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2014年,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公報顯示,我國近一半的體育場地建設在學校,而66.05萬個學校體育場地中,有92.5%在中小學校,因此中小學校場地設施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990年,國家教委出臺《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其中第二十一條規定:學校應當制定體育場地、器材、設備的管理維修制度,并由專人負責。而現實的情況是目前中小學體育設施并未實現專人管理,同時在管理模式上也存在著效率低下等問題,本文嘗試從管理模式角度進行研究。
1 中小學體育場地設施管理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中小學體育場地設施管理存在的三個突出問題,一是缺乏專業的場地管理人才,二是缺乏規范科學的管理模式,三是管理粗放導致場地的閑置。實際上這三個問題相互交織。缺乏專業管理人才,導致管理模式無法改善,進而導致體育場地的閑置。
1.1 缺乏專業的場地管理人才
2018年,王逸姮對北京市東城區10所中小學體育場地設施管理人員的調查顯示,90%的被調研學校都按照國家規定配備了場地及器材設施的管理人員,但是在這些管理人員中,只有33.3%的學校是由專職人員進行管理,剩余66.7%是由體育組組長或體育教師兼職管理。北京東城區作為全國教育的高地,尚且存在缺乏體育設施專業管理人員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國大部分中小學校在體育場地設施專業管理人員配備方面的不足。
1.2 缺乏規范科學的管理模式
2008年,張宏、葛慶英、范振國的研究發現,廣東省的體育場地設施管理存在四種管理模式:自我管理、社會中介組織管理、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管理、與街道社區聯合管理,目前大部分學校選擇的是自我管理模式,來管理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而自我管理的學校當中大量的學校又沒有專職的管理人員,這個問題實際上與第一個問題彼此交織。
1.3 管理粗放導致場地的閑置
中小學體育設施用于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的使用時間通常較為集中,集中使用時人滿為患協調困難,閑置時空無一人。同時,體育設施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由于缺乏專業管理人員管理,保養維護不及時,將會出現設施老化毀損,存在安全隱患,影響正常教學活動。等到老化損壞嚴重時再維修,屆時維修成本已大大增加。
2 中小學體育場地設施管理模式的分析
針對上述體育場地設施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現結合我國較為通行的管理模式,參考發達國家在體育場地設施管理方面的經驗加以分析。
2.1 國內的管理模式
2019年,羅嶸的一項研究將我國學校體育設施的管理模式大致分為三種:政府購買模式、自主經營模式、委托管理模式。
政府購買模式:是指財政資金支持學校體育設施開放使用。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社區體育場地設施不足的問題,但是由于大量的社會人員進入到中小學校進行鍛煉,體育場地設施的使用頻率明顯提高的同時,體育設施的維護任務也變重。同時一些社會人員進入學校運動也給學校的安全教育帶來一定的隱患。這種模式面臨的一個矛盾是開放有余,管理不足。
自主經營模式:是指中小學校按照國家政策要求開放部分體育場地設施,并自行管理的模式。這種模式下的管理人員主要是學校的臨時工或體育老師。
委托管理模式:是指學校將體育場地設施委托給具有管理經驗的第三方機構進行管理、維護、運行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在充分利用學校體育資源的同時,也較好地解決了體育場地設施的維護管理,在目前的三種方式當中是較為創新的一種。廣東省番禺區鐵一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就是一個較為典型的案例,其依托廣州市鐵一中學番禺亞運城校區體育場地設施,體育培訓項目由學校老師及外聘教練員共同負責,并收取合理費用,以支持場地維護,為教師、教練員、安保人員發放津貼。
2.2 域外的管理經驗
美國的管理經驗:美國地方政府高度自治,因此各地體育場地設施的管理方法各有不同??偟膩碚f,美國各級學校對體育場館設施管理最典型的模式是與俱樂部和各種體育協會合作使用,社區居民通過加入俱樂部和體育協會的形式,使用學校的體育場館設施。
日本的管理經驗:日本主要依靠社區體育俱樂部來管理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社區體育俱樂部多為綜合型俱樂部,活動主體以小型俱樂部為主,由學校、社區體育振興委員會、各種相關的民間自治團體組織成立,再由各種小型體育俱樂部共同構成了綜合型社區體育俱樂部,俱樂部利用學校的體育設施開展活動,保持密切聯系,共同促進社區體育的發展。
德國的管理經驗:德國多通過俱樂部形式管理,德國體育俱樂部主要分為大眾體育俱樂部和商業性的體育俱樂部這兩種。大眾體育俱樂部是完全群眾性組織,不受政府控制,是非商業性的,不以盈利為目的。大眾體育俱樂部得到了政府的廣泛支持,除為俱樂部指派有資質的大眾健身教練外,還促使俱樂部與學校合作,使學校體育場館能更好地為大眾健身服務,如:政府所有的學校體育場館在晚上、周末和節假日可以供俱樂部免費使用。
以上國家的經驗共同之處在于,大多是在資源共享的理念的基礎上探索體育場館的對外開放模式,與各類體育俱樂部、學校進行合作。我國目前的學校體育場地對外開放的模式,主要還是場地出租和自行管理,這種模式無論是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都較低。
3 完善我國中小學體育場地設施管理模式的建議
結合本土研究與域外經驗,本文認為應當在兼顧中小學正常體育教學的前提下,采用學校管理與市場化管理,以期在充分利用體育資源的同時,能夠更好地對設施進行維護,達到長期使用的目的,提升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的利用效率,從而促進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事業的發展。
3.1 安排專人負責管護工作
中小學應加強對本校體育場地及設施的維護,將體育場地設施保養維護作為一項制度性工作。學校體育場地及設施使用群體可以分為學校內部人員和社會人員兩類。針對學校內部人員,學校應安排專人對場地設施進行定期保養維護,學校領導應重視相關工作,安排專門負責體育場館設施保養維護的責任人,安排管理員具體做好體育場館設施的使用管理、衛生清潔、安全檢查等日常工作;同時,應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如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的使用管理制度、衛生清潔記錄和安全檢查登記報修制度、體育設施和器材等固定資產明細臺賬等,進一步規范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的使用和維護。
3.2 建立課間學生保養制度
在校學生是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的主要使用者,也是最大受益者。因此學生有義務做好學校體育場館設施教學時間段內的基礎保養維護工作。要加強學生愛護體育設施的教育,如建立課間學生基礎保養維護責任制,按班分配清潔保養任務區,建立“誰使用誰保養”制度。有些學校要求學生進入球館要換鞋,課后5分鐘全體學生勞動清潔恢復原樣等,由學生來做好課間體育場館設施的基礎保養工作,至于專業維護可以通過外包完成。
3.3 探索招標外包管理機制
對于一些保養維護復雜、專業性強、難度大、成本高的場館,可探索通過政府購買和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來完成。也可將場館的對外開放運營、對外開放培訓、對校內學生的教學與訓練、保養維護等項目,全部采取對外招標管理的運營模式,交給有豐富管理經驗和擁有資質的校外體育俱樂部或專業體育機構管理運營,學校與社會機構合作管理體育場館設施,可減輕學校管理壓力,提高管理服務的專業化水平。
近年來,中小學體育場館設施建設發展迅速,學校在開發和使用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只要我們多學習借鑒先進的管理經驗,深刻分析當前管理當中存在的不足,多方整合利用資源,細化管理,就能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完善和創新中小學體育場館設施管理的新模式,推動校內外體育健康事業發展。
(作者單位:四川省東汽八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