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英男
黑龍江省第三醫院,黑龍江 北安 164092
目前我國醫學模式發生明顯變化,在注重疾病治療的同時,更加重視保護患者安全,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但是在醫院具體工作開展中,不合理用藥情況較多,醫院感染問題時有發生,會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嚴重時甚至導致患者病情加重,延長其治療時間,增加患者負擔,因此臨床重視強化藥物使用管理工作,旨在找尋有效的干預措施,提高藥物使用合理性,預防醫院感染發生,但具體方式選擇尚存爭議[1-2]。本文探究了微生物檢驗對臨床合理用藥及對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作用,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2018年9月-2020年8月,以在本院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為樣本來源,從中隨機選取病例,按照選取順序1~76編號,平分2組,分組方法為抽簽法,其中一組命名為對照組,另一組為試驗組。對照組中男21例,女17例,年齡21~62歲,平均(42.33±4.92)歲,住院時間:3~27d,平均(15.13±2.44)d;試驗組中男22例,女16例,年齡22~61歲,平均(41.72±4.65)歲,住院時間:4~28d,平均(15.54±2.38)d。上述資料,組間具有良好的均衡性,可比。
1.2方法 對照組 常規管理,患者遵醫囑服藥,但未接受微生物檢驗,醫生根據患者病情程度、變化情況、病史綜合分析,制定用藥方案,用藥期間叮囑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情況,做好記錄工作,適當調整給藥方案;
試驗組 微生物檢驗,在上述基礎上開展此項工作,在藥物治療前,收集患者痰液、尿液等,進行細菌培養,觀察菌落顏色、生長速度和形態,進行分類和鑒別,使用我院全自動細菌鑒定藥敏系統(型號:Phoenix 100),隨后根據鑒別結果確定敏感藥物,制定合理的藥物方案,并在服藥過程中定期監測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做好用藥方案調整工作。
1.3觀察指標 (1)統計不合理用藥發生率,包括:給藥方式不當、劑量差錯、配伍差錯、敏感性低;(2)統計醫院感染發生率,包括:泌尿系統感染、呼吸系統感染、肺部感染、切口感染。
1.4統計學處理 統計學軟件:SPSS24.0;計數資料:[n/(%)] ,行χ2檢驗;統計學意義指標:P<0.05。
2.1不合理用藥發生率 試驗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為2.63%,低于對照組15.78%,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比較比[n(%)]
2.2醫院感染發生率 試驗組醫院感染發生率為0.00%,低于對照組10.52%,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醫院感染發生率比較比[n(%)]
目前我國醫療水平不斷提升,疾病治療效果得以強化,但是相應地臨床上細菌、真菌、病毒等種類不斷增多,同時目前臨床治療中存在藥物不合理使用情況,耐藥性增加問題顯著,存在耐藥菌爆發情況,影響藥物治療效果,同時伴有發生醫院感染的風險,增加患者治療難度,并加重患者負擔,因此臨床不斷重視合理用干預工作開展,旨在通過有效措施,明確患者敏感藥物,給予針對性給藥治療,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確保患者用藥安全[3-4]。但是目前相關工作開展尚無取得突破性進展,干預方法選擇尚無定論,其中微生物檢驗針對耐藥性問題開展,具體應用價值值得進一步探究。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不合理用藥情況發生率和醫院感染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原因分析如下:不合理用藥情況主要表現在藥物配伍、劑量、給藥方式、藥物敏感性等方面,既往工作多以醫生評估患者病情為基礎,根據患者病情實際情況確定治療藥物,制定給藥方案,但缺乏患者對藥物敏感性的判斷,容易出現不合理用藥情況,而微生物檢驗為常規檢測方法,能夠準確鑒定病原微生物,醫師根據鑒定結果評估患者對藥物的敏感情況,制定合理用藥方案,從而有效抑制病原菌,促使治療效果提升。而就醫院感染問題分析,多與侵入性操作、耐藥菌感染、抗生素濫用等情況有關,進行微生物檢驗能夠及時且準確了解患者病情情況,分析其對病原菌的抵抗能力,針對性給予藥物控制,進而可預防醫院感染情況發生。
綜上,微生物檢驗能夠改善臨床不合理用藥情況,促使院內感染發生率降低,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