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英
日照市東港區石臼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山東 日照 371102
隨著近幾年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國的醫療水平也在逐漸的提升,而醫療模式也開始隨之發生轉變[1]。在現階段的護理過程中,不僅僅需要給予患者病情方面的護理,也需要對患者的心理進行干預。特別是對比內科的老年患者來說,因為老年患者長期處于病痛的折磨中,對患者的心理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使得患者容易出現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極其不利于患者的治療與恢復。所以相關的護理人員不僅需要給予患者功能性的護理干預,還需要對患者的心理進行干預,給予患者舒適護理[2]。舒適護理是近幾年在原來的護理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基于此,本文針對舒適護理在綜合內科老年患者護理中的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內科老年患者120例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根據患者的入院時間將其分為兩組,常規組60例,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舒適組60例,給予舒適護理干預。其中常規組男40例,女20例,年齡63~83歲,平均(71.23±2.54)歲;舒適組男45例,女15例,年齡65~85歲,平均(71.68±2.61)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有差異。
1.2方法 常規組給予常規護理,舒適組給予舒適護理,內容包括:(1)心理護理:向患者講解相關的疾病信息及治療方案、過程、注意事項等,并叮囑患者靜養。與患者積極溝通、交流,用和藹、親切的態度安撫患者的情緒,幫助患者疏導心理,消除負面情緒,調整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2)休息護理與飲食干預:由于老年患者機體的各項功能較弱,代謝功能低下,身體的抵抗能力較為薄弱,所以應叮囑患者多臥床休養,保障充足的睡眠。在飲食方面應保證營養的攝入,根據患者不同的病情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少食多餐,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3)并發癥護理:對于一些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在術后容易引發一系列并發癥,因此護理人員需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提升,幫助患者翻身、術后康復鍛煉等,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患者的免疫力。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分析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感染發生率、患者滿意度。并采用焦慮評分量表(SAS)和抑郁評分量表(SDS)對患者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進行評分。
2.1對比兩組的住院時間、感染發生率、患者滿意度 常規組的感染發生率30.00%,高于舒適組的8.33%,P<0.05(χ2=9.0901,P=0.0026);常規組的住院時間長于舒適組,患者滿意度評分低于舒適組,P<0.05(T=202.3616,P=0.0000;T=301.9738,P=0.0000)。見表1
表2 兩組的住院時間、感染發生率、患者滿意度
2.2對比兩組干預前后的SAS、SDS評分 干預前,兩組的SAS、SDS評分對比P>0.05,無意義;干預后,舒適組的SAS、SDS評分低于常規組,P<0.05(T=10.9982,P=0.0000;T=15.1528,P=0.0000)。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SAS、SDS評分分)
內科的老年患者由于長期處于生病的狀態,長時間收到病痛的折磨,容易使患者出現煩躁、焦慮等負面情緒,同時并發癥的發生率也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3]。所以在老年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還需要搭配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從而提升整體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預后。而在本次研究中,常規組的感染發生率30.00%,高于舒適組的8.33%,P<0.05;常規組的住院時間長于舒適組,患者滿意度評分低于舒適組,P<0.05。干預前,兩組的SAS、SDS評分對比P>0.05,無意義;干預后,舒適組的SAS、SDS評分低于常規組,P<0.05。表明對老年患者采取舒適護理干預,應用效果甚佳,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發生感染的幾率和住院時間,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消除負面情緒。
綜上所述,在綜合內科老年患者的護理中,應用舒適護理,臨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