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昆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總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8
腦卒中患者在發病后,經常會出現雙側或單側軀干運動功能受損的問題,導致患者的運動控制能力下降,肢體力量減弱,這將會嚴重的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而造成患者出現上身肢體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為感覺障礙、肩關節半脫位、疼痛以及習慣性廢用等,需要對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療方式,才能夠減輕患者的痛苦。因此,本文旨在探討分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肌內效貼聯合常規康復治療,對患者肩關節半脫位的治療效果以及患側上肢運動功能的改善情況。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12月-2020年6月期間收治的74例患者進行此次研究,按照數字表法對患者進行平均分組,其中接受常規康復治療的37例患者作為參照組,聯合肌內效貼治療的37例患者作為研究組。研究組患者的男女性比例為22:15,年齡區間為48到77歲,平均年齡為57.4(s=7.8)歲;參照組患者的男女性比例為21:16,年齡區間為47到76歲,平均年齡為57.8(s=7.6)歲。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對癥藥物治療,并開展常規康復治療,主要內容為:首先,每2小時為患者更換體位,避免患者出現壓瘡、感染以及關節僵硬等問題。同時,幫助患者對患側進行被動或者主動的活動,對患者的肩部肌肉進行刺激,矯正患者的肩胛骨姿勢。其次,指導患者進行翻身、坐起等床上運動。并且,訓練患者自主穿衣、自主進食等生活自理能力。最后,對患者的局部神經、肌肉進行針灸以及中頻電療,促進患者肢體的恢復。對觀察組患者在這個基礎上,聯合肌內效貼進行治療,使用方法為:對患者的三角肌、棘上肌以及斜方肌等部位分別貼扎5厘米寬的肌內效貼,對患者疼痛劇烈的部位,通過“X”形痛點貼進行貼扎。每天為患者貼扎一次,每1-2天更換一次。
1.3觀察指標 在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測量其肩峰和肱骨頭間距。同時,通過Fugl- Meyer運動量表評估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共有33個項目,每個項目的分值為0分到2分,滿分為66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越好。
1.4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對計量資料行t檢驗,用均數±標準差進行表示。P<0.05時,表明對比有差異。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肩峰和肱骨頭間距以及上肢運動功能評分,研究組均高于參照組(P<0.05)。詳情如表1所示。

現如今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相比過去有了顯著的提高,再加上我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這就導致腦卒中的發病率也呈現出逐年上漲的態勢[2]。而腦卒中患者在發病后,即使接受了及時有效的治療,也很容易會出現多種肢體功能障礙,如平衡功能障礙、偏癱、步行功能障礙以及肩關節半脫位等。而常規的康復治療效果有限,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難以使患者恢復正常的肢體能力[3]。肌內效貼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的康復治療技術,在各大體育賽事中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能夠很好的改善運動員的肢體平衡性,緩解其肌肉痙攣問題,改善他們的運動表現能力。
這也為臨床醫師起到了很好的啟發,將其用于腦卒中患者,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肩關節脫位問題[4]。這是因為肌內效貼可以提高患者感覺的輸入,從而有效刺激患者的肌肉收縮,這樣就能夠使患者肩關節的穩定性大幅提高[5]。并且,肌內效貼能夠對患者肩關節周圍的軟組織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降低患者在動作時的肌肉力量負擔,這樣就可以很好的降低患者的運動性疲勞,使患者的上肢功能大幅提高,加快患者的功能恢復[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肩峰和肱骨頭間距以及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研究組均高于參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肌內效貼聯合常規康復治療的效果更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肩關節半脫位問題,并使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大幅提高,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