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艷
北京市仁和醫院,北京 102600
上消化道出血屬于臨床一種較為常見急重癥,主要是由胰膽、十二指腸、胃腸道病變所致,臨床主要表現是貧血、發熱、黑便、嘔血等,對患者生命健康產生嚴重威脅[1]。臨床常用治療方案為內鏡下金屬止血夾治療,具有較高止血效果,但無法修復受損組織,在臨床中單一運用無法達到理想效果。故需尋找更為有效治療方案。本研究選取我院接收的潰瘍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6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不同劑量注射用奧美拉唑鈉輔助內鏡下金屬止血夾治療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4月-2020年8月期間接收的潰瘍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6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標準劑量組與大劑量組,各58例。標準劑量組:男性33例,女性25例,年齡30~64歲,平均(46.89±8.31)歲,病因為胃潰瘍30例、十二指腸潰瘍28例;大劑量組:男性32例,女性26例,年齡29~62歲,平均(45.47±7.86)歲,病因為胃潰瘍31例、十二指腸潰瘍27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1)納入:經相關影像學檢查結果診斷為潰瘍性上消化道出血;均有完整臨床病歷資料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協議書者。(2)排除:由其他原因引起出血;合并惡性潰瘍者;伴有凝血系統功能異常者;伴有心肝腎肺等臟器功能異常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1.3方法 兩組均接受內鏡下金屬止血夾治療,即利用推送器將內鏡送到前端,利用金屬止血夾夾閉病灶以截斷血流,其可在肉芽形成后自行脫落,并隨排泄到體外,針對治療期間產生出血性休克者需及時輸血,并結合實際狀況判斷是否予以10 mg安定。在此基礎上予以藥物治療,具體如下。
1.3.1大劑量組 接受大劑量注射用奧美拉唑鈉(海南倍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289)治療,即取80 mg靜脈注射+8 mg/h靜脈持續性泵入,持續性治療72 h。
1.3.2標準劑量組 接受標準劑量注射用奧美拉唑鈉治療,即取80 mg靜脈注射+40 mg靜滴,每12 h給藥1次,持續性治療72 h。兩組于治療期間每12 h進行1次血常規復查,必要時可輸血來保持血流動力學穩定;針對再出血者,由主治醫生結合實際狀況決定是否二次內鏡止血或者外科手術治療。
1.4療效評估標準 24 h內胃管引流液變清,嘔血、發熱、黑便等臨床癥狀消退,而檢查結果顯示潛血呈陰性為顯效;24~72 h內胃管引流液變清,嘔血、發熱、黑便等臨床癥狀顯著改善,而檢查結果顯示潛血呈弱陽性為有效;不符合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為有效率、顯效率之和。
1.5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2)比較兩組止血指標,即止血時間、再出血率、平均輸血量。

2.1臨床療效標準劑量組總有效率94.83%與大劑量組91.38%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止血指標標準劑量組再出血率、平均輸血量、止血時間與大劑量組相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止血指標比較
上消化道出血常見原因為消化性潰瘍,主要發生在胃腸道與十二指腸,發作時上腹產生鈍痛感與灼痛感,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臨床治療原則是服用止血藥物、抑制胃酸藥物,提高胃液酸堿度,抑制胃酸分泌,緩解出血癥狀,但整體效果欠佳,多數患者在治療后仍需實施手術治療,無法達到令人滿意效果。故需優化治療方案。隨醫療器械發展,內鏡下金屬止血夾止血在臨床中逐漸受到廣泛應用,可有效止血,且對于潰瘍愈合負面影響較小,但部分患者在脫落黏膜痂后,創口可刺激胃酸分泌,引起局部止血再出血,嚴重者可轉為開腹手術治療。因此需創新治療方案。研究顯示,控制潰瘍性上消化道出血關鍵在于提高胃內酸堿以及長時間維持[2]。基于此,本研究在內鏡下金屬止血夾治療基礎上加用不同劑量注射用奧美拉唑鈉,結果顯示,標準劑量組總有效率94.83%與大劑量組91.38%(53/58)對比,差異不顯著,且再出血率、平均輸血量、止血時間與大劑量組相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說明不同劑量注射用奧美拉唑鈉輔助內鏡下金屬止血夾治療效果接近。注射用奧美拉唑鈉可抑制胃黏膜壁細胞中H+-K+-ATP酶,繼而阻斷任何刺激所致胃酸分泌,且可保護胃腸黏膜,減輕黏膜損傷,同時降低蛋白酶活性,并于出血位置凝聚血小板,起到止血效果[3]。
綜上,潰瘍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不同劑量注射用奧美拉唑鈉輔助內鏡下金屬止血夾治療效果相似,但標準劑量可減少醫療資源,臨床應用價值相對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