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王明偉 宋哲泉
近期恒大集團債務危機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作為房地產龍頭企業,恒大債務問題是中國房地產行業野蠻生長背景下高杠桿、高周轉模式的一次集中風險體現,是財政、土地、信貸、人口等多方面制度交織下的局部錯位。這場風波不會成為中國的“雷曼時刻”,更大可能是階段性的流動性問題。從銀行業視角來看,恒大債務危機加大了銀行面臨的涉房貸款資產劣變風險、押品價值波動風險、同業傳染風險以及治理失效風險,暴露了銀行在資產結構、風控方式、經營模式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問題。從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的目的出發,嚴格貫徹“房住不炒”,認真落實“兩個維護”,持續優化資產結構,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不斷強化公司治理,應成為未來商業銀行經營模式轉型的重要選擇。
恒大債務危機的初步定性
進入2021年下半年以來,恒大債務危機不斷發生,昔日的行業龍頭深陷資金泥淖。從目前的事件演化和公開信息分析,恒大債務問題集中表現為流動性危機,資不抵債的可能性較小,博弈的焦點聚焦在資產的處置節奏和定價上。進一步從宏觀來看,恒大問題將是局部性的,不會引發系統性風險,更不可能成為中國的“雷曼時刻”。
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全國房價比較平穩,沒有出現房價大面積持續下跌的風險。恒大問題是中國房地產調控新體系(房地產企業、金融機構、地方政府、居民“四維調控”)與地產“雙高”運營模式的激烈碰撞,是融資收縮下的流動性風險暴露,不是資產價格變化驅動的風險。中國房地產行業的供需兩端整體仍然穩健。在供給端,供需關系基本平衡,突破“三條紅線”的房地產企業畢竟是少數,現金流斷裂的企業也是少數,恒大事件只是個案,引發的連鎖反應可控;在需求端,中國城鎮化進程仍在繼續,人民“住有所居”的普惠性需求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改善性需求仍然旺盛,不存在房價劇烈波動的風險,居民大規模斷供和金融機構不良大幅上升的極端情形很難在我國發生。
恒大問題不會引發大規模系統性金融風險。市場對恒大債務問題是否會導致銀行違約普遍存在擔憂,但從目前涉及恒大業務的各家相關銀行的回復來看,恒大相關債權占比并不高,且存在較強的抵質押擔保,資產安全邊際相對較高,風控措施和撥備情況也都能滿足監管要求,這些都為相關風險資產提供了較為充足的安全墊。恒大風險集中釋放肯定會帶來沖擊,但不至于傷筋動骨。實際上,自2016年提出“房住不炒”定位以來,經過為期數年的嚴監管,特別是2020年以來的融資新規和貸款集中度等監管措施出臺后,金融機構不斷壓降房地產相關貸款占比,房地產對公貸款占比較低,多數銀行的房地產貸款對不良的貢獻度并不高,恒大事件對銀行總體資產質量影響有限,整體風險相對可控。
恒大債務危機對銀行經營帶來較大影響
涉房貸款劣變風險加大。恒大債務危機將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對銀行涉房貸款的資產質量造成顯著沖擊。第一,恒大在金融機構的借貸規模約有4000億元,這部分債務主要以銀行貸款的形式存在,雖然金額遠低于銀行業336萬億元的總資產,但對相關債權銀行仍將形成一定沖擊,特別是對部分中小銀行可能會直接造成資產劣變。第二,恒大債務危機可能導致恒大各地在建項目暫時停擺或延期。據有關機構不完全統計,恒大在超過200個城市存在已售待交付樓盤,其中,僅一二線城市和部分核心三線城市已成交未竣工面積便超2000萬平方米,約合20萬套住房,如果發生大面積停工,可能引發購房者的斷供行為,對銀行住房按揭貸款質量造成顯著沖擊。第三,恒大債務危機或改變房地產市場預期,促使房價步入下行通道,進一步惡化房企融資環境,導致恒大危機從局部風險向整個房地產行業擴散,對銀行整體涉房貸款資產質量帶來挑戰。事實上,近期的花樣年和當代置業美元債違約事件,已經顯示出恒大危機的行業溢出效應。第四,從更廣泛意義來說,恒大債務問題還將對房地產全產業鏈經營造成極大沖擊,降低產業鏈盈利水平,惡化產業鏈償債能力,從而進一步惡化銀行資產質量。據統計,恒大約有6669億元的應付賬款和票據,涉及上下游眾多公司,再考慮到恒大引發的整個地產行業困境,房地產全產業鏈的風險可見一斑。
押品價值波動風險加大。眾所周知,銀行以抵質押擔保作為主要的風險管控措施,其中房產和土地是銀行資產投放中最重要的押品。然而,恒大債務危機或將改變房地產市場預期,驅動房價步入下行通道,并進一步傳導至土地市場,引發房產和土地價值波動,增大銀行押品風險,對銀行整體資產質量帶來挑戰。實際上,市場預期已然在發生變化。從近期的數據來看,8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分別同比下降15.55%和18.71%,環比下滑3.6%和6.5%;9月多數房企銷售金額和銷售面積雙雙出現下滑,TOP100房企9月實現銷售金額7596億元,單月業績規模不及8 月,同比下降36.2%;中秋節期間樓市成交量較2020年同期下降近50%,部分城市甚至下滑70%;國慶期間,國內60個重點監測城市累計成交18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43%,與2019年同期相比,降幅也達到33%;土地市場中房企拿地意愿和能力明顯走低,8月百城土地成交慘淡,流拍率創下近30%的新高。種種跡象顯示,房產和土地市場出現拐點,銀行押品價值面臨重估風險,恒大危機對資產質量的影響正在從房地產產業鏈向全部資產擴散。
同業傳染風險加大。中國銀行業存在明顯的同質化經營現象,?這不僅體現在銀行資產結構的趨同性方面,而且還包括銀行在產品、風控、運營、業務模式等各方面的一致。在此背景下,恒大債務危機對銀行體系的沖擊不會僅僅局限于恒大債權相關銀行,也不會局限于涉房貸款多或押品風險大的銀行,而將通過銀行同業市場,通過金融產品的交叉持有,引發一定的交易對手風險,導致資產質量風險在同業之間的傳染。因此,恒大債務危機對銀行體系的沖擊具有一定的全局性,是廣覆蓋的。但也要正視這一具有傳染性的擴散風險,雖然可能會對銀行體系造成較廣的沖擊,但考慮到房地產市場預期改變只是驅動房價緩慢下行,而不會失速下行,這種風險沖擊的深度將是可控的,風險最終可能是由整個銀行體系分散承擔,以一種分擔的方式在體系內化解。
治理失效風險加大。恒大債務危機背后隱藏了銀行的治理問題,其與盛京銀行之間極大可能存在重大違規關聯交易。據恒大9月29日公告,恒大將以99.93億元轉讓持有的盛京銀行股權,用于償還恒大對盛京銀行的債務。然而,根據銀保監會《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商業銀行對主要股東或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關聯方、一致行動人、最終受益人等單個主體的授信余額不得超過商業銀行資本凈額的10%。根據盛京銀行半年報數據,盛京銀行的凈資產為810.87億元,10%約為81億元,遠低于恒大所欠債務。因此,盛京銀行或存在嚴重的治理失效。實際上,有不少房企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成為銀行股東,而恒大債務危機對治理失效下關聯交易問題的凸顯,可能對房企形成壞的示范效應,特別是在當下房地產市場拐點的局面下,越來越多的房企面臨融資和經營困境,其有更強的動機突破監管要求,尋求持股銀行的關聯支持,因此,恒大危機后,銀行治理失效的風險更大,監管應更加關注銀行治理問題。
恒大債務危機暴露出銀行經營模式存在問題
資產過度集中。過去十多年,房地產相關貸款在金融機構貸款中的占比持續提升,從不足20%上升到接近30%。房地產企業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加杠桿,發展出行業特有的“雙高”運營模式。恒大債務危機以一種市場出清的方式將銀行資產結構弊端擺上了桌面。自2016年提出“房住不炒”定位以來,雖然銀行業的涉房貸款在不斷壓降,但房地產仍然是眾多銀行的重要資產構成,且這一情況在中小銀行尤為明顯。資產結構的過度集中對銀行經營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以房地產開發貸款為重要投向的資產結構,加劇了銀行面臨的資產減值劣變風險和股價下跌風險。同時,資產過度集中于房地產等領域,擠占了銀行支持制造業、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領域的資金來源,加劇了經濟“脫實向虛”,不利于銀行與實體經濟實現良性的共生循環。
風控方式過于單一。在以房地產為重要資產投向的時期,?銀行一般采取較為粗放的抵質押風控方式,并且由于資產價格基本呈持續上行態勢,銀行面臨的押品價值波動風險極低。在當下房地產行業迎來嚴監管、強調控的大變局下,這種低成本、低風險的業務模式給銀行經營帶來極大挑戰。雖然國家一再強調銀行要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但從現實情況看,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并不樂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過去以抵質押為主的風控方式過于粗放,長期將房地產作為重要投向,嚴重削弱了銀行支持制造業、服務實體經濟、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能力。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銀行資產配置主要在制造業領域。然而,?經過十多年對房地產的支持,銀行習慣了基于押品價值的風控方式,很多中小銀行正在失去服務制造業的能力,對于如何準確評估制造業客戶風險、選擇滿足風控規則的客戶缺乏經驗。
經營同質化現象嚴重。從市場中流傳的恒大金融機構借款余額分類匯總表來看,涉及恒大債權的銀行類金融機構高達128 家,其中5家銀行借款余額超百億元、8家銀行借款余額超50億元,高度顯示出銀行業資產配置的趨同性。嚴重的同質化經營對銀行發展具有較大影響。一方面,行業配置的趨同性和對大客戶的集體追求,顯著加劇了銀行業的競爭水平,壓縮了銀行服務的定價空間,損傷了行業盈利。特別是,部分中小銀行在資本規模、產品體系、風控水平等各方面均不占優勢的情況下,盲目追求資產規模和增速,消耗了過多的人力與財力。另一方面,經營同質化擠出了金融資源在制造業、普惠、綠色、小微等重要領域的配置,不利于金融深化,更不利于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服務。
公司治理失效。恒大與盛京銀行之間的關聯交易,凸顯了銀行業長期存在的治理失效問題。實際上,以過度關聯授信等違規資金占用為表現的治理失效,已成為近年來金融風險的重要根源。雖然國家屢屢強調要健全銀行公司治理,并相繼出臺了多項法律法規進行規范,但在執行層面還是存在資金管理不嚴格、實際監管不到位、“三會一層”職責未落實等問題,對銀行經營穩定造成了極大風險。
優化銀行經營模式、應對涉房風險的對策建議
堅決貫徹“房住不炒”,強化貸款集中度管理
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發展階段,住房將進一步回歸居住屬性,銀行應嚴格遵循中央“房住不炒”的定位,做好貸款集中度管理,有序壓降涉房貸款,強化資金流向監管,推動金融、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均衡發展。
加強涉房貸款管理。對存量貸款,深化大數據應用,探索建立數字化、智能化風控體系,做好存量貸款的風險預警,第一時間對問題資產進行風險處置和資產保全,減少資產損失,實現存量貸款合理有序壓降。對增量貸款,在客戶選擇方面嚴格白名單管理,重點選擇經營穩健、負債較低的頭部企業;在區域選擇方面嚴格區域限額,重點選擇有產業支撐、有人口流入的地區,建立包括主體、區域、項目等多維度的風險評級體系,嚴格管控新增授信。
加強資金流向監管。銀行應把嚴防經營用途貸款違規流入房地產領域貫穿貸款全流程管理。在貸前做好客戶選擇,對資金流水與經營情況明顯不匹配的客戶以及無實際經營的空殼企業,嚴禁發放經營用途貸款,對其他客戶要嚴格工商注冊、企業納稅等各類信息的交叉驗證,落實穿透式、實質性審核。在貸中嚴格客戶審查,嚴格評估客戶信貸需求和用途合理性。在貸后開展定期檢查,對存在違規挪用的貸款及時采取提前收回等處置措施。
從服務實體和服務人民出發,嚴格落實“兩個維護”
中國城鎮化進程仍在繼續,人民“住有所居”的普惠性需求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改善性需求仍然旺盛;同時,去金融化的房地產也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應從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服務人民美好生活出發,繼續支持房地產行業發展和人民住房需求,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維護住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優選區域與客戶,支持房地產行業健康發展。“房住不炒”?并非抑制住房市場發展,而是去金融化,使其回歸居住屬性。目前,中國城鎮化水平還有相當的提升空間,人民的住房需求仍然旺盛。銀行應加強對人口流動和區域發展的研判,進行區域分檔管理,落實房企白名單體系,通過優選區域和客戶,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繼續為房地產行業健康發展提供支持。
加強住房需求端產品設計,滿足住房消費者的合理需求。一是優化涉房貸款結構,適當降低對開發商的支持,加強對住房消費者特別是新市民的支持。二是更多支持二手房市場,盤活存量資產。三是持續加大對租房市場的支持力度,發展住房租賃金融,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落實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開辟第二發展曲線
在新發展階段,房地產行業不再是銀行的主戰場,銀行需要全面開展數字化轉型,以金融科技應用為抓手,通過構建數字產品、數字風控和數字營銷體系,探索差異化競爭,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走出特色發展道路。
推進數字化轉型,夯實科技基礎。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為銀行破解下沉市場提供了技術支持,銀行應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以線上化、移動化作業代替物理網點,以數字化、智能化應用代替人工作業,構建場景化的產品體系、智能化的風控體系和精準化的營銷體系,破解傳統經營模式下的高獲客成本、高風險成本,為實現差異化競爭提供科技支撐。
優化資產結構,實現特色發展。一是發展普惠金融,借助金融科技應用,有效破解無抵質押擔保的風險管控,掃除下沉鄉村和小微市場的經營痛點。二是發展綠色金融,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為抓手,準確評估客戶綠色屬性,加快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發展。
補充資本與優化治理兩手抓,護航業務發展
資本充足與治理有效是銀行穩健發展的基礎。商業銀行應不斷探索多元化資本補充方式,夯實風險抵御能力。同時,應持續提升股東關聯交易管理水平,為業務發展保駕護航。
擴大投資者朋友圈,探索多元化資本補充方式。一方面,銀行應不斷擴大投資者朋友圈,通過建立適度分散、來源多樣的投資者結構,既可以增進資金來源,也可以保持制衡有效、相互支持的股東結構。另一方面,探索發行優先股、永續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等資本補充方式,拓寬資本補充渠道。
強化關聯交易管理,實現與股東業務的良性互動。嚴格落實國家法律法規要求,充分發揮“三會一層”的各項職能,強化關聯交易管理,嚴防大股東掏空等代理問題。同時,在管好風險和實現有效約束的前提下,對股東給予適度授信,實現銀行經營與股東業務的良性互動,為業務發展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中原銀行,其中王軍系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孫?爽
97663925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