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梅 劉小偉 金仕文
重慶市南岸區第三人民醫院,重慶 401336
糖尿病是一種全球關注的健康問題,其中絕大部分是老年人[1]。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死和致殘的主要原因,且與老年人群密切相關,與非糖尿病相比,糖尿病患者ASCVD患病率明顯增高、病情進展較快以及多臟器同時受累。為探討老年糖尿病患者cIMT與TG、HbA1c等多因素相關性而開展本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19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50例作為研究組,選取同期我院門診體檢非糖尿病老年人150例作為對照組。研究組中男69例,女81例,年齡65~80歲,平均(71±9.28)歲。對照組中男72例,女78例,年齡65~80歲,平均(72.71±9.38)歲。上述指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1.2研究方法 記錄每位患者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收縮壓/舒張壓水平。檢測患者的BMI、HbA1c、TC、TG、LDL-C、HDL-C、cIMT等。
1.3療效評定 研究研究組和對照組的BMI、HbA1c、TC、TG、LDL-C、HDL-C,cIMT變化;觀察研究組與對照組cIMT;分析研究組cIMT的相關因素。

2.1兩組BMI、HbA1c、TC、TG、LDL-C、HDL-C、cIMT的比較

表1 兩組HbA1c、TC、TG、LDL-C、HDL-C、cIMT明顯差異
2.2研究組患者cIMT相關因素分析 在研究組,將患者年齡、BMI、病程、FBG、HbA1c、TC、TG、LDL-C、HDL-C與cIMT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颊吣挲g、BMI、病程、FBG、HbA1c、TC、TG、LDL-C、HDL-C皆與cIMT呈明顯正相關(r分別為0.67,0.71,0.69,0.65,0.72,0.71,0.67,0.66,0.67)。以cIMT為因變量(Y),以患者年齡、BMI、病程、FBG、HbA1c、TC、TG、LDL-C、HDL-C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最終入選的自變量有年齡(X1)、HbA1c(χ2)、LDL-C白(X3),回歸方程為:Y=0.2513+0.007X1+0.007χ2+0.04X3,R2=0.747,對該回歸方程進行檢驗,F=33.28,P<0.01,表明有顯著差異(P<0.05)。
我國糖尿病發病率居高不下,糖尿病心血管并發癥在糖尿病患者中廣泛存在,造成很大的危害。有研究證實糖尿病心血管病癥發病率是普通患者2-6倍[2]。因其較高的發病指數其及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學術界多有研究。有學者認為糖尿病心血管病癥發病與血脂密切相關[3]。也有研究者認為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能夠與糖尿病心血管事件存在相關性。隨著近年來的不斷研究,因超聲檢測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與動脈粥樣硬化病理改變、血管時間發生幾率相關[4],越來越多學者關注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但僅從單個因素評估糖尿病大血管事件,或不夠完善。本研究考慮到患者多個因素,將年齡、BMI、病程、FBG、HbA1c、TC、TG、LDL-C、HDL-C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最終得出與其相關有年齡、HbA1c、LDL-C,這提示患者年齡、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高脂血癥都是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同時將老年糖尿病人與非糖尿病HbA1c、TC、TG、LDL-C、HDL-C、cIMT等做了對比,結果顯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HbA1c、TC、TG、LDL-C、HDL-C、cIMT更高。綜上所述,相較于非糖尿病患者,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年齡較大、血脂異常,cIMT也有所增高。臨床可通過檢驗血糖、血脂及檢測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早期發現心血管事件。通過進一步控制血糖、改善血脂的辦法,降低心血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