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剛銘
為了實現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未來中國的經濟結構和體系將會發生重大變化,商業銀行作為經濟社會系統中的重要金融中介機構,持續加大綠色金融發展成為必然選擇。對于國內商業銀行來說,一方面要通過完善體制機制、優化產品結構等把握綠色金融業務中出現的潛在機會;另一方面要強化低碳轉型下可能出現的氣候風險管理,推動信貸業務結構健康穩定,向綠色低碳轉型。
雙碳目標將加速產業和區域經濟結構調整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排放量約占全球的28%。為實現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我國能源、產業、消費和區域經濟結構方面將發生重大變化。從產業結構來看,目前,電力行業是中國碳排放最大來源,以火電為主的電力部門約占社會總排放量的44%,而工業與制造業生產活動排名第二,排放占25%;建筑物消耗占15%;交通運輸排放消耗10%左右。后續,能源系統低碳轉型(包括電力部門脫煤及清潔能源開發等)、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綠色建筑、綠色交通及生態環境治理將是碳中和背景下重要的產業調整方向。
從區域經濟結構看,各省的轉型壓力將取決于其碳排放權分配額與實際碳排放量的差額。根據田林等測算,山東、山西、新疆、河北、遼寧、內蒙古、陜西等區域是碳排放赤字最嚴重的省份,產業轉型升級壓力較大。此外,長三角綠色生態示范區、六省(區)九地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示范區等正在加快建設,為商業銀行綠色金融業務帶來較大機遇。根據央行數據統計,截至2020年末,六省(區)九地的綠色貸款余額為2368.3億元,占該區域全部貸款余額的15.1%;綠色債券余額達到1350億元,同比增加66%。
警惕低碳轉型中可能發生的氣候風險
“雙碳”目標的推進,將對宏觀環境、政策和法律環境、科技環境、市場環境產生顯著的影響,并通過信用風險、市場風險、聲譽風險及其他風險渠道影響商業銀行的正常經營。對于國內商業銀行來說,信用風險仍是其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
高碳行業屬性帶來的經營風險。一方面,低碳經濟的轉型限制了化石燃料的需求,使得已探明儲量的部分化石燃料不再能開采,可能成為擱淺資產。另一方面,碳達峰、碳中和要求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對“高能耗、高排放”行業進行升級改造,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經營成本將大幅提高,未來這些產業或將同時面臨收入下降、成本上升、盈利下降的困境,出現不良的可能性大增。目前煤電企業負債率普遍較高,且大部分債務來源于國有商業銀行。根據清華大學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對氣候轉型風險的研究,需求下降、新能源發電成本持續下降帶來的價格競爭加劇、融資成本上升等因素,將使我國主要煤電企業的年度違約概率從2020年的不到3%上升至2030年的24%左右,給擁有較多“高碳”資產的商業銀行帶來較大損失。
綠色低碳轉型中的技術風險。在政策引導下,低碳減排新技術、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電池及儲能技術、新材料等領域的創新將持續推進,這將引起不同產品相對價格和企業市場份額的變化,影響企業盈利及其信用,給不同領域的企業帶來不確定性;而這些領域存在較高的知識門檻,其未來的演變及發展方向難以評判,由此產生的經濟效益評估也就更加困難,對商業銀行前瞻性研判和評估能力提出較大挑戰,而商業銀行尚缺乏相關的人才。此外,環境效益的成效時間較長,相關項目投資的期限較長,將拉長商業銀行的久期;而監管機構對商業銀行綠色金融考核指標的壓力,將使商業銀行一窩蜂似的涌入綠色項目,參與綠色信貸業務的單筆收益變得更低,商業銀行獲取的收益可能無法彌補潛在的信用損失。
政策和市場波動引發的傳染風險。在經濟轉型背景下,投資者對于高碳行業企業的盈利預期將發生變化,導致金融資產價格急劇波動,并引發市場拋售潮。市場風險的加大將使得高碳企業的融資渠道變窄,融資成本上升,并引發信用風險。如前所述,目前煤炭大省中的很多企業都是債券市場的主要融資方,受制于既有產業結構,整體債務負擔本來就很重。未來,受制于煤炭需求下降、經營轉型成本變大等因素的影響,中國主要煤電企業債務負擔進一步加劇,融資成本持續加大,造成債券違約,并引發傳染效應,導致信用風險的產生。
此外,商業銀行在低碳轉型中還易受到聲譽風險、流動性風險及操作風險等的影響。比如商業銀行因參與或實施直接或間接加劇氣候變化的行為而受到監管部門、投資者以及社會輿論的質疑和指責,致使聲譽受損并影響到各類業務的開展;隨著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顯現,擁有較多碳密集型資產的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會受到極大流動性風險沖擊;極端天氣可能會直接導致金融機構的辦公樓、網點、數據中心等受到損害,也可能會直接影響到行業重要金融服務基礎設施的正常運轉,進而使商業銀行業務中斷,引發操作風險。
商業銀行在低碳轉型中存在的困難
體制機制建設不足。各商業銀行雖然有綠色金融、環境和社會風險治理體系,但只有部分銀行搭建了針對低碳轉型風險的治理架構體系,且沒有針對綠色金融足夠詳細的授信政策。比如,雖然在授信流程中考慮了環境和社會風險,但對低碳轉型的影響還沒有進行充分評估,尤其是未在客戶評級模型和信貸審查審批中單獨考慮碳價格波動對信貸資產質量造成的可能影響。此外,目前只有工行、建行、郵儲、興業等少數銀行直接標識ESG標準并進行相關信息披露,更多商業銀行仍沒有詳細明確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投資與貸款組合碳中和的目標達成年份。
金融服務能力不足。一方面,商業銀行金融產品較為分散,橫跨在不同的條線和部門,集中度不夠。另一方面,除興業、浦發等少數銀行已開展碳排放權質押融資、融資保理、財務顧問等業務外,大部分商業銀行綠色金融產品業務結構仍較為單一,創新不足,無法滿足不同企業客戶的差異化需求。此外,目前商業銀行綠色金融產品主要以表內綠色信貸為主,綠色債券承銷、綠色租賃、綠色基金及其他綠色金融領域的支持仍待增加。對標國際先進銀行,國內商業銀行未來或許能夠發展出碳排放權做市、投貸聯動等業務種類,從而最大程度提高綜合收益。
配套支持不足。目前監管對綠色金融的統計口徑和標準尚未統一,相關的財政配套資源和支持仍未明確,部分業務的法律條文仍不完善(如碳交易權抵質押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在開展綠色信貸業務中方向不明確、執行動力不足。此外,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相關衍生品市場建設尚未成熟,商業銀行在風險匹配、風險定價及風險對沖上尚缺乏足夠的工具和手段。
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
商業銀行應關注低碳轉型可能帶來的不確定性及其導致的信用風險,包括政策變化、技術突破或限制、市場偏好等,盡快建立和完善頂層設計、制度流程框架,梳理產品體系并建立分析和披露模板,更好地做好風險應對。
建立建全綠色金融管理框架。一是完善綠色金融治理架構。將氣候轉型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并明確董事會高管層、專門委員會、相關業務部門在綠色金融推進中的職責和任務;加強與監管機構的溝通與交流,爭取獲得更大支持。二是建立綠色金融制度。制定并完善全行性的綠色信貸政策,將環境、社會、治理要求納入授信業務全流程管控。探索為低碳、環保等綠色項目單設專項信貸計劃,并細化相關行業的投向政策。三是重視并加強ESG環境信息披露。通過引進綠色技術,設立碳排放目標,并將之納入內部考核體系,早日實現自身營運碳中和。同時,在年報和社會責任報告中詳細披露自身在綠色金融、“碳中和、碳達峰”對策或限制“兩高”項目上的舉措,更好地滿足監管和投資者的期望和要求。
降低高碳資產等領域的風險敞口。一是制定差異化的綠色信貸管理機制。密切關注不同行業和區域的碳排放進度,綜合應用減退加固、限額領額管理等方式逐步降低高碳資產風險敞口;嚴把項目準入關,原則上不介入新建煤電項目,針對“兩高”項目分布集中以及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提出區域差異化的指導意見;加強與企業的溝通與交流,減少信息不對稱,并通過簽訂責任承諾書,防范環境和社會風險,更好地支持客戶有序推進技術轉型升級。二是建立針對“兩高”項目的行業風險監測和跟蹤機制。加強對存量業務的跟蹤分析和風險排查,建立風控監測和管理模型;及時跟進當地政府、生態環境部門的排查進度,做好風險篩查和預警;盡快開展定量分析與壓力測試,加快存量高碳資產客戶化解處置。三是豐富完善碳交易權抵質押融資等業務,將其作為支持新能源企業或者傳統企業技術改造融資的抓手,同時積極參與碳排放交易市場,通過綠色資產證券化(ABS)來進行風險轉移和對沖。
持續完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商業銀行應結合國家政策和市場動向,積極儲備符合綠色政策的重點項目,加快相關客群的拓展工作,同時推出低碳零售產品,創新滿足個性化金融服務。例如,可以進一步完善以支持減排為目標的金融產品,包括綠色信用卡、綠色債券、氣候基金、綠色理財產品以及以碳排放權為基礎資產的金融產品,包括碳資產抵質押授信產品、碳資產回購、碳資產托管以及基于碳排放權的現貨交易和衍生品交易,以拓展綜合收益,實現新的利潤增長點。
加強配套保障機制建設。一是加強專業人才建設。一方面,考慮引進懂金融和環保知識、具備貸款項目環境及社會風險評估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另一方面,加強與高校、智庫等機構的合作,或邀請專家學者以開展內部培訓等形式,加強全行員工對于低碳轉型下風險的識別和分析能力,打造一支專業化、精細化的綠色金融人才隊伍。二是加強系統開發和建設。通過系統完善綠色金融業務的統計和測算工作;充分發揮大數據等先進科技在綠色貸款審批、貸后管理和風險控制等環節的作用,助推綠色貸款業務穩步發展。三是持續完善綠色金融激勵機制。綜合應用專項規模、FTP、定價等資源配置措施,鼓勵分行擺脫過去對高碳資產的投放偏好,持續向綠色低碳發展轉型,不斷優化信貸結構。
(作者單位:交通銀行授信管理部)
責任編輯:楊生恒
商業銀行月度資訊
唐山銀行董事長任職資格獲批
10月8日,河北銀保監局發布公告稱,核準王衛國唐山銀行董事長任職資格。在前任董事長杜少光離任約1年后,唐山銀行終于正式迎來了新一任“掌門人”。
銀保監會:嚴格規范約束銀行保險機構大股東行為
10月14日,銀保監會發布《銀行保險機構大股東行為監管辦法(試行)》,嚴格規范約束大股東行為,明確禁止大股東不當干預銀行保險機構正常經營,明確股權質押比例超過50%的大股東不得行使表決權。
《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規定(試行)》發布
10月15日,央行、銀保監會發布了《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規定(試行)》,同時評估認定19家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包括6家國有商業銀行、9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4家城市商業銀行。
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監管責任單位名單
10月18日,銀保監會公布監管責任單位名單,包括4604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232家保險機構法人、2621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法人、115家外國及港澳臺銀行分行、7家外國再保險公司分公司。
吉林億聯銀行行長王玉海任職資格獲批
10月19日,吉林億聯銀行官網發布公告顯示,該行收到《吉林銀保監局關于核準王玉海任職資格的批復》,吉林銀保監局核準了王玉海吉林億聯銀行行長的任職資格。
央行等五部門規范金融業開源技術
10月20日,央行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業開源技術應用與發展的意見》,要求金融機構將開源技術應用納入自身信息化發展規劃,積極參與開源生態建設。
中原銀行擬吸收合并洛陽銀行、平頂山銀行及焦作中旅銀行
10月27日,中原銀行公告稱,董事會通過決議,擬吸收合并洛陽銀行、平頂山銀行及焦作中旅銀行。潛在吸收合并完成后,該行將繼續投入并拓展其本身的主營業務。
三部門聯合發布《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
10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財政部聯合發布《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對總損失吸收能力定義、構成、指標要求、監督檢查和信息披露等方面進行了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