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倩文

摘 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我國新時代國有企業改革的突破口和亮點,對于國有企業在優化資源配置、完善市場化機制、強化內部監督體系等方面將產生深刻影響。隨著我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相關政策體系逐步完善,當前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已從單純的資本混改跨越到以股權多元化為契機和切入點的機制與體制改革,以搞活企業體制機制作為新階段的重要目標。目前,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仍面臨一些問題,影響混改落地及改革成效。通過分析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探究其解決路徑,提出混改工作流程建議與指引,以期進一步增強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效。
關鍵詞: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實施路徑;解決方案
中圖分類號:F27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19-0013-03
引言
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指在國有控股的企業中加入非官方資本,引入多方持股參與市場競爭,增強國企的活力,但仍以國家控股為主導。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激活企業體制機制,實現企業自主經營及對市場化業務的快速響應,實現去行政化管理。同時,混改的增資擴股可以為國企帶來新鮮血液,優化企業的資本結構,有利于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國企改革通過引入優質資源,補齊了主業短板,提升了企業經營效益,促進了產業的升級轉型。然而,大多數國企在改革過程中會面臨很多問題,如對相關政策的理解不足,缺乏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實操經驗,企業中的內部管理層也難以達成共識;在混合所有制的實施階段缺乏統籌的計劃,協調起來較困難,耗時較長且成本較高。因此,制定并落實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具體計劃,并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路徑在改革的進程中至關重要。
一、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及相關國家政策
黨中央、國務院多次明確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混合所有制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為新一輪國企改革部署定調。國家先后推出多批混改試點,涵蓋中央、地方國企及雙百企業,覆蓋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七大重要領域,均取得較顯著的成效。2019年底,國務院國企改革領導小組進一步明確指出,“需盡快制定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為混改等關鍵改革領域定下明確舉措以及量化目標。”該方案的出臺也標志著我國國企改革進入關鍵歷史階段,2020—2022年中央及地方國企混改將全面推開,進入狠抓落實的攻堅階段。
圖1顯示,2018年,全年共有196家國有企業通過北交所完成混改,共計引入社會資本450.22億元。國企混改力度加大,深度不斷增強,全年通過北交所讓渡50%以上股權的混改企業達到45家,同比增長36.36%。由此可見,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推進混改的力度不斷加大,發展迅速。
黨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為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明確的政策依據。首先,要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實現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其次,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吸收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時也要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在改革中,探索實行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在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同時實行管理層和核心骨干持股,形成利益共同體,促進優化企業管理體制及創新能力的提升,實現員工隊伍和日常生產經營的穩定。而核心骨干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提升,戰略思維和責任心大大增強,工作效率、管理意識和學習主動性不斷提升,充分激活企業內生動力。在引入戰略投資者方面,要爭取引進具有強互補性的、能夠給國有企業帶來增量價值的戰略投資者,要選擇愿景和目標一致、志同道合的投資者;投資者應當有相對長期的持股計劃,戰略投資者可通過雙方認可的混改項目,在共同合作的基礎上分享利益,實現互利雙贏。
此外,國家鼓勵央企與互聯網公司深化務實合作、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創新。“央企+互聯網”也逐漸成為國企混改模式之一,此模式對央企和互聯網企業是互利共贏的,借助互聯網企業的技術優勢和創新能力,國有企業可以加快實現從“工業革命”到“信息化革命”的產業升級;而互聯網公司則可以撬動龐大的央企資本,進入新的產業領域,更好地發揮其技術優勢和創新能力。
二、當前國企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普遍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有企業逐漸由傳統行業向新興產業發展,工作類型也更加多元化,經濟構成更加復雜。但從實際執行的力度和效果上看,各地發展不均衡,與政府和市場預期差距較大,改革遇到了各種的阻力和困難。由此可見,當前在混改過程中存在的各方面問題仍不容忽視。
首先,很多國企在業務、資源等方面嚴重依賴國企大股東,無法擺脫大股東的職能管控,其他資本多為財務投資者,引入的股東沒有帶來更多資源,也不積極參與公司治理與運營。其次,企業內部管理體系不夠完善,公司仍習慣通過職能條線進行管控,逐級統籌下達經營指標及各項任務,投融資及資金使用均需層層報批,混改企業沒有自主經營權,難以推動業務和市場拓展。此外,集團公司對混改后企業的管控模式定位模糊,治理機制不規范;混改的事前事中的監督不足,對重大風險的管控較弱,都會成為導致混改失敗的原因。由此可見,為促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平穩推進,解決其存在的問題,須對改革中遇到的難點和障礙進行分析和破解;構建全面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針對其存在的問題規劃實施路徑并提出相關問題解決方案,以加快改革的進程并提高改革的效能。
三、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實施路徑及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案
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實施路徑應注重頂層設計,根據企業發展方向,立足企業改革需要,做好可行性研究,制定合適的方案;在此基礎上,明確混改策略,開展改革風險評估并提出防范措施,全盤策劃改革組織保障和進度安排等內容。同時,要完善改革方案,按照法律及公司章程規定及按照國有企業“三重一大”決策機制,履行內部決策程序;涉及職工安置的,職工安置方案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審議通過,并根據監管部門的審批要求上報相應的監管機構審議通過。后續運行時,要完善混改后企業治理架構的設置,優化企業發展規劃及資源配置,建立權責明晰的管控機制,健全市場化運營及制度體系。針對混合所有制改革普遍存在的問題,須審慎選擇混改范圍和層級,國企混改應明確適合引入非國有資本的國有企業類型和范圍。首先,根據國家對商業一類、商業二類和公益類企業的不同混改政策要求,按照不同的混改路徑、方式方法和股權結構的要求進行推進;明確設置混改正面和負面清單,鼓勵市場化經營業務和新興業務積極開展混改。其次,要在改革中注重分層,優先以研發創新、生產服務等實體企業為重點,引導在子公司和集團層面有序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此外,還要優化治理主體權責界面及履職考核機制,優化董事會及其支持機構運作模式,研究實施經理人契約任期制管理或職業經理人制度,推動企業分類分層授放權模式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