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孟賢
1 概念的界定
體育俱樂部:是一種社會組織,是“人的集合”,由社會團體和個人利用非政府財政撥款舉辦的,以開展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基層體育組織。
體育俱樂部制教學模式:是學校與學生共同參與的,以俱樂部的組織形式進行組織教學的一種新型體育教學形式。它遵循學校教學規律,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育發展需求,擁有自主選擇運動項目、老師和上課時間的自由度。體育俱樂部制教學模式應有規范的教學計劃和相對穩定的課程設置及科學的評價方法。目前有三種模式,即課內俱樂部制教學模式、課外俱樂部制教學模式及課內外一體俱樂部制教學模式。
2 體育教學模式設計
2.1 設計的思路
本著“課程適應學生”而非“學生適應課程”的理念,在體育課程設計的思路上我們主要把握如下三個方面:
2.1.1 把握體育素質教育的特征和任務
加強體育素質教育,要兼顧人發展中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讓全體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全面性、協調性和創新性是體育素質教育的根本特征。
2.1.2 把握體育素質改革的動力與方向
具體表現在:良好的體育社會及人文環境;現代體育內涵延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相互滲透;體育的教育功能賦予了學生素質教育以良好鋪墊和示范;體育及體育文化精神賦予了個體在競爭社會中拼搏、奮斗、勇往直前的活力。
2.1.3 把握我院公共基礎課改革的方向。
單一課程改革不能游離于學院整體課程建設之外。體育同樣如此,必須融入學院公共基礎課的整體建設之中。
2.2 體育教學課型的設計
本著上面所述教學模式設計思路,我院從2005年就著手進行體育教改,主要做法是從傳統的分班制教學逐步過渡到基礎課與選項課相結合,再向俱樂部制教學模式邁進。
(1)體育課型及內容構建
課型A:
一是第一學期進行基礎課教學。在基礎課上同時進行選項教學,結合專項項目有效提高身體素質,這種課型改革既有效地滿足了學生興趣,也達到了個性發展;為今后選項起到了打牢基礎的作用。
二是體育選項教學。就是在第二學期,針對學校客觀實際情況,以學生學習興趣為導向,選擇相應的體育項目作為體育教學內容,提升學生進行自我科學鍛煉身體的能力,為終身體育打好基礎。
三是改二年級學期選項為學年選項。確保選項課教學的穩定性和學生學習的延續性、完整性。
課型B
第一學年選項課。
第二學年實施俱樂部制教學。
通過對體育教學的課型改革,在完成體育教學任務和目標的前提下,使學生在學校體育教育期間,身心得到充分鍛煉的同時,能較好地掌握1-2項利于終身體育發展的運動技能。
(2)課外體育教學構建
課外體育教學包括早鍛煉和課余體育鍛煉兩部分,學生可以通過參加俱樂部、社團活動,進行自我身體鍛煉。而學校則是要做好物質基礎保障,將運動場地河體育器材向學生開放,同時對學生的課外體育學習,提供科學指導。
3 體育課程考核與綜合評價
體育課程課程考核與綜合評價,是體育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針對學生的學習考核,應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體要從學生的體育知識、身體素質、運動技能以及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態度、行為和精神,結合學生自我身體鍛煉情況進行全面的考核與評價,考核方法也越來越多樣化(見表3)。
4 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思考
4.1 科學發展
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建設于改革,要把握其內在規律,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堅持科學發展。要把握重點,逐步發展。目前,我們體育課改的重點應明確為在學生需求為導向下的俱樂部制教學模式的實踐。
4.2 完善的課內外一體俱樂部制教學模式需要進一步的實踐
探索開放式教學,拓展體育課程的時間與空間,探索職業需求的體育模塊化教學形式,加強體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針對性,以發揮體育在人才培養中重要的輔助功能。教學環節安排上可以把相近的專業集中選項,圍繞各專業培養方案,制定相應的課程教學標準、計劃。在發展一般性體育素質、項目技能的基礎上,選擇相關內容,進行針對性體育教學,逐步完善課內外一體的俱樂部制教學模式。
4.3 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簡單的說,就是加大體育物質文化投入,強化體育行為文化建設,提升體育精神文化層次。用體育的魅力吸引學生從低俗的娛樂中回到運動中來,接受體育文化的熏陶,強健其體魄,塑造其人格。
(作者單位: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