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玉 韓 敏 唐艷娟 田子良
黑龍江省大慶市油田總醫院,黑龍江 大慶 163000
據相關醫學研究資料表示[1],老年癡呆疾病的發生原因可能與患者的遺傳、心理等相關因素具有密切聯系,而腦栓塞伴發老年癡呆則屬于老年癡呆的一種并發癥狀,患者的臨床癥狀通常表現為行為障礙、語言以及思維能力衰退等[2],需要采取治療措施的同時實施相關的護理干預進行輔助,以整體保障患者的臨床及預后效果。
1.1資料
本次研究納入患者病例資料中選取時間為2年(2018年9月-2020 年9月),均為腦栓塞伴發老年癡呆患者。經等量分組法將所有納入研究對象均分為兩組后,常規組34例(女性15例,男性20例)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平均病程時間和年齡分別為(6.2±2.1)年和(68.2±4.1)歲;實驗組34例(女性16例,男性19例)給予個性化護理干預,平均病程時間和年齡分別為(6.5±2.1)年和(67.8±4.1)歲。在本次研究中,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自愿參與研究,并已經全部簽署協議書;兩組研究對象的資料相比,未出現顯著性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可在本次研究中進行對比和分析。
1.2方法
1.2.1常規組
常規護理干預。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規飲食指導、環境護理等常規護理對策,并根據患者和家屬的要求盡量給予需求滿足。
1.2.2實驗組
個性化護理干預。患者入院后由護理人員在常規護理內容的基礎上實施個性化護理干預內容,即:(1)基礎性護理:患者住院接受治療期間,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相關指標進行密切的監測,同時為患者創建溫馨、舒適、安靜的住院環境,給予患者實施一定的預防措施[3],例如:適當將床頭抬高,避免出現墜床、摔倒等不良事件;如果患者已經存在相關的吞咽障礙,可適當將床頭抬高,并進行鼻飼護理,并控制每日鼻飼量≤200m,必要時給予吸氧護理,防止肺部感染等情況的發生。(2)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需要詳細了解所納入研究對象的實際情況及個體心理特征,以方便根據其實際需求給予一定的情緒評估和干預指導,同時也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及家屬產生的抵觸心理;利于護患良好關系的建立,同時也會樹立患者家屬的治愈信心[4]。(3)認知訓練:在患者病房內設置醒目易讀的標識,并每日指導患者進行語言、記憶力、行為等認知能力進行鍛煉,指導患者通過簡單的句子以及標識中的鮮明顏色自行組織語言,以整體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
1.3觀察指標
護理滿意度:利用本院自制問卷,不記名方式開展,總分100,滿意(80-100分)、基本滿意(60-80分)、不滿意(<60分),滿意率+基本滿意率=總體滿意度。
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精神狀態進行觀察記錄,其中主要評估方式為“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神狀態評分(MNSE)”,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越為有效。
1.4統計學分析

實驗組中護理滿意度為94.12%(32/34),常規組中護理滿意度為73.53%(25/34);兩組對比(χ2=5.314,P=0.021),P<0.05。
實驗組護理前的ADL評分為(9.85±4.33)分、MMSE評分為(18.99±4.25)分,常規組護理前的ADL評分為(9.84±4.29)分、MMSE評分為(19.02±4.23)分,兩組相比(t=0.010,P=0.993;t=0.029,P=0.977),P>0.05;護理后實驗組的ADL評分為(21.13±3.88)分、MMSE評分為(33.22±5.66)分,常規組的ADL評分為(15.26±3.66)分、MMSE評分為(25.88±5.33),兩組相比(t=6.417,P=0.000;t=5.505,P=0.000),P<0.05。
在當前臨床醫學發展中,人們對于護理需求逐漸增多;個性化護理干預屬于臨床護理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護理模式[5],其主要是通過針對腦栓塞伴發老年癡呆患者采取基礎護理、心理護理以及認知訓練等個性化的護理內容,強調“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6],整體改善患者的臨床恢復及相關指標,同時也可以通過改善患者相關的臨床癥狀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患者對家庭和社會造成的相關負擔[7]。
綜上所述,臨床中針對腦栓塞伴發老年癡呆患者實施個性化護理干預后對其日常生活質量及滿意度均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具有臨床推廣和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