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蕾 杜曉紅 都成鳳
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00875
基于素質教育背景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呼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的需求和國際體育教師發展趨勢的思考,體育教育專業作為我國培養中小學體育師資的師范類專業,該專業培養的人才肩負著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責任。2017年10月18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國家頒布的文件中傳達出“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2]的明確信號,要“全面提高師范生的綜合素養與能力水平”,[3]“培養造就一批教育情懷深厚、專業基礎扎實、勇于創新教學、善于綜合育人和具有終身學習發展能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中小學教師”。[4]
由于“我國體育發展的‘舉國體制’的制度慣性,在體育教育中,大家都選擇性地忽略了體育的‘育人’本質,將體育‘育體’與‘育人’割裂成為民眾的慣性思維”[5]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常常將體育教育專業的術科教學等同于競技體育運動訓練,而學生也往往將運動項目的技能水平等同于運動項目的教學水平”。[6]具體來說,“相當一部分體育教師和學生形成了一種錯誤認識,將以提高運動水平和運動成績為目標的競技體育運動與培養體育教育工作者為目標的師范體育教育專業等同起來,在教學中不同程度地將競技體育理論、方法、形式、實踐經驗用于師范體育教育專業教學”。[7]比如,在田徑100米教學和考核中,一般通過學生的百米成績及其技術規范程度進行評價。但在速度作為硬性指標的首要考核條件下,學生往往會通過大量練習來提高百米速度,卻少有精力去關注短跑技術的細節及輔助練習方法等。具體而言,學生在上田徑課時通常不會去觀察、分析自身或其他同學在短跑過程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更難以主動地去思考短跑技術會出現哪些易犯錯誤以及又該如何針對性地進行糾正。
同樣地,在武術必修課程教學中,對學生學習武術技能的掌握情況一般通過武術套路考試的形式進行考核。學生如果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簡單地將掌握武術套路動作作為武術課程的學習目的,便容易使得武術演練操化。此外,大部分學生會在初學武術時持有“武術動作真難記,不明白練這套動作能有什么作用”的想法,并會在基本記住動作后產生“為什么動作我都會了,還要一遍遍地打?真是沒什么意思”的疑惑。這是由于他們對武術的認知就是記動作、將動作練熟,能將武術套路不停頓很熟練地一口氣打下來就是學得很好。然而熟話說由招熟而漸悟懂勁,將武術套路熟練、不出錯、完整地打下來是學習武術的一個過程,但是熟練動作后乃至動作熟練掌握之前不去體會、感悟通過完成各式各樣身體動作而形成的勁力,這不能叫真正意義上的學會了武術。試想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對武術的認知停留在動作的學習上,不在課堂上探討體會武術勁力的形成、不去觀察分析有的同學動作打得更像武術的原因是什么,課上課下只是不動腦思考地反復練習動作。這樣的學習方式只是將熟練的動作打得更加熟練罷了,況且學生會打會練武術,并不代表會教武術。同樣缺乏思考并機械練習武術套路的方式被搬運復刻到中小學體育教學中,這不符合當下提出的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要求。作為未來教育者,應當知道在中小學體育課里“知識、運動技術只是一種手段,一種載體,‘育人’才是目的”。[8]正如萬德光認為的體育是“通過教育從事運動和在運動中進行教育”[9]兩方面內容。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作為中小學體育師資儲備力量,首先第一定位應該是一名教師,其次才是通過體育來育人的一名體育教師。如果教學中只側重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與提高,這是對體育教育的認知出現了根本性誤解??梢?,由于片面性看待體育運動而忽略了體育教育的師范教育特點,導致在培養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運動技能水平的掌握,而忽略其運動技術學習能力以及對運動項目的教授能力的關注,尤其忽略了對從事教學工作而言極其重要的,觀察分析、體驗感受從而發現運動技術生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相應問題能力的培養。
這樣一來,學生勢必重視最終的運動技術成績,即使為了學會技術、學好技術而加時加量練習,卻出現因學習聚焦重點不準而在就業后出現無法適應和承擔中小學體育教學工作的現象。正如楊瑩實習調查結果表明“學校學生學習的運動能力大部分都可以運用到實踐中”,[10]并建議“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要進行學習方法調整,讓學生進行多次的實踐,及時修補不足,讓學生教學方法手段的運用、組織教學能力、備課能力以及技術動作的講解能力得到提升”。[10]這表明我們在培養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過程中,除了加強對其運動技能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加強對學生運動項目學習策略和學習能力培養。
有學者認為“我國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存在師范課程、術科課程、學術性課程不夠融合的問題”。[11]具體而言,學生便會出現“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很多,在實習過程中卻有很多知識不能很好的運用到實踐中,做不到理論知識和技術動作相結合的雙向教學”。[10]所學無法直接化為所用,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不帶有教學實踐目的性地單純學習每門課程,沒有對教學中需要解答與指導的“運動技術形成受到什么條件(力學、生理學、解剖學、心理學等)影響?”“運動技術生成過程中為什么會各有差異?為什么動作做不對?怎樣才能做對?(這是掌握運動技術要領的正確思維邏輯,而不是固化地背誦教材上的動作要領)”等問題進行主動觀察、思考、提問探究和交流,從而形成自己對運動技術體系的理解。通常的學習里師生只注重各自課程規定教學內容的完成,在肌肉記憶下所掌握的運動技術是缺乏思考的,而這一層思考若被省略掉,自然無法在成為教師時被運用出來。此外,學生在學習了田徑、籃球、排球、足球、武術、體操等諸多運動項目后,除了對自己專項選修的單個運動項目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外,可能只有極為少數的學生能夠思考發現體操課程和武術課程之間的關聯,田徑課程與球類課程之間的關聯,以及武術課程與球類課程之間的關聯,上述問題的思考能使學生對體育認識更全面。而能從各運動項目的內在聯系中對比發現出單個運動項目所獨有的,不同于其他運動項目的本質特點,這個問題的思考則會使學生對體育認識更深刻。誠然,對體育全面深刻的認識絕不局限于對單個運動項目的了解。由此可見,這既涉及到教師教育專業宏觀培養目標,也離不開對各運動項目技術方法及應用價值的深入理解。再往深入探究分析,“學科知識以不同的課程為載體分別獨立存在,各課程教學強調本課程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忽視各個課程內容之間的聯系與銜接”,[12]“分科課程也造成了學科之間的相互封閉和相互孤立,使學生學到的知識難以整合,脫離了體育教學的實際”。[13]這種教材里的體系內容本身不利于高校教師從教師教學實踐的角度去教授學生,也不利于學生構建起有關體育教學的邏輯思維體系,便會使得“對學科知識的學習容易停留在陳述性內容的層面,缺乏對學科知識之間相互聯系的深入理解”。[12]盡管體育教學改革對符合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的新教材需求極高,“但目前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中卻缺少能較好地將相關學科整合起來的綜合性課程”。[13]就此問題,教育部也明確提出了“修訂《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組織編寫或精選推薦一批主干課教材和精品課程資源”,[3]以及要“加強教材研究,創新教材呈現方式和話語體系,實現理論體系向教材體系轉化、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教學體系向學生的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轉化,使教材更加體現科學性、前沿性,進一步增強教材針對性和實效性”。[14]
高考是學生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高考填報志愿時選擇什么專業是個重要但卻未知性強的問題。選擇就讀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大致分為三類:首先是明確自己喜歡運動,喜歡教學或善于與人交流便嘗試選擇了認為在其努力下可能會適合從事體育教師的學生;其次是因為文化成績相較不太好,為了考上好大學而選擇體育高考,從而進入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最后是從小練體育或者運動天賦強就自然而然地認為可以勝任體育教師工作而選擇了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盡管三類學生都以成為體育教師為就學目的,但是顯然能發現第一類學生更加可能由于認知明晰、目的性強,便會主動反思自己與成為一名體育教師所具備的能力之間存在哪些差距,后兩類學生更容易只注重自身技術水平的提高。說到底,學生對自己為什么要被培養以及應該要被培養成具有什么能力的人的理解程度不同,會決定他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和主動性,這對未來體育教師質量的好壞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目前有多項研究和現實反饋表明,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近二十年里,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整體上存在著與中小學體育教育教學嚴重脫節的現實問題?!案麟A段培養理論脫離實際,職前培養處在封閉半封閉狀態,學生除了教學實習外,對學校體育的整體狀況缺乏了解”,[15]甚至“我們相關的高等院校教師不屑于了解中小學實踐,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小學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談何主動適應”。[8]“技術性教師教育方式中,教師是被動的接受者,教育訓練活動是以知識和技能為中心而不是以教育教學問題為中心,教育訓練活動往往脫離教育教學的實踐”。[16]此外,我們對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2013級畢業生進行調查研究也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困擾里排在第二位的是大學教學內容與中小學實際銜接不夠”,[10]且“學生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不能很好地運用到實踐中”。[10]由此不難發現,高校的教師和學生對中小學體育教學工作的具體情況不甚了解,此種脫節問題雖嚴峻但不被學生所感知。由于學生很難在入學初始階段發現自身與現實理想之間存在著巨大差距,自省自查自身不足之處意識的缺乏會導致學生無法有針對性地完善自身,從而減緩學生順利成為未來體育教師的前進步伐。
此外,盡管“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以及其他傳媒技術學到許多知識和技能,學校不再是學生受教育的唯一重要的渠道”,[17]但學生若是被動地只接受來自學校的教育如上課考試、聽講座報告、聽體育政策解讀等,而不主動對中小學體育實踐工作所要求具備的能力進行自查自省、自我提升,如自主定期觀看優秀體育公開課、閱讀教育方面書籍等,那么促使自己成為一名好體育教師的絕佳準備時機被浪費了。正如有學者通過調查分析和對長年教學經驗的總結后認為“以培養學生體育教學能力為主要目的的課堂教學系統是由以下要素構成的:自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材處理分析能力、靈活運用教法能力、觀察糾正錯誤能力、保護與幫助能力、指導學生科學鍛煉身體能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力、制作選用教具和編操繪圖能力、初步的體育科研能力”。[18]從上述諸多能力中不難發現,我們要將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培養得可以較好勝任體育教學工作是艱巨且困難的。這說明在新時代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學生不應當只被動式地接受學校單方面的培養教育來提升自己,學生應當牢記自己求學的最終目的,并努力珍惜在校時間,要為培養提升自己的體育教學能力盡可能多地創造條件。具體來說,學生應當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技術和共享信息等資源,同時還要充分發揮、調動自己的主動性不斷地自省自查,這樣學生才能找到差距、發現問題,更有效地提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