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苗苗 張 娟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貴州 興義 562400
陰陽連環板凳拳是一種左、右手各持長、短兩個板凳的雙器械的傳統武術,拳法以掄、砸、掃為主,具有跳、躍、蹦、竄之特點。陰陽連環板凳拳是集防身、健身、娛樂與生活于一體的傳統項目。目前主要流傳于黔西南州,2014年陰陽環板凳拳列為黔西南州州級非物質遺產名錄,然而部分報道卻將板凳拳與陰陽連環板凳拳有所混淆,尤其是陰陽連環板凳拳與板凳拳的源流。如在《盡展民間武術魅力——訪武術冠軍夏芝城和他的師傅郝明生》報道中指出“陰陽連環板凳拳的歷史可追溯到四百年前,南遷的少數民族”,[1]《陰陽連環板凳拳》指出“陰陽連環板凳拳可追溯的歷史為六百年前,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南征北伐,曾數次用兵貴州,有大批漢籍軍民從江南進入西南地區,其中一部分在布依族地區落戶和當地少數民族融合……”。[2]
就陰陽連環板凳拳的淵源、傳承以及陰陽連環板凳拳、板凳拳、布依子午板凳拳之間的關系等問題訪談了陰陽連環板凳拳黔西南州州級 “非遺”傳承人,黔西南州武術協會會長郝明生。
搜集整理少林金剛連環凳、布依子午板凳拳、板凳拳以及陰陽連環板凳拳的書籍、視頻等相關資料。
對搜集整理的陰陽連環板凳拳、布依子午板凳拳、板凳拳等資料進行甄別,去偽存真。
2014年陰陽連環板凳拳列入黔西南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該拳法全套共計18式動作,屬于雙器械的傳統武術。現有的文獻資料中,陰陽連環板凳拳有少林金剛連環凳,布依子午板凳拳等叫法。為促進陰陽連環板凳拳規范化、科學化傳承發展,有必要厘清陰陽連環板凳拳與少林金剛連環凳以及布依子午板凳拳的淵源。
1928年少林寺被卷入軍閥混戰,遭遇大火少林寺重要殿堂如大雄寶殿、藏經閣等建筑焚毀,[3]寺內所存少林武術資料被焚殆盡,武僧四處逃散。陰陽連環版板凳拳傳承人郝明生證實:少林武僧釋海奎法師從北向南,途徑浙江、福建、貴州等地,后隱居于云貴交界的大黑山深山里。收郝明生為徒(現任黔西南州武術協會會長),并贈予半截少林金剛連環凳拳譜。之后郝明生與其師傅共同對半截拳譜即口訣進行完善,最終整理形成了完整的少林金剛連環凳。
陰陽連環板凳拳來源于少林金剛連環凳,具有少林武術特點。“少林武術是傳統武術中一枝奇葩,它并非一般意義上的獨立拳種,而是以佛教禪宗哲理為根基,以套路、絕技、功法為表現形式的龐大技術體系”。[4]陰陽連環板凳拳在黔西南州傳承,但是因其技術對于基本功要求較高,隨著社會的發展,傳承人難覓,陰陽連環板凳拳面臨著傳承危機,為了能夠引起社會對這一拳種的關注,傳承人積極申報“非遺,”遂將其更名為陰陽連環板凳拳,為何更名?一是為了規避少林金剛連環板凳拳中“金剛”“佛教禪宗”元素,二是武術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基礎的,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化中對于陰與陽一定的規定,比如左為陽,右為陰,大為陽,小為陰。陰陽連環板凳拳是以雙凳為器械,雙凳分陰陽,左手持小板凳(小為陰),右手持大板凳(大為陽),處處有陰陽,陰陽兩互換,故而將其命名陰陽連環板凳拳,并沿用少林金剛連環凳的拳法口訣, 2014年成功申遺成為黔西南州州級“非遺”項目。
陰陽連環板凳拳在黔西南州的傳承發展取得一定成績,如:傳承人夏芝城在第九屆全國武術之鄉比賽中獲得傳統器械的雙器械第一名、貴州省第二屆農民運動會男子傳統雙器械第二名等。陰陽連環板凳拳在黔西南州傳承發展中受到本土文化尤其布依族文化的影響,經過高武國與韋朝坤整理完善,又將其命名為布依子午板凳拳收錄在《布依族武術》中,該書于2019年由中國出版集團研究出版社出版。無論是因申遺之需更名的陰陽連環板凳拳還是因文化融合后命名的布依族子午板凳拳,其源流皆可追溯到少林金剛連環凳。換言之,陰陽連環板凳拳與布依子午板凳拳是少林金剛連環凳在黔西南州傳承發展的衍生拳術。
陰陽連環板凳拳所用器械為一長、一短的一對板凳。右手持長凳,左手持短凳。演練中左、右手提握長、短兩凳的凳腳。凳的四個角稱為凳角,凳面的四個邊稱為輪緣。陰陽連環板凳拳中長凳長不少于59cm、寬不少于14cm;重約3Kg;而長凳長不少于26cm;寬不少于14cm,重約2Kg。

圖1 比賽用凳

圖2 訓練用凳
陰陽連環板凳拳源于少林金剛連環凳,將雙刀、雙鉤和雙戟的技法融于日常器物板凳中。板凳的輪緣像刀鋒,凳腳似戟的月牙刃,凳角如槍尖。拳法以劈、砍、鉤、掛等技法為主,雙手互連,左凳以鉤、點、劈、打進行攻擊,右凳以撩、撇、砍、掃等進行防護。整套動作既有南派武術的風格特色,又體現了少林武術的雄魂精神。陰陽連環板凳拳對基本功要求極高,亦可最大限度提升身體力量與協調性,以及大腦與四肢的轉換能力。
板凳拳是峨眉武術中的一種傳統武術套路。它是由操練者單手或雙手持凳,然后運用掛花、撞擊、扭凳等一系列動作組合而成。[5]板凳拳套路中常見的步型有:弓步、馬步、仆步、虛步、歇步等;常見步法有上步、退步、跨步、跟步、拖步、跪步、插步、蓋步等。在完成上述步型、步法的同時,使用板凳的主要動作有:架、擋、推、撞、劈、攔、挑等。[6]
板凳拳以長條凳為器械,陰陽連環板凳拳所用器械是長、短兩個板凳且右手所持板凳要比左手板凳略長。板凳拳與陰陽連環板凳拳所用板凳均以堅實耐用材質為佳。

表1 板凳拳與陰陽連環板凳拳器械數量、規格一覽表
板凳拳與陰陽連環板凳拳從器械數量上來看,板凳拳用的是單凳長度大約為100cm,寬14cm,高44cm,而陰陽連環板凳拳所用器械為雙凳;從器械的規格上來看,板凳拳只是對凳子的長度、寬度以及高度有要求,而陰陽連環板凳拳不僅對雙凳長度、寬度有要求,而且對凳的長也有要求,如凳長重約3Kg;短凳重約2Kg。
通過對板凳拳與陰陽連環板凳拳的技法對分分析:首先,板凳拳、陰陽連環板凳拳在步型步法上基本相似,皆運用馬步、弓步、仆步、虛步、歇步等步型以及上步、退步、跨步、跟步、拖步、跪步、插步、蓋步等步法;其次,板凳拳與陰陽連環板凳拳在主要技法上有相似卻也存在不同,如板凳拳以撞、砸、劈、掃、推、頂、扭花等技法為主,而陰陽連環板凳拳的技法以砸、擋、架、鉤、撩為主;最后,二者在攻防用法上存在明顯不同,板凳拳采用雙把式與單把式,而陰陽連環板凳拳左凳用于攻擊,右凳用于防守,攻與防相互可以做到轉化。

表2 板凳拳與陰陽連環板凳拳的技法一覽表
陰陽連環板凳拳仍沿用少林金剛連環凳的拳法口訣,然陰陽連環板凳拳在黔西南發展傳承中收到少數民族文化影響尤其是布依族武術文化的影響,經過融合規范后成為布依子午板凳拳。布依子午板凳拳與陰陽連環板凳拳在動作名稱上存在的異同點如下:通過對陰陽連環板凳拳(少林金剛連環凳)與布依子午板凳拳各式動作名稱的對比可知:陰陽連環板凳拳與布依子午板凳拳相同的是在動作數量都是18式動作,不同的是陰陽連環板凳拳僅有口訣,而布依子午板凳拳的動作名稱是在陰陽連環板凳拳口訣的基礎上進行刪減整理形成四字名稱,并進行細化規范,規范后的各式動作具有通俗易懂、直白的特點。布依子午板凳拳只是在陰陽連環板凳拳基礎上對動作進行規范,在技術上并未有刪減或增加。

表3 陰陽連環板凳拳(少林金剛連環凳)與布依子午板凳拳動作一覽表
陰陽連環板凳拳源于少林金剛連環凳,而布依子午板凳拳則是陰陽連環板凳拳在黔西南州傳承發展中受布依族文化的影響下的衍生拳術。隨著社會的變遷尤其是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導致陰陽連環板凳拳原生存環境逐漸消失;陰陽連環板凳拳對基本功要求極高,傳承人難覓。盡管陰陽連環板凳拳已列入黔西南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如何促進陰陽連環板凳拳實現活態傳承與常態化發展是當下丞需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