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牡 馬金霖*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老年醫院 南京江寧沐春園護理院,江蘇 南京 210000
伴隨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加重,老年人群體普遍伴發各種慢性疾病,生理上的衰老,臟器功能的退行性變化,影響老年人對食物的選擇、消化吸收功能和對營養素的利用能力,引發的機體形態、功能的改變,進而引起免疫力和代謝功能下降,老年人易發生營養不良[1]。因此老人的營養膳食成為重點關注問題,本文選取入住醫養結合型護理院的老人300名,對老人的營養現況展開調查,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9年9月-12月入住本護理院老人300名,對老人的營養現況展開調查,其中包含女性153名,男性147名,年齡在60~70歲之間的31例,70~80歲之間112例,80歲以上157例。本次參與調查研究的所有老人,均在醫養結合型護理院入住超過一個月,且自愿參與調查和檢查,配合本次研究,其一般資料并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對300名老人通過營養評估量表(MNA)、老年人抑郁量表(GD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進行評估,了解老人膳食情況,并對比中國營養學會公布的膳食推薦攝入量。同時需要檢查老人的營養狀況,包含營養缺乏的體征、生化檢查等。生化檢驗指標: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根據老人的調查評估結果,判斷老人的營養狀況[2]。
1.3評價指標 營養評估量表(MNA):MNA總分≥24.0為營養良好,23.5~17.0為潛在營養不良,MNA<17.0為營養不良。
老年人抑郁量表(GDS):0~10分可視為正常范圍,即無抑郁癥,11~20分顯示輕度抑郁,21~30分為中重度抑郁。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總分100分,總分61~99分為輕度受損,總分41~60分為中度受損,總分≤40分為重度受損。
生化檢驗指標: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正常值范圍35~50g/L,血紅蛋白正常值范圍: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
1.4統計學方法 以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臨床數據的統計學處理,并對計量資料進行數據檢驗,評估數據信效度,計數資料采取百分比驗證方式,計量資料以中位均值法驗證,以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300名老人營養攝入情況 本次研究中的300名老人中,女性總能量攝入達標,且高于男性。在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產熱營養素中,占總體比率分別為12%、39%、49%,顯然脂肪偏多,且大部分熱能來自于午餐和晚餐,早餐營養搭配不均衡,缺少維生素攝入。
2.2300名老人營養、抑郁與生活能力評分結果 對300名醫養結合型護理院老人進行營養評分、抑郁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后,發現三項平均值均未達到標準水平,老人大部分都存在潛在營養不良風險,且影響著老人抑郁情況與日常生活能力。如表1所示。

表1 300名老人營養、抑郁與生活能力評分結果
2.3300名老人血清白蛋白與血紅蛋白檢測結果 檢測300名老人的血清白蛋白與血紅蛋白兩項指標情況,發現正常占比均較低,分別為41.82%和38.18%。如表2所示。

表2 55名老人血清白蛋白與血紅蛋白檢測結果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中的300名老人中,女性總能量攝入達標,且高于男性。在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產熱營養素中,占總體比率分別為12%、39%、49%,顯然脂肪攝入量偏多,且大部分熱能來自于午餐和晚餐,早餐營養搭配不均和,缺少維生素攝入。對300名醫養結合型護理院老人進行營養評分、抑郁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后,發現三項平均值均未達到標準水平,存在潛在營養不良風險,且影響著老人抑郁情況與日常生活能力[3]。檢測300名老人的血清白蛋白與血紅蛋白兩項指標情況,發現正常占比均較低,分別為41.82%和38.18%。由此可見,當前入住護理院老人營養現況并不理想,老人身體營養素匱乏,特別是維生素、胡蘿卜素等。醫養結合型護理院老人在膳食種類方面,相對較為單一化,提高醫養結合型護理院在膳食種類多樣化,進一步改進和優化烹飪方法,制定科學的膳食規劃,改善老年人的營養攝入情況在現實中具有重要的意義[4]。具體可以通過控制老人脂肪攝入,保持合理比例,過剩的脂肪攝入會導致一系列疾病,已經被醫學界證實,因此,可以將脂肪控制在20~25%攝入量。在蛋白質方面,作為人體重要的營養成分,主要來源于瘦肉、魚蝦、雞蛋等,總體比例控制在10~15%攝入量,且配合豆漿、牛奶和其他輔食,保證優質蛋白攝入。針對胡蘿卜素、維生素匱乏缺乏的現狀,要保證每日新鮮蔬菜和水果補充,且要注意烹煮方法,避免維生素與胡蘿卜素氧化流失嚴重。膳食改進需結合實際經濟條件,制定科學的膳食規劃,調整膳食結構,選擇優質蛋白和充足新鮮果蔬,降低脂肪攝入量,切實增強老人的營養水平,繼而提升疾病預防和抵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