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霆 李洋



摘 要:以我國農民工就業情況為案例,收集了31個省級行政區的農民工就業政策文本,并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fsQCA)從條件組態的角度探究就業政策的出臺對促進農民工就業的影響路徑,揭示了就業政策單要素與多條件組合對農民工就業的影響路徑。研究發現,促進農民工就業需要不同類目的政策條件進行“因地制宜”的有機組合,單一政策條件無法產生促進農民工就業的并發作用。以作為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暢通農民工維權通道”政策和作為環境型政策工具的“加強農民工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保護”政策作為核心政策條件的省份更容易產生較為充分的農民工就業。根據對條件及結果組態的分析研究,環境支持主導型路徑、需求—供給推拉型路徑、需求—環境互補型路徑和供需—環境聯動型路徑是實現就業政策促進農民工就業的四大影響路徑。
關鍵詞:農民工就業;就業政策;fsQCA;政策工具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49(2021)04-0037-14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21.00.028
Abstract:This article use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peasant workers in China as a case, with the texts of employment policy for peasant workers in 31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and the fsQCA meth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iguration to explore the impact path of the employment policy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ditional configuration, which reveals the influence path of single factor and multicondition combination of employment policy on the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employment of peasant workers needs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policy conditions to “adap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while a single policy condition cannot produce the concurrent effect of promoting the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The provinces with demandoriented policy tools such as “unimpeded rightsafeguarding channel of peasant workers” and environmentoriented policy tool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safety of work and occupational health protection of peasant workers” as the core policy conditions are more likely to produce more adequate employment of peasant worker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conditions and result configu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ur influencing paths of the employment policy to absorb peasant workers employment, which includes environmentsupporting dominant path, demandsupply pushpull path, demandenvironment complementary path and demandsupplyenvironment linkage path.
Keywords:employment of peasant workers;employment policy;fsQCA;policy tool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將會是“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助推國家現代化發展的破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國家統計局2021年4月發布的《2020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農民工總量已逾2.8億。當前我國農民工群體已經從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進程中的新型勞動力大軍成長為產業工人的主體。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全面落實好同時身兼“六穩”和“六?!敝椎木蜆I工作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的工作要點,更加強調充分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民生,為實現農民工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提供保障。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要求實現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普遍、普及、普惠,到國務院《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的執行、全國根治欠薪線索反映平臺分別以制度化和全程監督的形式依法治欠,再到各地相繼通過提高公共就業服務水平、加強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保護、暢通維權渠道等多種形式對當地農民工就業給予相應扶持,已陸續出臺的多項硬措施均在為幫助農民工有序就業,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程度提供保障。那么,各方政策引導效果究竟如何?我國農民工就業政策實施良好的地區是以何種機制發揮促進就業的社會效應?破解這些問題在我國當下強調保就業的經濟環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文獻回顧與研究思路
已有文獻中圍繞我國農民工就業政策的探討多為質性研究,主要探討農民工就業政策的漸進演變。針對農民工就業政策的演變,學者們各執一詞,徐永新提出“三段論”[1],文軍和黃楓嵐也從農民工就業社會保障角度對“三段論”予以佐證[2],田松青、劉小年共同秉持“四段論”[3-4],宋洪遠等則細分為“五段論”[5]。紀韶和李小亮從農民工就業政策環境的變遷、政策調整以及實施中的問題方面對政策實施前后的情況進行質性分析[6]。陳森斌和楊舸通過梳理197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國農民工就業政策的變遷,從規范農民工管理政策、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農民工傷亡事故賠償問題、用工制度、改善農民工就業措施等方面總結出我國農民工就業政策思路具有由堵到疏、由管理到服務、逐步制度化、法律化以及由解決問題到逐步納入構建和諧社會的特點[7]。汪超以公平性形式化論證了少數人對話將農民工政策物化為促進城市發展的政策工具,認為需要以重復性協商式對話避免公平價值的隱缺[8]。劉唐宇和羅丹以就業歧視為視角研究了21世紀以來農民工就業政策,探究農民工就業歧視現狀的原因及政策優化建議[9]。
在對就業政策與農民工就業關系的研究中,部分研究雖已證實就業政策的實施會對農民工就業產生多方面的影響,然而關于就業政策如何影響農民工就業即具體路徑機制尚不得而知。如何通過探究我國農民工就業政策影響路徑使得就業政策發揮更高質量的效用,從而改善農民工就業現狀,具有重要的現實和理論意義。而為數不多的現有研究僅停留在政策表象層面,難以考察多重政策組合對農民工就業這一社會現象的復雜因果關系。為了豐富現有研究,本文以組態視角設計展開因果關系層面的研究,進一步探討就業政策影響農民工就業的潛在路徑機制。
在通用視角、權變視角和組態視角這三種管理學研究視角中,組態視角最為復雜,它基于整體系統論,將研究現象定義為一個龐大的集合,將作用于研究現象的前因定義為該集合的不同子集[10],分析前因變量要素的組態和結果變量的關系,強調因果關系背后的復雜性[11]。該視角指出,復雜因果關系的多重影響因素之間是存在依賴的,這些前因變量之間存在差異化的排列組合關系且能夠作用到同一結果目的的形成。基于此,本文將在我國31個省級行政區劃對農民工就業政策制定與實施的實踐背景下,利用組態視角實證探究農民工就業政策對農民工就業的影響路徑和優化機制。具體而言,本文將嘗試回答如下研究問題:影響農民工就業的就業政策的條件組態是什么?政策文件中哪個或哪些政策類目在其中發揮著卓有成效的作用?對于農民工就業良好這一結果狀態而言,各不同類別的就業政策之間是否存在或存在怎樣的匹配與替代關系?本文提取整合文獻中的高頻詞匯以及體現農民工就業良好特質的變量,在參考國家級別農民工就業政策綱領性文件類目界定的基礎上,通過以不同目標導向為分類標準對農民工就業政策進行歸納,并嘗試構建農民工就業政策促進就業的分析框架,對我國農民工就業政策的影響路徑進行研究,以期豐富和完善國家對于農民工就業政策體系內部的關系結構與協同機制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與數據采集
1. 研究方法——定性比較分析(QCA)
本文在組態視角的基礎上分析影響農民工就業政策的多元機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開展實證檢驗。定性比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由美國社會學家拉金(Ragin)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其超越了定性與定量的界限,將“定性之于案例導向”和“定量之于變量導向”的優勢結合起來。案例即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國家、行業、組織,也可以是團隊、個體等[12]。國外學界對QCA的重視自2000年開始呈現上升趨勢,近年來國內學界也逐步在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領域中應用QCA進行研究[13-17]。定性比較分析法有三種基本類別,分別是清晰集定性比較分析(csQCA)、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fsQCA)以及多值集定性比較分析(mvQCA)。其中,由于樣本數據無法直接被清晰地按照“是否屬于”集合的標準進行邏輯劃分,而fsQCA因為能夠同時較好地處理部分隸屬的問題,故本文采用fsQCA方法進行實證分析。
fsQCA的基本思想依舊遵循組態思維框架下的集合論。即基于集合論思想分析案例的條件集合與結果結合之間的集合關系[12]。通過將案例視為條件的組態(Configuration/Combined Condition)、將自變量換為條件組態、將凈效應思想改為組態思想、將相互關系替換為集合關系,這一方法解決了很多組態視角理論和分析方法不匹配的問題[11]。由于QCA同時展示了“案例導向”與“變量導向”方法的優勢,即其采用案例導向整體性方法的同時必須要把研究案例拆分為條件變量和結果變量,因而本質上也是具有可解性的。同時適用于小、中、大樣本的案例深度研究,且能夠完成不同樣本容量的跨案例研究。而從技術層面而言,QCA的操作具有二重特性,因此無論是“定性法”還是“定量法”,它都能夠與之相結合,探索復雜社會現象及其因果關系的“黑匣子”。
就本文的研究需求而言,fsQCA向內能夠完成條件變量作用機制的識別,向外能夠實現實證檢驗的推廣度,提升理論的實踐切題性。運用“布爾代數運算和集合理論體系”關注跨案例的“并發因果關系”,使得研究者可以撥開迷霧探索到不同條件情景作用于相同結果的相異機制,深入探究不同前因條件的匹配路徑與結果之間的協同邏輯,延伸定性比較的分析深度。雖然存在“因果不對稱性(Causal Asymmenty)”的邏輯前提,但在對導致結果變量與高水平的前因變量進行組態分析的同時,fsQCA兼可分析引致結果變量低水平出現的前因變量,即對研究結果穩健性的反向檢驗具有兼容性,進而能夠比較導致結果變量高水平出現與消失的不同性質的條件組態,增強因果關系的解釋力度。
2. 樣本數據采集
本文選取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不含港澳臺地區)作為研究案例的主體,研究選取的政策內容為其行政區劃內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為結果變量數據獲取時間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前五年)之間出臺且當期有效的所有農民工就業政策文本。通過各省級政府門戶網站、職能部門官方網站以及北大法寶數據庫進行檢索。本文將農民工就業政策文本的分析單元定義為具體的政策條款,從政策實施期望實現的效果層面對農民工就業政策進行類目梳理。確定政策類目后對每一分析單元的政策內容進行編碼,逐一定義每一分析單元中的政策文本內容?;诳陀^全面的原則對能夠展示不同政策目的的同一政策條款進行單元拆分,對展示同一政策目的的不同政策條款進行合并。根據不同政策目標將農民工就業政策分為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工作、提升農民工公共就業服務水平、保障農民工工資報酬權益、暢通農民工維權渠道、加強農民工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保護、規范使用農民工的勞動用工管理、擴大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覆蓋面7個政策類目。從政策數量上看,保障農民工工資報酬權益政策條目數量最多,涉及提升農民工公共就業服務水平和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工作的政策條目數量較多,擴大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覆蓋面的政策頒布數量最少(如圖1)。
四、研究變量設計與選擇
1. 條件變量的設計與選擇
根據對于我國各省農民工就業政策的統計與梳理,本文設定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工作(PX)、提升農民工公共就業服務水平(JY)、保障農民工工資報酬權益(GZ)、暢通農民工維權渠道(QY)、加強農民工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保護(AQ)、規范使用農民工的勞動用工管理(LG)、擴大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覆蓋面(CB)7個政策類目作為7項條件變量,對收集的各政策條目按照這7項條件變量進行歸屬編碼,編碼截取的示例見表1。
2. 結果變量的設計與選擇
本文的結果變量各地區農民工就業狀況(NMGJY)即聚焦于就業數量的地區吸納就業狀況,用各地區農民工就業人數與該地區城鎮就業總人數的比值表示,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和31省統計局官方網站或省政府發布的《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在fsQCA中,校準(calibrating)表示給案例賦予集合隸屬的過程,校準后的集合隸屬度在0—1之間[18-19]。研究過程中需要根據案例的實際情況和變量的取值分布確定“完全隸屬”、“交叉點”和“完全不隸屬”三個定性斷點即“錨點”,從而將文本式的案例校準為取值區間在0—1的集合。參考既有研究的定性標準[15,20],本文將結果變量和各條件變量的95%分位數和5%分位數作為“完全隸屬”和“完全不隸屬”錨點,將樣本數據模糊隸屬分數為0.5的點作為“交叉點”錨點。結果變量和各條件變量的測度標準和校準見表2。
五、結果分析
基于拉金等人開發的定性比較分析軟件fsQCA 3.0對條件和結果變量原始數據進行賦值、測度、校準后,生成如表3所示的真值計算結果,由此可知組態視角下條件變量和結果變量可以產生的所有組合關系[21]。顯然,每種組態都可以對應一個或多個案例(或是沒有案例對應,即“邏輯余項”的組態)。
1. 單變量必要性分析
首先需要檢驗的研究前提是某一特定的前因條件(或其組合)可以作為構成結果狀態的若干可行路徑之一是否出現。這一部分從一致性(consistency)和覆蓋率(coverage)兩方面對單個條件變量即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工作的政策(PX)、提升農民工公共就業服務水平的政策(JY)、保障農民工工資報酬權益的政策(GZ)、暢通農民工維權渠道的政策(QY)、加強農民工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保護的政策(AQ)、規范使用農民工的勞動用工管理的政策(LG)、擴大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覆蓋面的政策(CB)與結果變量農民工就業狀況(NMGJY)之間是否構成充分或必要條件進行檢測。
一致性用來度量集合關系被接近的程度,即共享給定前因條件組合的案例在展示特定結果方面的一致程度。覆蓋度用來評估每條路徑得出結果的案例比例,即前因條件或前因條件組合對于結果集合實例的“解釋程度”。當一致性指標大于0.9時,則認為其為結果變量的必要條件?;趂sQCA 3.0軟件對單個變量進行檢測,為保證穩健性,本文還對單個變量缺少時(即帶有~標識的變量標簽)對結果的影響進行了檢測。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對農民工就業狀況良好(NMGJY)結果存在時單個變量進行必要性分析,結果顯示七項單一條件變量的一致性指標均低于構成必要條件的臨界值0.9,各單一變量一致性指標和覆蓋率指標表明其對于結果的產生具有一定的解釋程度,但無法有效解釋農民工就業狀況良好的發生條件。這一結果表明了政策視角下農民工就業狀況治理的復雜性,即各項政策達到聯動配比才有可能達到農民工就業狀況的改善。同理,對農民工就業狀況欠佳(~NMGJY)結果存在時的單個變量進行必要性分析,各條件變量的一致性指標依舊低于臨界值0.9,無法構成導致農民工就業狀況欠佳的必要條件。對比發現低社會保障(~CB)、低工資保障(~GZ)、低安全保護(~AQ)對于農民工就業狀況欠佳的存在(~NMGJY)都具有較高的一致性。但是各政策的缺失與農民工就業狀況欠佳這一結果變量之間尚無法構成必要條件。兩方面分析及對比發現,農民工的就業狀況是否較好由諸多復雜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后續分析應對各條件變量的組合構型進行考量,有必要綜合分析供給、需求和環境三層面下多重復雜條件的并發聯動效應。
2. 條件組合分析
前面確定了某一特定的前因條件無法單獨解釋農民工就業結果變量而是需要前因條件的組合這一研究前提后,進一步對7個條件變量進行條件組合分析,將得到若干條件構型(政策組合路徑),同樣運用軟件對每種構型進行一致性和覆蓋率的分析。對于fsQCA的這一關鍵性操作,應用的材料即前面提及的具有21種組態的真值表(如表3所示):具有[1]結果的18種組態和具有[0]結果的3種組態。運用QuinenMcCluskey算法進行模糊集分析,在不同邏輯可能的前因條件組合下評估案例分布,評估每一個前因組合證據的一致性與覆蓋率。對于前因組合的前期案例分步檢查,選擇默認的個案數量為1,一致性閾值為0.8,對真值表中不符合頻率閾值的行進行刪除,并根據所選的一致性閾值將結果編碼為0或1,即可根據頻率將某些組合(行)分類為相關組合,而其他組合則不相關。
選擇標準分析(Standard Analyses),即可得到三種解,分別為復雜解(Complex solution)、中間解(Intermediate solution)和簡約解(Parsimoniou solution)。復雜解是完全根源于變量原本設置情況而產生的結果,簡約解納入所有“容易”與“困難”的“邏輯余項”,中間解包含“邏輯余項”并且同時考量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進行取舍[21]。本文結合簡單解和中間解進行路徑分析,QuinenMcCluskey算法結果顯示,結果的總一致性(solution coverage)為0.869681,總覆蓋率(solution consistency)達到0.717105,說明解集對于31個案例集合而言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菲斯(Fiss)于2011年提出,核心條件應是簡約解和中間解所共同包含的變量,對于僅出現在中間解中的變量應定義為輔助條件[10]。根據三種解的情況,繪制表5即農民工就業狀況良好主要促成因素的組態分析表。大圓●表示核心條件存在,小圓●表示輔助條件存在,條件存在即條件變量的取值為較高狀態;空格表示該條件既可以出現也可以缺失,不影響結果的準確性。農民工就業狀況良好的4條驅動路徑見表5,其中,4條驅動路徑對應的具體組態及其一致性、覆蓋率指標情況如每一縱列所示。
參考羅斯韋爾和策格耶爾德(Rothwell & Zegveld)1985年提出的以政策工具的影響層面為維度對政策工具的劃分方法[22],將7項條件變量政策類目分別劃歸到供給型工具、需求型工具和環境型工具中(見圖2)。其中,供給型政策工具從勞動力市場供給角度出發,在信息、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提供支持,為農民工提供職業咨詢、職業培訓、創業服務等供給,增強農民工就業意愿和能力,直接推動農民工就業的實現。包括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工作的政策(PX)和提升農民工公共就業服務水平的政策(JY)。需求型政策工具從勞動力市場需求角度出發,在穩定與開拓農民工就業市場方面提供支持,在落實企業工資支付和清償主體責任、完善企業工資支付監控機制、落實清償欠薪責任、加強農民工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等方面采取措施,直接推動農民工就業的實現。包括保障農民工工資報酬權益的政策(GZ)和暢通農民工維權渠道的政策(QY)。環境型政策工具從勞動市場環境角度出發,在就業環境、法規管制、參保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促進勞動合同依法簽訂、農民工實名制管理有效實行、質量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地實施、安全生產教育強化培訓、城鄉社會保險制度銜接有效落實等,間接支持農民工就業的實現。包括加強農民工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保護(AQ)、規范勞動用工管理(LG)和擴大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覆蓋面(CB)。
整合剖析以上6種條件組態,可以得到四種路徑模型,如圖3所示。
(1)環境支持主導型路徑。該路徑模型僅由屬于環境型政策工具(AQ、LG、CB)的條件變量作為核心條件或輔助條件,對應組態有組態1、2。
組態1(~GZ*~QY*AQ*~LG*~CB)路徑表示為“低工資保障*低維權暢通*高安全保護*低勞工管理*低社保覆蓋”,符合其路徑的代表性省級行政區為內蒙古(18/31)、上海(24/31)、江西(9/31)、寧夏(11/31);組態2(~PX*~JY*~GZ*~QY*~AQ*LG)路徑表示為“低職業培訓*低就業服務*低工資保障*低維權暢通*低安全保護*高勞工管理”,符合其路徑的代表性省級行政區為陜西(24/31)、浙江(27/31)、云南(8/31)。
(2)需求—供給推拉型路徑。該路徑模型由屬于需求型政策工具(GZ、QY)和供給型政策工具(PX、JY)的條件變量作為核心條件或輔助條件,對應組態有組態3、4。
組態3(PX*~JY*~GZ*QY*~AQ*~CB)路徑表示為“高職業培訓*低就業服務*低工資保障*高維權暢通*低安全保護*低社保覆蓋”,符合其路徑的代表性省級行政區為西藏(21/31)、廣東(13/31);組態4(~PX*JY*~GZ*QY*~AQ*~CB)路徑表示為“低職業培訓*高就業服務*低工資保障*高權益暢通*低安全保護*低社保覆蓋”,符合其路徑的代表性省級行政區為吉林(17/31)、安徽(5/31)、廣西(4/31)。明顯可見此種類型路徑對應的省份農民工就業排名情況相對而言居于高位,工資保障和維權暢通條件與其他條件的組態更可能產生促進農民工就業的效果。
(3)需求—環境互補型路徑。該路徑模型由屬于需求型政策工具(GZ、QY)和環境型政策工具(AQ、LG、CB)的條件變量作為核心條件或輔助條件,對應組態有組態5。
組態5(~PX*~JY*GZ*QY*~AQ*LG*~CB)路徑表示為“低職業培訓*低就業服務*高工資保障*高維權暢通*低安全保護*高勞工管理*低維權暢通”,符合其路徑表示的代表性省級行政區為湖南(1/31)、黑龍江(11/31)、重慶(26/31)。
(4)供需—環境聯動型路徑。該路徑模型需屬于供給型政策工具(PX、JY)、需求型政策工具(GZ、QY)和環境型政策工具(AQ、LG、CB)的條件變量同時作為核心條件或輔助條件,對應組態有組態6。
組態6(PX*~JY*GZ*QY*AQ*~LG*~CB)路徑表示為“高職業培訓*低就業服務*高工資保障*高維權暢通*高安全保護*低勞工管理*低社保覆蓋”,符合其路徑表示的代表性省級行政區為天津(22/31)。
六、結論與建議
我國農民工規模龐大、流動迅速、貢獻突出、潛力無窮,維護農民工權益是長期以來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解決農民工問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性戰略任務,穩定貧困地區農民工就業更是近年來扶貧任務的重中之重。然而,已有研究對于影響農民工就業的核心條件及其復雜互動機制尚未形成共識,尚需要進一步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農民工就業政策體系內部的關系結構與協同機制開展深入探討。基于此,本文以我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農民工就業情況為案例,收集各省農民工就業政策文本,基于組態視角、政策工具視角對就業政策進行歸類,并使用fsQCA方法探討了農民工就業政策對農民工就業的影響路徑,從條件組態的角度探究了就業政策與農民工就業的因果關系,揭示了就業政策多條件組合對農民工就業的驅動路徑機制。
研究結果表明:第一,職業培訓、就業服務、勞動管理、工資保障、社保覆蓋、安全保護、維權暢通7項政策條件均無法單獨構成農民工就業狀況良好的充分或必要條件。而7項條件變量的組態構成了農民工就業狀況良好的驅動路徑。第二,就業政策對農民工就業狀況良好這一結果狀態有四種驅動路徑,分別是環境支持主導型路徑、需求—供給推拉型路徑、需求—環境互補型路徑和供需—環境聯動型路徑。其中,以“加強農民工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保護”作為核心條件及以“規范使用農民工的勞動用工管理”作為輔助條件的組態共同構成環境支持主導型路徑。以“暢通農民工維權渠道”作為核心條件,以“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工作”或“提升農民工公共就業服務水平”作為輔助條件的組態共同構成需求—供給推拉型路徑。以“暢通農民工維權渠道”作為核心條件,以“保障農民工工資報酬權益”和“規范使用農民工勞動用工管理”作為輔助條件的組態構成需求—環境互補型路徑。以“暢通農民工維權渠道”和“加強農民工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保護”作為核心條件,以“保障農民工工資報酬權益”和“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工作”作為輔助條件的組態構成供需—環境聯動型路徑。第三,對于就業情況排名居高的地區而言“暢通農民工維權渠道”和“加強農民工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保護”是不可或缺的兩項,其中,“暢通農民工維權渠道”這一政策的出現能夠覆蓋近83%省份的情況,“加強農民工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保護”這一政策的出現能夠揭示約80%省份的就業路徑驅動機制。
在理論層面,首先,以政策工具為框架,結合我國農民工就業實際特點,提出了我國農民工就業政策對農民工就業影響路徑整合性分析框架。與以往對農民工就業政策研究采取的單一分類法不同,該分析框架囊括了供給型、需求型、環境型三種政策工具的有機結合,并結合農民工就業特殊情景,對三種政策工具進行擴展細化,衍生出7項條件變量構成組態間定性比較分析的前提。而這有利于研究者更加科學全面地把握我國農民工就業政策的驅動機理,從而強化實證研究的內外共同效力。其次,以組態分析為視角,實證探究上述政策工具框架下職業培訓、就業服務、工資保障等政策條件變量在優化農民工就業工作上的協同效應以及匹配模式,豐富了政策工具框架在揭示變量間復雜因果關系的應用。多數學者的研究聚焦于傳統數據分析方法(如多元回歸等),多集中于自變量對結果的“凈效應”,在屬于定量分析的嚴謹和規范的范疇內作出建樹[20],少有學者就農民工就業政策多重條件之間的聯動匹配對農民工就業的影響進行探究。而基于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將會進一步深化同領域研究者對就業政策促進農民工就業驅動機制這一復雜現象背后機理的理解。再次,以fsQCA為主要方法,厘清了就業政策對促進農民工就業的驅動路徑和條件組合關系。研究發現,以維權暢通、安全保護政策為核心條件的多元組態能夠最大程度促進農民工就業的實現,深化了農民工就業政策在促進就業實踐層面的解釋層次。
實踐層面,本文認為,以農業轉移人口更充分和更高質量的就業遏制城鎮化增速趨緩的態勢應成為“十四五”期間孕育城市群、城市帶新生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在新增農民工增速趨緩、流動性降低同時延緩城鎮化增速的形勢下,通過戶籍改革、社保完善以及公共服務均等化從而大力推進存量農民工穩崗就業。與此同時,本文對于輔助推進2020年11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開展根治欠薪冬季專項行動》的意見落實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此外,對于回應2020年8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十五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做好當前農民工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中“優先保障”農民工“拓寬渠道外出就業、就地就近促進就業”的要求,以及如何對農民工就業政策進行收效顯著地優化這一議題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實踐落地價值。本研究為政府帶來政策優化建議如下。
第一,完善政策工具體系,整體視角解決就業難題。7項條件變量的組態構成了農民工就業狀況良好的驅動路徑,這意味著任何一項單獨政策工具下的政策均無法獨立實現農民工就業的促進,政府需要基于現有資源稟賦,從“整體視角”統觀全局,“因地制宜”配適不同條件,在政策工具全面完善的基礎上科學優化各地農民工就業驅動路徑。
第二,健全就業推拉機制,努力實現更充分的就業。加強就業供給和穩定就業需求的政策直接聯動農民工就業實際。需求型政策中的“維護權益”政策和環境型政策中的“安全保護”政策使用頻繁,體現出我國政府一直以來對于需求滿足、環境構建方面的重視,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這部分政策的連續性欠佳、實施效果有待提升的情況仍需優化提升。需求型政策中“參保覆蓋”的政策部分地區存在留白,還需通過與供給政策的良性配合實現農民工的更充分就業。
第三,構建良好就業環境,促進就業質量改善提升。改善農民工勞動用工管理,在彈性就業、靈活用工、共享用工等后工業時代實現勞資共贏。加強農民工安全教育培訓工作,建立健全培訓教育協調機制,同時加強監督檢查執法力度和動態性。制定行之有效的長遠制度安排,在財政、金融、就業扶持等政策保障上協同發力,確保農民工可支配收入足額按時落實,將農民工租賃住房等物資計劃納入各地統籌分配中長期計劃。兜實基本民生底線,著力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以農民工就業環境層面的新型城鎮化為“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為“十四五”時期新型城鎮化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注入全新動能。
參考文獻:
[1]徐永新.我國農民工政策的演變及未來走向[J].河南社會科學, 2005(4):91-93.
[2]文軍,黃楓嵐.改革開放40年中國農民工社會保障政策演進比較——以上海、湖南、重慶三地政策文本為例[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6):63-74.
[3]田松青.轉型期農民工就業政策演變的特點及其成因探析[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2010(6):44-47.
[4]劉小年.農民工政策的階段新論——兼與胡鞍鋼教授商榷[J].探索與爭鳴, 2006(3):10-12.
[5]宋洪遠,黃華波,劉光明.關于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政策問題分析[J].管理世界, 2002(5):55-65,87,153.
[6]紀韶,李小亮.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制度、政策演進和創新[J].經濟與管理研究, 2019(1):64-74.
[7]陳森斌,楊舸.改革開放后的農民工政策思路變遷[J].人口與發展, 2013(2):10-17.
[8]汪超.農民工政策公平性隱缺的一種話語解構路徑——兼議公平性形式化的演繹邏輯[J].求實, 2019(4):65-75,111.
[9]劉唐宇,羅丹.我國農民工就業歧視:現狀、原因及政策建議[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3):1-9.
[10]FISS P C.Building better causal theories:a fuzzy set approach to typologies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1,54(2):393-420.
[11]杜運周,賈良定.組態視角與定性比較分析(QCA):管理學研究的一條新道路[J].管理世界, 2017(6):155-167.
[12]RAGIN C C,STRAND S I.Using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study causal order comment on Caren and Panofsky (2005)[J].Sociological Methods & Research,2008(4):431-441.
[13]王歌,汪文雄,毛斌紅,馮彥飛,哈元琪.生計資本對農地整治農戶有效參與的影響研究——基于路徑分析與組態分析的雙重視角[J].中國土地科學,2020(3):93-100.
[14]王水蓮,陳志霞,于程灝.制造企業商業模式創新驅動機制研究——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較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20):58-65.
[15]譚海波,范梓騰,杜運周.技術管理能力、注意力分配與地方政府網站建設——一項基于TOE框架的組態分析[J].管理世界,2019(9):81-94.
[16]郝瑾,王鳳彬,王璁.海外子公司角色分類及其與管控方式的匹配效應——一項雙層多案例定性比較分析[J].管理世界,2017(10):150-171.
[17]黃榮貴,桂勇.互聯網與業主集體抗爭:一項基于定性比較分析方法的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9(5):29-56,243.
[18]單菲菲,高敏娟.社區治理績效的內涵、框架與實現路徑——基于20個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20(5):100-111.
[19]司曉悅,馬一銘.區域科技創新的財政支持政策工具研究——基于清晰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20(3):85-95.
[20]RAGIN C.The comparative method:moving beyon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rategies[M].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4.
[21]查爾斯·拉金.QCA設計原理與應用:超越定性與定量研究的新方法[M].杜運周,李永發,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5-8.
[22]ROTHWELL R,ZEGVELD W. Reindustrialization and technology[M].New York: M E.Sharpe, 1985.
[責任編輯 劉愛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