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梅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八十集團軍醫院,山東 濰坊 261021
踝關節作為人體中比較重要的承重關節,內部解剖結構非常復雜,踝關節骨折多合并軟組織與韌帶損傷,嚴重威脅到患者的日常生活當中。臨床當中利用保守治療方法來治療Ⅰ度、Ⅱ度踝關節骨折,而治療Ⅲ度、Ⅳ度踝關節骨折的方法即手術治療。在骨科護理當中快速康復理念作為比較常見的理念,具體是由理療師、麻醉師、營養師、護士、醫師等一同構成的康復護理隊伍,從患者實際病情出發,堅持快速康復的原則,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護理干預方法,因此,此次研究過程中將分析踝關節骨折患者術后恢復中采用快速康復理念下的護理干預效果[1]。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踝關節骨折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24-60歲,平均年齡(49.65±5.10)歲;觀察組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24-62歲,平均年齡(49.66±5.11)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未有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飲食指導、臥床體位指導、等麻醉消失后,床上展開主動活動,包含跖趾與趾間關節部位活動,將外固定除去,得到醫生的批準之后,才能進行功能鍛煉。
觀察組采用快速康復理念下的護理干預方法醫護工作人員早晚一同進行床頭查體,仔細對病情變化情況進行交接,掌握患者病情與情緒,在充分結合患者具體情況的基礎上,醫生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展開護理方案的制定,醫護人員一同決定,對當天醫護工作實施情況仔細檢查。責任醫生與護士一同參與到手術之后的康復方案的制定當中[2-3]。
按照術后飲水時間,控制在術后六小時,保證不出現不良感覺,提供容易消化的食物,利用飲食指導對患者飲食進行規范,保護好機體營養。另外綜合心理干預,大大增強患者依從度,讓患者對康復充滿自信心。結合患者關節情況,合理制定出康復訓練的計劃,指導患者怎樣進行連續被動活動以及怎樣展開床上主動活動,利用床上被動活動完成被動訓練,指導患者連續進行三周的被動訓練。有關被動訓練,需要嚴格對起始運動幅度進行控制,通常跖屈及背屈度數保持在10°、5°。
患者在手術之后的兩個星期內要逐步加大被動訓練的活動度。另外,采用關節松動的手法推動恢復,充分考慮到骨折愈合以及具體分型時,利用這一手法實施關節肌肉的訓練,采用的手法要從輕到中的原則,根據情況來選擇是否要進行熱敷。
針對短距離行走鍛煉,要穿好彈力繃帶進行保護,手術之后八周逐步進行負重活動鍛煉。此外,做好疼痛管理,利用這一方式幫助患者下地活動,臨床的昂中運用鎮痛藥物、手術部位神經阻滯或者是手術切口浸潤的方法,利用緩解患者疼痛的情況下提高患者康復積極性。在住院時重點為患者介紹康復鍛煉的手段與注意要點。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以及踝關節運動度評分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通過利用SPSS20.0的方法來對數據展開處理分析,采用P<0.05的方法來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生活質量評分

表1 對比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分)
2.2踝關節運動度評分

表2 對比兩組護理后的踝關節運動度評分分)
通常來說,臨床當中踝關節骨折患者一般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可是在手術之后需要消耗較長時間進行臥床恢復,從而將會增加患者產生并發癥的幾率。如果無法獲得良好的護理方法,將會非常可能出現手術切口感染的情況。在骨折患者術后恢復當中引入快速康復護理理念,從而加速患者骨折部位的恢復速度。在快速康復護理理念的引導之下,護理工作人員要與醫生主動積極展開配合,為患者提供短時間里恢復肢體的方案,臨床應用價值非常高[3]。
結果表明,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踝關節運動度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證實了踝關節骨折患者術后恢復當中利用快速康復理念下的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總之,踝關節骨折患者術后恢復當中利用快速康復理念下的護理干預手段,能夠良好的優化生活質量評分以及踝關節運動度評分情況,從而在臨床當中獲得廣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