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勇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生體能提升對于培養學生身體素養、強化身體鍛煉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初中生體能訓練以引領性、思想性、實踐性,成為推動教學任務完成不二選擇。此前,福建省莆田市已經將體育成績測試作為中考的重要內容。調查顯示,應試教育背景下,城廂區西厝、埔柳、華亭園頭中學等學校初中生對于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不足,對于體能訓練積極性不足。
1 當前城廂區初中生體能現狀及問題
1.1 多數學生不夠重視,參與鍛煉人數較少
調查顯示,盡管福建省莆田市已經將體育成績測試作為中考的重要內容,但是,應試教育背景下,城廂區初中生認知層次、重視程度略顯不足,利用課余、假期參與體能訓練的積極性明顯不夠,截至目前有效參與體育鍛煉初中生人數占比不足一半。原因在于,一方面,家長對于學業成績、學校表現等較為重視,他們普遍認為體育課程不重要,只要能夠體測過關即可,沒必要浪費太多時間在體育鍛煉上。因此,他們寧可讓學生參加鋼琴、舞蹈、英語、繪畫等輔導班,也不愿意他們過多把時間參與到學校體育鍛煉中去。另一方面,在學校中,部分教師對于體育課的認知不到位,有的體育課程設置較為單一、老套,教學模式固定、僵化,不能有效對接當下初中生的興趣愛好、身體素養和運動習慣,這也在部分領域導致成績好的學生不參加,成績較差但運動能力強的不愿參加體能訓練。
1.2 鍛煉頻次低時間少,體能水平差距較大
調查表明,西厝中學、埔柳中學、華亭園頭中學等幾所中學,學生鍛煉時間明顯不足,學生體能補充提升辦法不多。被調查同學中每周參加3次及以上鍛煉人數還不到總人數的百分之十,每周參加1-2次人數占比不到百分之三十,剩下的次數最多1次。每次鍛煉時長上,較多為1小時到一個半小時。力量、耐力、速度、柔韌性等鍛煉項目都有,但針對性不強、項目單一。鍛煉中大家更多是參與打籃球、踢足球、跑步等常規運動。對于鍛煉更全面更有效的健美操、羽毛球、游泳等占比偏低。更為重要的是,由于缺乏必要的體能鍛煉理論知識和實踐指導,很多同學不懂得運動前正確熱身和運動中的自我保護,在運動中導致肌肉拉傷或者膝關節扭傷以及其他運動損傷占比較高。
1.3 心理體適能認知不足,體適應整體能力弱
體能在初中學校層面存在模式為體適能,也就是個人對于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調查表明,當前城廂區初中學生和教師對于心理體適能的認知明顯存在不足。有的學生根本不了解心理體適能的基本含義、內在邏輯和提升路徑。而對于心理體適能的鍛煉而言,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心理體適能訓練的團隊意識、集體觀念不強,缺乏大局觀和合作精神,存在運動品質重視不足、“以賽代練”實踐支撐不夠現象。
2 當前城廂區初中生體能提升的對策
2.1 加強宣傳和制度建設,提高師生重視程度
一方面,要加強宣傳引導。在學校中,要積極利用校園宣傳欄、文化角、校園廣播等方式,采取拉橫幅、做展板、流動宣傳、發放明白紙、專題講座等形式,宣傳體育運動的好處,講解體能提升的科學方法,引導廣大初中生積極參與到體育課堂、體育社團和日常運動中來,不斷增加體能優化的知識。另一方面,要完善各種制度設置,尤其是要提高頂層設計的能力,不斷明確發展目標,提高學生的忍耐力、速度、力量和靈活性。要成立由學校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組長,分管校長擔任副組長,體育教研組長和各年級體育教師擔任組員的體能提升領導小組。
2.2 增強體能訓練技巧,完善體能提升效果
對于體能訓練重要性的反復講解,中學生習得的不僅僅是肌肉記憶和頭腦碎片,更多地是對于體能與體適能塑造的深層次理解。體育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巧妙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向學生展示作品內容。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理解去重新鍛煉并反復錘煉體能訓練內容,并表達自身的理解,教師及時進行指導,不斷升華體能訓練的理解深度。
2.3 加大精神文化建設,提升體能運動能力
一是強化體能訓練意識,明確規則體系,強化制度約束,完善硬性規定,并將上述規定自覺轉變為日常生活學習的習慣。二是強化相應精神氣質的塑造。體能訓練是一項個人行為,也是一項集體性、團體性行為。它在注重個人鍛煉能力的同時,也強調團隊意識、大局觀念、合作品質,要求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和工作作風,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意識、認知能力、適應發展的品格。三是增強能力提升。體能訓練并非單純的為了鍛煉而鍛煉,它是在通過鍛煉提升學生整體素質和全面能力。尤其是,通過體能訓練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突破自我、提升能力、更快發展的效果,能夠提升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的進取精神,能夠完善積極作為、爭取勝利的向上態度,能夠提高學生面對成功時喜悅和淡定,能夠增強學生復盤和總結能力,對于以后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課題:城廂區初中學生體能現狀調查及對策探討;課題編號:CXKT202008。
(作者單位:莆田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