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冬
嘉應學院足球(產業(yè))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
高校體育場館是各級各類高校用于體育教學、訓練、競賽、課外體育活動的室內外體育場館及其配套設施。體育場館運營與管理模式主要指體育場館為實現發(fā)展目標而采取的決策、組織、形式,是對體育場館的管理目標、管理對象和管理手段的整合以及內部人、財、物、信息等各要素的結合方式。[1]體育部門運營管理模式、資產管理職能部門運營模式、承包型運營管理模式、物業(yè)公司運營管理模式、委托型運營管理模式等是國內大部分高校體育場館運營與管理的主要模式。[2]由于各種體育場館運營與管理模式的功能和特點不同以及高校的辦學性質、資金來源、場館資源等差異性較大,各類高校在體育場館的運營與管理過程中仍然存在著開放不足、管理失范、運營低效等諸多問題。
2.1.1 公辦本科高校體育場館的設施服務管理
場館設施服務管理(場館的建設和維護、維修、改造等)是高校體育場館運營與管理基本活動的保障。體育財政經費是學校體育場館建設經費的主要來源,是政府公共支出中用于體育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經費撥款、各級財政部門對各類教育部門的財政預算撥款。[4]當前,廣東省公辦本科高校體育場館建設經費主要是依靠地方財政撥款、學校自籌、學校和政府共同出資以及國家財政撥款。多層次、全方位的經費籌集,可以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并降低成本。[5]調查的公辦本科高校中,場館維護、維修、改造的資金主要是依靠校方的財政撥款,其次是依靠政府撥款或上級補助,依靠固定資產折舊提取經費尚未采用,大部分綜合類高校為滿足多個體育項目的教學、訓練、競賽等需求而興建綜合性體育場館。[6]運用卡方檢驗法對調查的高校綜合性體育場館建設同運營與管理模式選擇進行分析,sig=0.565,p>0.05,無顯著性差異,無密切關聯。對調查的市區(qū)內、郊區(qū)、城郊結合部、大學城及其他區(qū)位的高校場館所在地同運營與管理模式選擇進行分析,sig=0.771,p>0.05,無顯著性差異,無密切關聯。對高校的類型、辦學性質同場館運營與管理模式選擇進行分析,sig=0.640,p>0.05,無顯著性差異,無密切關聯。
2.1.2 公辦本科高校體育場館的融資管理
融資本身屬于在體育場館建設規(guī)劃中需要考慮的問題,但因其重要性及融資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逐漸成為體育場館運營與管理基本活動的關注熱點。當前,(BOT)私營機構參與國家項目開發(fā)和運營、(TOT)轉讓-經營-轉讓模式、(PPP)公共部門與私營機構合作、(LBP)全壽命期經營伙伴參與融資模式、BOT-TOT組合互補模式等是體育場館融資的主要形式。[7]調查的公辦本科高校中,大部分高校體育場館融資采用政府財政撥款、社會捐贈、政府與民間資本合作等融資形式。另有少部分學校采用冠名權融資、建設-經營-轉讓、銀行貸款及其他融資形式。個別高校采用土地置換、無形資產融資、體育彩票融資形式,還沒有學校采用信托融資形式。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支持社會力量通過投資、冠名、合伙制、捐贈等形式參與高校體育場館建設和開放工作,充分發(fā)揮其在資金、技術、項目、運營、評估等方面的優(yōu)勢。[6]并且國內已經有多個高校體育場館市場化融資的成功案例,如清華大學的綜合體育館以5000萬人民幣的價格把冠名權出售給曹光彪,以3000萬的價格把游泳館的冠名權出售給陳明;華東師范大學總投資4800萬元的體育館是由學校出土地、臺商提供3550萬元資金合作共建。此外,2014年吉林康乃爾集團捐贈1億元建設吉林大學新體育館,2015年卓爾控股有限公司捐資6000萬元支持建設武漢大學卓爾體育館。眾多社會資金的參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極大地推動了高校體育場館市場化、專業(yè)化的運營與管理水平。當前,高校體育場館供給資金逐漸多元,不僅有利于提升高校體育場館建設和維護的服務管理水平,也能有效發(fā)揮高校體育場館體育公共服務價值效能。[8]
2.1.3 公辦本科高校體育場館的定價管理
在進行價格策略定制時高校體育設施要本著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原則,按照當地物價部門制定的《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項目和標準》,由各學校制定具體項目和標準,報市和區(qū)物價局批準后執(zhí)行。[9]楊震等研究發(fā)現,北京高校的體育設施有75%以上長期處于“基本持平”或“較少盈利”的狀態(tài),對高校體育場館的定價并非易事。[10]調查的公辦本科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定價采用校外收費、學生優(yōu)惠或免費是趨于一致的做法。高校體育場館社會化服務的對象決定了其對外開放定價必須遵循社會化服務定價、堅持普惠路線,以滿足更多社會化服務的需求。[11]但是,高校體育場館的非經營性資產按照國家政策轉化為經營性資產來使用,通過有償服務并收取一定費用,實施“以館養(yǎng)館”來彌補事業(yè)經費的差額,這與企業(yè)型場館以經濟利潤為目標有本質區(qū)別。[10]周邊同類場館價位、地理位置、硬件設施水平、消費水平及支付能力、成本投入等是影響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定價的主要因素,而消費習慣與意愿、服務質量水平等是影響較小因素。受場館的公有資產屬性和市場化運營程度影響,場館自行定價、市場倒推定價和成本核算、其他定價形式在有償開放的高校體育場館定價中尚未采用。高校體育場館的定價在成本優(yōu)勢、差異化優(yōu)勢方面相比大型體育場館和企業(yè)型場館具有一定的競爭優(yōu)勢,高校體育場館擁有強大的用戶群體(學生、教師、社區(qū)居民、社會群體等),這些是高校體育場館能夠持續(xù)運營的重要原因。
2.2.1 公辦本科高校體育場館的人力資源管理
一直以來,高校體育場館專業(yè)管理人才不僅數量不足,而且存在整體質量不高,學歷低、專業(yè)素質不高、年齡偏大等問題。[12]當前,場地管理部的重要性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視,而通過設置綜合管理部、物業(yè)管理部、體育學院、體育部、后勤集團等其他部門進行人力資源管理的高校數量較少,暫且沒有學校設置場館市場業(yè)(服)務部開展對外服務市場開發(fā)工作。由于受到高校崗位和編制等限制,大部分高校很難設置完備的場館部門管理崗位,后勤管理專職人員、學校內部的工勤人員、兼職教師、兼職學生成為場館管理的主要人員,技術工人、臨時招收的農民工成為場館管理人員的重要補充,僅有部分高校設置了場館中心主任和副主任崗位。運用卡方檢驗法對高校場館管理部門從業(yè)人員數量同運營與管理模式選擇進行分析,sig=0.502,p>0.05,無顯著差異,無密切關聯。而學校綜合性體育館觀眾坐席數量與場館管理部門從業(yè)人員數量之間,sig=0.004,p<0.05,差異顯著,關聯密切。對不同場館運營與管理模式選擇同管理人員培訓時間進行分析,sig=0.131,p>0.05,無顯著性差異,無密切關聯。對28所具備綜合性體育場館的管理人員培訓情況同運營與管理模式選擇進行分析,sig=0.042,p<0.05,存在顯著性差異,關聯密切。選擇混合型體育場館運營與管理模式同管理人員培訓之間的關系,sig=0.075,p>0.05,無顯著差異,無密切關聯。選擇單一型體育場館運營與管理模式同管理人員培訓之間的關系,sig=0.044,p<0.05,差異顯著,關聯密切。
2.2.2 公辦本科高校體育場館的財務管理
高校大型體育場館的財務制度是指場館運營的經費來源、支出方式以及收入去向,是高校體育場館運營與管理工作有效開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3]廣東省公辦本科高校體育場館財務管理主要采用全額預算管理、無財務專員或自我管理形式,而社會化財務管理形式尚處于探索階段,這一結果與湖北省大部分高校體育場館財務管理制度為全額預算管理形式趨于一致。[14]運用卡方檢驗法對場館運營與管理模式選擇同財務管理形式進行分析,sig=0.117,p>0.05,無顯著差異,無密切關聯。綜合型財務制度的確立是近年來高校大型體育場館財務實踐中的一種創(chuàng)新,其主要做法是將運營收人的一部分上交學校財務部門,余下部分由管理主體自由支配,兼具便利性與靈活性,是一種值得借鑒與推廣的財務制度,并且這種財務制度為高校體育場館收入經費的合理使用提供借鑒。[15]調查的公辦本科高校體育場館收費的使用支出主要是場館維修、改造和購買器材、設備以及用于職工工資及勞務費用支出,而用于場館宣傳方面的費用目前較少,此結果與福州市高校體育場館運營與管理情況趨于一致。[4]
2.2.3 公辦本科高校體育場館的政策制度
為有效推動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廣東省教育廳和體育局聯合出臺《關于開展廣東省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示范單位創(chuàng)建活動的通知》,對于規(guī)范高校體育場館的經營與管理提供了政策支持。運用卡方檢驗法對場館運營與管理模式同管理制度完善程度進行分析,sig=0.000,p<0.05,差異顯著,關聯密切。在高校體育場館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大部分高校場館管理者認為場館人力、物力、財力的管理制度是比較受關注的管理體制改革內容。而隨著體育產業(yè)的深入發(fā)展,成本管理和競爭性人事制度也開始受到一些體育產業(yè)化開展較好的高校場館管理者的重視。大部分管理者認為,政策環(huán)境、場館性質、當地經濟發(fā)展水平、當地體育服務消費水平是影響高校體育場館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因素。
高校體育場館運營與管理模式多樣,管理主體多元。由于各類管理主體和管理模式存在著各自的優(yōu)勢與不足,不同高校在確立其場館的管理主體和選擇管理模式時,應首先依據本校體育場館的功能定位來決策。其次,為更好地發(fā)揮高校體育場館的服務功能,各類高校應當逐步構建適合學校自身特點,與地方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能夠充分發(fā)揮高校體育場館職能和效能的運營與管理模式。高校體育場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機制不順暢、利益分配不均等管理問題在一段時間內依然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