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帥
高青縣人民醫院,山東 高青 256300
老年患者自理能力較低、特別是老年心血管內科患者受到疾病及外部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常常睡眠不佳,造成記憶力衰退、精神狀態差,睡眠質量對老年人的生活健康程度和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1]。舒適護理將患者作為重要的關注對象,將患者的主觀感受作為首要的考慮因素,應用于實際的護理中,療效較為滿意。
1.1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8年9月-2020年9月期間接收的160例老年CHD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護理方式分為常規組(實施常規護理)和觀察組(實施常規護理聯合舒適護理模式),各80例。80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45例,年齡區間為60~80(68.2±6.3)歲。疾病類型:18例心律不齊、15例高血壓、13例心臟病、7例心功能障礙、3例心力衰竭、4例冠心病。兩組基礎資料對比結果為P>0.05,無統計學差異存在,對后續組間比較不構成影響。本次研究曾呈報給本院倫理研究委員會并獲得一致同意。
1.2方法 常規組患者結合病情實施CHD常規護理,包括生命體征監測、病情評估、健康指導、用藥指導等常規性的基礎護理。
觀察組患者將常規護理模式與舒適護理相結合,常規護理內容同常規組,舒適護理內容包括:1)環境方面:保持干凈整潔、溫馨舒適、安靜的住院環境,嚴格病房探訪制度保證患者充分的休息時間和休息質量,對病房進行定期換氣通風和殺毒消菌工作。2)飲食方面:患者的飲食規劃要依據患者的病情和喜好來設計、飲食選擇上秉承以高維生素、高蛋白、高熱量為主的原則,避免使用辛辣、甜膩、高脂、高鹽的食品,對飲食時間和飲食的量進行嚴格的控制,通過睡前適量飲奶對睡眠質量差的情況進行緩解。3)心理方面:護理人員要通過積極的護患溝通來觀察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和情緒變化,積極的干預和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通過疾病相關知識和治療成功案例的介紹來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4)生理方面: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在住院期間的身體情況進行嚴密的觀察和監測,為患者制定科學合理的鍛煉計劃來提高患者的身體素質,提高對疾病的抵抗能力,特別是存在心力衰竭情況的患者,要適當控制運動量,不要讓患者過度勞累,保證足夠的休息時間,休息時通過將床頭抬高,采取舒適的體位等措施來提高身體舒適度,進而提升睡眠質量。
1.3評價指標 兩組患者的睡眠質量根據PSQ(I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進行評估。評估內容涉及睡眠障礙、日間功能、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質量、催眠藥物、入睡時間等7各方面。分值與睡眠質量呈反比。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根據SF-36量表進行評估。評估內容涉及心理健康、角色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共功能、情感功能、精力、軀體疼痛、總體健康8各方面。

2.1兩組睡眠質量比較(見表1) 兩組睡眠質量評分在護理干預前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睡眠質量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χ2=8.830,P<0.05)。

表1 兩組患者PSQI睡眠質量指數評分比較
2.2兩組生活質量比較(見表2)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比較無顯著的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顯于優于常規組(χ2=8.506,p<0.05)。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2.3護理滿意度 實施護理干預后,研究組的的護理滿意度為96.3%(77/80)與常規組的75.0%(59/80)相比明顯較高(χ2=15.882,P<0.05)。
舒適護理將患者作為首要考慮的因素,從病房環境、飲食、心理和生理等各個方面給予全面的護理和照顧,能夠更好的維護臨床治療效果,提升患者的舒適感、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狀況,提高睡眠方面和生活方面的質量[2]。本次研究中將常規護理聯合舒適護理用語老年心血管內科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對患者提供多方位、多層次的活動,對患者飲食、運動、心理、生理等方面給予優質的護理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干預后觀察組睡眠質量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χ2=8.830,P<0.05),生活質量顯著優于常規組(χ2=8.506,p<0.05),與常規組相比護理滿意度明顯較高(χ2=15.882,P<0.05),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將常規護理和舒適護理聯合應用于老年心血管內科患者的治療中,能顯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睡眠質量,患者滿意程度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