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 陳 波 童雪羽
武警浙江省總隊醫院,浙江 杭州 310051
腦癱在臨床中是一種常見病,易導致長期性運動障礙,嚴重影響中樞神經障礙,臨床無特效藥物,病程長、病情重,對患兒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臨床采用治療期間,既往常規運動訓練雖重視患兒肢體鍛煉,但缺乏軀體平衡與協調性鍛煉,導致治療效果不佳,認知功能訓練聯合多功能關節運動治療可顯著提升患兒平衡力,治療效果顯著。本文深入分析認知功能訓練聯合多功能關節運動在小兒腦癱神經康復治療中的應用。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從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0例小兒腦癱患者為研究對象,把50例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25例,采用常規治療,觀察組25例,采用認知功能訓練聯合多功能關節運動治療。對照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1~5歲,平均(3.63±0.13)歲。觀察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1.5~6歲,平均(1.06±2.22)歲。兩組患者基礎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納入標準:符合全國小兒腦性癱瘓座談會制定的診斷及分型標準[1];均有尖足;半年內均未行肉毒毒素治療;一年內未行手術治療;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發育異常患兒;排除合并先天性疾病患兒;排除無監護人患兒;排除合并其他內科疾病患兒。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對患兒進行健康宣傳,給予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對肢體關節進行訓練,提升基礎護理質量與生活自理能力;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認知功能訓練聯合多功能關節運動治療:①運動功能訓練:對患兒腓腸肌進行按摩,減輕消退三頭肌痙攣。同時對牽拉跟腱,協助患兒仰臥位,固定踝關節,牽拉跟骨,以醫護人員前臂抵于患足外側緣,以身體重心向平行于患者身體縱軸方向的移動與前臂合力,確保患側踝關節完成背屈動作,若患兒>1歲,在鍛煉后需進行站立訓練,2次/d,20 min/次。②關節運動訓練:患兒取仰臥位,選擇合適的擱腳板,使用綁帶將雙腳固定其中,鍛煉期間確保腳跟與擱腳板緊密接觸。將踝托安裝于儀器中,對另一只腳進行固定,確保穩固性,按“開始”鍵開始訓練,15 min/次,1次/d。③訓練認知能力:通過卡片、圖畫、相冊等工具,提升患兒對工具形態、顏色等的辨別能力,以此提高認知度。通過相關游戲,如捉迷藏、踢球等,提高患兒對周邊事物的興趣,提升對游戲事物的專注度。協助患兒玩搭積木游戲,鍛煉患兒對事物大小與方向感,以此鍛煉其分辨能力。30 min/次,3次/d,連續治療4周。
1.3觀察指標 ①分析比較兩組肢體功能評分,使用Fugl-Meyer評定量表實施評估,包括上下肢體運動情況,總分值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2]。②分析兩組認知功能評分,采用腦癱兒童綜合功能評定表實施評估,總分值為20分,分值越高表明認知功能越好[3]。

2.1對比兩組肢體功能評分 治療前,兩組肢體功能評分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顯著數據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肢體功能評分比較分)
2.2對比認知功能評分 治療前,兩組認知功能評分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認知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認知功能評分比較分)
腦癱疾病多發于兒童群體,臨床表現為姿勢異常、運動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需及時治療可避免病情發展。臨床研究發現,腦癱療效與患兒年齡以及病情程度相關,同時與治療時間相關,早治療效果越好。由于該疾病很難被治愈,需結合康復鍛煉提高患兒認知與運功功能鍛煉,以此提高神經功能。
認知功能訓練主要是以患兒為中心,根據患兒疾病類型制定個性化訓練規劃,并一對一實施干預,通過對患兒進行語言、注意力訓練,可顯著提高認知功能。關節運動訓練能夠預防關節僵硬,通過儀器配合可向不同方向運動,能夠避免通過外科手術治療[4]。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認知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采用認知功能訓練聯合多功能關節運動治療,可顯著提高患兒認知與肢體功能。主要是因兩種鍛煉方式可顯著提高患兒舒適度,通過儀器參數設置避免牽拉過快,能夠降低患兒緊張感,促進肌肉放松,可達到理想臨床效果[5]。
綜上所述,將認知功能訓練聯合多功能關節運動治療應用到腦癱患兒中,可顯著提高認知功能,改善關節功能,臨床應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