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玉
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中心醫院,山東 青島 266041
子宮肌瘤是一種女性常見疾病,為良性腫瘤。在臨床治療中,子宮肌瘤剔除術為常見治療方式,以往手術主要以開腹手術為主,這種術式雖能達到治療目的,但是創傷較大,會對患者造成較大影響[1]。近年來,腹腔鏡技術的出現及發展進一步提升了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應用價值,實現了手術治療微創性[2]。本研究選取我院子宮肌瘤患者88例,觀察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效果。
1.1一般資料 2019年2月-2020年2月,選取我院子宮肌瘤患者88例,隨機分為2組。各44例。對照組年齡29至46(37.29±3.28)歲,腫瘤直徑22至56(40.72±2.74)mm,病程1至5(2.37±0.85)年,體質量指數18至24(21.84±1.64)kg/m2,觀察組年齡28至47(38.11±3.67)歲,腫瘤直徑21至55(41.46±2.57)mm,病程1至6(2.87±0.58)年,體質量指數18至23(21.43±1.51)kg/m2。一般資料對比,P>0.05。
1.2方法 對照組:全身麻醉,常規開腹,觀察腹腔情況并確定腫瘤位置,在直視下切除腫瘤,將其取出后關閉腹腔。
觀察組:全身麻醉,作手術切口,分別為臍孔、麥氏點、反麥氏點,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將腹腔鏡置入探查腹腔,觀察腹腔情況,對肌瘤大小、位置等進行觀察。電凝鉤打開包膜,瘤體需采用子宮肌瘤鉗、電凝鉤取出,沖洗腹腔后進行縫合。
1.3觀察指標 手術時間、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

2.1手術情況及恢復情況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81.27±6.59)min,出血量(55.49±6.12)ml,肛門排氣時間(24.81±4.97)h,住院時間(3.20±0.83)d,均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手術情況及恢復情況對比
2.2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子宮肌瘤為生殖系統良性腫瘤,常見于中年女性中,患者主要表現子宮出血、白帶增多等,臨床發病率較高[3]。當前,該病發病率越來越高了,且發現很多年輕人發生該病的幾率也在不斷增加,已經成為了一種嚴重危害女性健康的疾病。子宮肌瘤會對患者宮腔形態等造成影響,進而導致患者不孕,因此,部分子宮肌瘤患者合并不孕[4]。有研究表明,剔除子宮肌瘤有利于患者受孕率的提高。在臨床治療中,通過手術的方式切除子宮肌瘤,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并且經手術切除治療,能保證患者子宮解剖結構完整,促進生活質量的提高。
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手術時間(81.27±6.59)min,出血量(55.49±6.12)ml,肛門排氣時間(24.81±4.97)h,住院時間(3.20±0.83)d,均少于對照組,P<0.05;并發癥發生率方面,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開放式子宮肌瘤剔除術在臨床較為常見,能較好的剔除腫瘤,并且在治療中對大體積的瘤體也能發揮較好的作用。但是該術式損傷較大,不僅術中風險較大,還會加大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影響其術后恢復[5]。當前,臨床手術治療理念為微創,這已經成為了手術發展的總體趨勢。現階段,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已經得到了人們認可,且臨床效果得到了認證。這種術式能減少手術帶來患者的損傷,切口小,減少出血量,并且能減少患者恢復時間。腹腔鏡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術野清晰度,進而保證手術精確度,避免對周圍組織造成損傷,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同時,腹腔鏡手術提高了術者要求,其必須提高腹腔鏡手術熟練度,保證手術效果。
所以,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用于子宮肌瘤患者治療中,出血量少且手術時間短,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風險,有利于術后身體恢復,具有應用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