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建軍
新疆哈密市伊州區人民醫院,新疆 哈密 839000
急性心肌梗死在臨床之中屬于一種常見病,此疾病的發生通常是由于情緒過于激動,過于勞累或是飲食缺失規律性等方面的原因所導致的,而室性心律失常則為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種典型并發癥,會致使患者產生心室顫動的情況,容易造成患者死亡。胺碘酮在重癥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治療之中,獲得了較為普遍的運用,而利多卡因在治療重癥室性心律失常疾病時也具備著一定的效果。對此,本文主要研究胺碘酮與利多卡因治療重癥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比較,現研究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在本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重癥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選取120例,運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33/27例,年齡53~76歲,平均(68.57±2.02)歲;觀察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30/30例,年齡50~75歲,平均(66.23±1.97)歲。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進行基礎性治療,主要涵蓋提高肌血液供應、以及平衡電解質等方面的治療內容[1]。以上述治療方式為基礎,對照組患者運用利多卡因實施治療:利多卡因(山東圣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63986),以靜注方式實施治療,初始劑量為1mg/kg,而后則為0.5mg/kg,但為患者注射的總量不可大于3.5mg/kg,滴注速度為30μg/(kg·min),注射時間:1d。觀察組患者應用胺碘酮(黑龍江迪龍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229 4)實施靜注治療,初始注射劑量為150mg,而后將速度設置為每分鐘1mg,注射時間為6個小時,之后將用量減掉一半[2]。若患者心率處在穩定狀態,那么則需停止為其注射。在患者進行靜滴時,應監測患者的血流動力學以及心電圖,若發現患者心率小于每分鐘50次,那么就應適當降低注射用量,或停止為患者進行注射。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n)%

表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情況
重癥室性心律失常為臨床之中的常見病之一,此疾病主要源自心律紊亂,涵蓋室性顫動,室性早搏以及室性心動過速等,中老年群體為此疾病的高發群體[3]。有許多學者均認為,針對重癥室性心律失常疾病務必要實施及時準確的診斷,判斷和了解患者發病的主要因素,這樣則利于保障患者的預后,能夠彰顯出顯著的臨床意義。而在當前的重癥室性心律失常疾病的臨床治療中,則通常應用藥物治療的方式來實施干預,所運用的藥物則主要涵蓋胺碘酮、以及利多卡因等,其中利多卡因不但可使得肌細胞鉀離子向外流,也能夠對于鈉離子的內流產生一定的阻止作用,進而產生調控心肌細胞的效用,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應用利多卡因實施治療的過程之中,卻會存在著一定的限制性,這種方式只適用于不存在血流動力學改變的重癥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身上,對于其他患者并非能夠產生較好的治療效果[4]。并且,在此藥物濃度加大之后,還有不少患者均會產生嘔吐,呼吸抑制,惡心等相關的不良反應,利多卡因也難以通過口服的方式用藥,需進行長期性靜注,如此則會致使發生心室停搏等方面的消極問題。可見,在重癥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臨床治療之中,若想積極應對此限制性,那么還應主動探析其他的治療方式,以期實現對于重癥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有效性治療。
胺碘酮為Ⅲ類抗心律失常類藥物,其利于解除折返激動,能夠對于鈉離子內流產生抑制作用,進而降低房室結以及竇房結,胺碘酮的半衰期還較長,藥效持續時間較久,能夠延長心室傳導,防范心臟產生過激反應,因而能夠對于重癥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產生顯著的治療效果。
總之,在比較胺碘酮與利多卡因治療重癥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之后,則能夠發現應用胺碘酮更能夠產生顯著的治療效果,所以在臨床之中更建議應用胺碘酮實施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