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麗
山東省郯城縣第一人民醫院,山東 臨沂 276199
急診創傷患者多數是因為交通意外事故、墜落事故等原因入院,病情危重、緊急、死亡風險高,需要盡快確診創傷位置以及損傷程度,送入手術室進行搶救,挽救患者生命。在急診創傷患者護理中,有效的護理方案可以縮短各項檢查時間,為手術室搶救爭取更多的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1]。無縫隙急救護理是一種先進的護理理念,核心內容是急救護理全程同步化、搶救時間最小化以及搶救過程最優化,在急診創傷護理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本研究通過比較研究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間收治的60例急診創傷患者的護理方案,對無縫隙急救護理在急診創傷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討論,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急診收治的60例創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病例選擇時間為2018年5月-2020年5月,按照入院時間前后順序進行分組,對照組30例患者,男患者20例,女患者10例,年齡20-57歲,平均年齡(40.15±2.65)歲。交通意外事故15例、墜樓5例、工作意外5例、其它5例。觀察組30例患者,男患者19例,女患者11例,年齡21-57歲,平均年齡(40.20±2.58)歲。交通意外事故13例、墜樓6例、工作意外4例、其它7例。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研究。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護理人員根據急救護理操作規范,配合急診醫生對患者創傷部位進行全面檢查,確定創傷位置、大小、嚴重程度,明確患者意識、生命體征等,進行止血操作,預防感染,簡單處置傷口,送往相關科室進行急救。
1.2.2觀察組 觀察組采取無縫隙急救護理,成立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對組內護士進行護理培訓,強化排班管理,定期進行業務考核。在接受創傷患者以后,立即安排責任護士進行全程跟蹤護理,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對患者進行各種檢查,處置傷口進行止血,抗感染、預防并發癥。初步評估患者病情,確定急救措施,例如心肺復蘇、吸氧、清創以及止血包扎等。對于疼痛劇烈患者給予止痛藥物治療。創建靜脈輸液通道,及時對患者進行補液,觀測管著靜脈壓。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分泌物,必要時給予氣管插管或者氣管切開機械通氣。開通綠色搶救通道,及時聯系各科室和手術室準備好檢查項目,做好手術準備,盡快開展會診,確定搶救方案,急診搶救和手術室準備同時進行,在完成各項檢查后,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由急診直接送入手術室,精簡中間環節,節約創傷患者手術等待和檢查等待時間。
1.3評價指標 對比兩組急診護理效果,評價項目為急診室停留時間、急診至手術時間、檢查時間。
1.4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得到的數據全部使用SPSS22.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形式表達,并進行t檢驗判定統計學意義,計數資料使用數(率)的形式代表,用卡方檢驗判定統計學意義,P<0.05,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急診室停留時間、急診至手術時間、檢查時間均少于對照組,數據比較存在較大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急診護理效果比較
急診創傷患者病情危重、病情發展快,如果搶救不及時死亡率很高。在傳統的急救流程中,創傷患者在送到醫院急診的時候,大多數情況是由急診醫生對其進行生命體征監測和基本檢查,并對患者病情進行初步判斷,聯系相應的科室準備轉接患者,并進行進一步檢查[2]。在急診搶救過程中,檢查項目多,患者轉接復雜,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各個檢查項目和救治操作之間的運轉銜接不暢,連續性差,容易耽誤患者的搶救[3]。為了簡化急救護理操作流程,很多醫院都制定了無縫隙急救護理方案,為急診創傷患者開通了急救綠色通道,將多個檢查科室、病房、手術室等聯系起來,在患者入院后立即進行專家患者,及時處置創傷,給予患者有效止血、抗感染、并發癥防治以及病情評估,立即制定救治方案,聯系檢查室、手術室做好接診準備,及時送診,爭取更多的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
本次研究表明, 觀察組急診室停留時間、急診至手術時間、檢查時間均少于對照組,數據比較存在較大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無縫隙急救護理在急診創傷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為患者搶救爭取了更多的時間,臨床護理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給予急診創傷患者無縫隙急救護理,可以在病情探查、創傷急救處置、生命體征監測以及檢查準備、手術準備等環節上節約大量時間,使得急診護理更加連續、量化以及科學,減少護理漏洞,給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干預,確保其得到有效、及時的急救護理,為其爭取足夠多的救治時間,提高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