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賀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調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學生學習進步打下堅實基礎。主要從學生主體性的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性以及策略的實施詳細探究,通過從理論層面進行探究分析,對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學生主體;重要性
初中階段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受到思維不成熟限制,會遇到諸多難點,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就要從創新的角度出發,突出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優化創新教學方案,從而保障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一、學生主體性的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教師在語文課堂中,為了有效提升教學質量,需要融入創新的觀念,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效率。在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進下,改變傳統教學觀念也是基礎的教學要求,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明確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任務,這是調動學生學習動力以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保障[1]。語文是語言類學科,是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進行培養的學科,只有突出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才能為學生高質量地學習起到促進作用。
二、學生主體性的語文課堂教學的策略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質,教師在語文課堂中要實施多樣化的教學策略。
1.豐富教學方式,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方法的創新應用環節和激發學生興趣相結合,突出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學習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學習動力。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只有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課堂學習活動中去,提升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效率和質量,才能為學生的學習和進步打下堅實基礎。教學手段的應用也應該多樣化,教師可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特點,選擇相適應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理解語文知識內容[2]。
例如,為學生講述《蘇州園林》課程內容的時候,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狀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如運用情境教學手段,將語文教學內容和教學情境緊密結合起來,帶動學生進入直觀的畫面情境中欣賞蘇州園林的古典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播放《姑蘇行》音樂,為學生渲染學習環境,然后呈現蘇州園林的精美圖片,讓學生能直觀地感受蘇州園林的美,通過科學應用情境教學方法,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調動學生學習、探究語文知識的積極性,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具有積極作用,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2.突出個體,注重因材施教
語文課堂中涉及的課文內容比較豐富,教師在為學生具體講述語文知識的時候,需要在方法的創新應用方面加強重視,通過突出學生個體在語文課堂中的地位,調動學生對語文知識探究學習的興趣,能提高學生的知識學習質量[3]。語文課程教學中涉及的知識點要和學生個體的學習需求相結合,教師要為學生優化設計學習方案,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在語文課堂活動中都能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高。
例如,為學生講述《背影》這篇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教師要想調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就需要突出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尊重學生的性格特點,因人而異地設計相應的學習方案。教師在講述課文的時候應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況,設計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在結合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方案。在實踐教學中優化教學方案,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積極作用。如:有的學生學習能力比較薄弱,教師在為學生設計學習任務的時候,就要簡單一些,設置的學習目標不能過高,而針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在布置學習任務的時候要增加難度,提高學生深度探索、分析的能力。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況設置相應的學習任務,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信心,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先學后教,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為了有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實踐教學中要為學生設計優化的學習方案,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發揮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提高學習能力和素質[4]。只有從基礎教學要點方面進行優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創造力和探究能力,才能促進學生可持續學習。所以,教師在課堂中應注重引導學生開拓思維,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強化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熱情。
三、結語
總而言之,為了有效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先學后教以及情境教學等方法,為促進學生高效學習語文知識起到積極作用,為學生的學習進步打下堅實基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申美蘭.基于學生主體性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分析[J].求知導刊,2020(5):47-48.
[2]史紅娟.初中語文課堂“主體性”教學策略研究[J].散文百家,2018(2):210.
[3]臧吉瑜.基于學生主體性的語文課堂教學策略[J].教育探索,2019(5):46-48.
[4]馬志忠.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的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9(1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