體質辨識;兒童;生長發育;
【中圖分類號】R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9-342-01
引言:
從中醫角度來說,每個人的體質都存在著很明顯的差異,而體質則是齊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健康狀態的一個綜合性評價,產生這一差異的原因較多,比如先天遺傳、后天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形成等,而在進行保健的過程中,脾虛體質是相對常見的一種,發生率較高,對于小兒生長發育也會帶來很大程度上的威脅和不良影響,促使其原有健康情況受到威脅,甚至出現發育遲滯等問題。先天遺傳、后天形成的脾虛體質是可以通過一系列生活調整、飲食干預等基礎手段促使其發生改變和轉歸的,因此對于兒童群體之中的脾虛體質,也需要采取有效的健康保健方法,從中醫體質角度出發進行干預。
一、兒童脾虛體質特點
兒童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其體質不同對于生長發育所帶來的影響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之處,尤其脾虛體質對于兒童的生長發育影響相對較大,對幼兒五谷精微轉運、營養攝入與吸收都會帶來較大的影響,因此對于其進行體質辨識、中醫保健干預,就具備著一定的優勢和價值,其效果和意義都相對較為明顯[1]。而立足于中醫保健,確定這樣的體質,提出針對性的干預方法與策略,進行合適的生長發育方面保健,有助于更好地促進兒童健康情況優化,對其生長發育帶來積極的影響作用。小兒的體質由先天基因、生活條件、氣候、飲食、居住條件、疾病及使用藥物搜所決定,普遍中醫學認為小兒肉脆血少且氣弱,伴有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而且正氣易虛邪氣易實,從而也就進一步導致了兒童容易產生脾虛的體質。對于臟腑嬌嫩的兒童,為了促進五谷精微轉運、促使脾胃調和,積極選擇合適的方法對其脾虛體質進行一定的調節和調整就具備著一定的優勢和價值,起到的作用相對較為突出,帶來的影響也較為積極,還需要對其相應的健康保健方法及措施正確認識。
二、中醫保健干預策略
(一)飲食藥膳
在飲食方面選擇藥膳進行干預,將50g瘦肉和15g薏仁米、懷山藥配合10g的茯苓、太子參,用武火煮沸再轉文火煎煮30min,作為湯飲食用,如為1-2歲小兒則劑量減半,每周兩次。藥膳干預所使用的大多數都是食藥兩用的藥材,尤其像太子參,具備一個健脾益氣的 再去偶用,有助于改善脾虛體質,促進食欲不振等問題的轉歸,也有助于調節患者的免疫功能,促使其現有健康情況的轉歸,對于脾虛的小兒來說也是最常用的一類藥物。而茯苓則具備一個健脾安神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其現有的脾臟功能,以促進脾虛食少方面的轉歸,提升集體 抗病能力。而懷山藥則主要由一個滋陰補脾的作用,能夠進一步增強免疫功能,并健脾利濕,起到一個較好的體質調節作用。除此之外,積極配合穴位貼敷等方法,多種方法聯合應用,能夠取得更好的干預效果,對其體質轉歸產生促進作用。
(二)穴位貼敷與捏脊法
其次進行穴位貼敷,選擇健脾固元膏,在患兒雙側的足三里進行貼敷,每日一次,一次貼敷為2h。最后配合捏脊法進行保健干預,讓花兒選擇俯臥位,然后以兩手半握拳的姿勢抵在背脊兩側向前方伸展,提起患兒背脊肌肉,在長強穴與大椎穴之間一動,重復五次進行干預。并指導患兒家屬掌握這一保健方法,每日進行一次相應干預。在穴位貼敷方面,所選擇的穴位也大多數都具備著較好的健脾作用,有助于健脾和胃,益氣通絡,對于小兒健康情況帶來更加積極的影響作用。尤其是足三里這一穴位,其自身有著較好的養后天之氣、促進元氣的作用,并利用中藥貼敷進行穴位透皮吸收,有助于起到一個調和陰陽的租用,并改善小兒的免疫力情況,促進其現有健康的轉歸,對于體虛脾弱、消化不良、飲少納差等小兒能夠起到一個較好的改善疾病作用,促進其健康情況發生轉歸。而且相比之下,此類方法安全可靠,可行性較好,小兒的依從性也相對較為可觀,所選擇的健脾固元膏其中白術、防風也可以起到一個增強免疫力的作用。而在捏脊法方面,這一方法是小兒推拿最為常見的一種措施,主要是通過利用手法對督脈、膀胱經產生一定的刺激,從而調和陰陽,改善臟腑功能,取得一個較好的促進氣血循環與運行的作用,改善脾胃虛弱。這幾種方法彼此配合、聯合應用之后,總體的效果相對更加滿意,帶來的影響也更加積極,有助于提升臨床干預的有效性。
總的來說,脾虛體質是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的常見體質,其自身的產生與先天條件、后天生活環境以及飲食習慣呈現著高度的關聯性,那么開展中醫保健、促進其生長發育就具備著一定的重要性和價值性[4]。開展干預的過程中,選擇藥膳、穴位貼敷、捏脊等方法,對于兒童來說接受程度較高,而且對于體質方面的改善影響意義較為積極,有助于促進兒童的生長發育,改善消化功能和五谷精微轉運、吸收。
三、結束語
如上所述,脾虛體質的兒童使用中醫保健干預之后的效果較為理想,為其健康情況及生長發育情況的改善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作用。多種方法復合應用之后,兒童的健康情況可以得到明顯的優化,在中醫保健干預指導之下,有助于更好的開展生長發育方面的干預,從而取得更加滿意的臨床干預效果。
參考文獻:
[1] 馮威. 參苓白術散對小兒脾虛泄瀉消化吸收與腸道局部免疫功能的影響[J]. 養生保健指南, 2020, 000(003):105-106.
[2] 徐麗, 薛堅, 明雅焜,等. 中醫保健干預對嬰幼兒生長發育影響隊列研究[J]. 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9, 010(013):P.16-18.
[3] 鄒艷麗, 鄭春玲. 兒童常見中醫體質辨識及保健對增強兒童抵抗力的意義[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20年7卷95期, 43,46頁, 2021.
[4] 孫變亮. 中醫保健干預措施對脾虛體質兒童生長發育的效果分析[J]. 首都食品與醫藥, 2020, v.27;No.519(12):16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