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新
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5
腦血管疾病是顱內血液循環障礙造成的腦組織損傷,據統計70%腦血管疾病伴不同程度肢體功能障礙,導致其生活質量嚴重下降。隨著醫療技術發展介入手術因創傷小、并發癥少等優勢,可有效控制腦血管疾病進展,但術后需長期臥床休息,影響手術及預后效果。如何采取醫療手段規避并發癥為臨床重點關注問題,學者馬娜[1]認為介入護理可改善患者對介入治療操作認知程度,亦可提高治療依從性,故本文選擇50例2018.02~2020.04區間收治腦血管介入治療患者研究,對比不同護理方案價值,匯總:
1.1一般資料 納入研究50例腦血管介入治療患者均選自2018.02~2020.04區間,依據隨機信封法分為2組。觀察組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均值(75.14±8.52)歲;病程均值(5.14±0.14)h;11例腦梗死者、12例腦出血者、2例其他。對照組中男13例,女12例,年齡均值(75.22±8.41)歲;病程均值(5.11±0.16)h;11例腦梗死者、13例腦出血者、1例其他,數據統計P>0.05。本研究已上報醫院倫理委員會。
1.2方法
1.2.1常規護理 術前詳細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并協助其完成術前檢查,術中合理控制病室內溫度、濕度,術后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變化,發現異常情況及時上報值班醫師。
1.2.2介入護理 (1)術前護理:部分患者對疾病、介入治療無準確認知,加之該疾病患者年齡較大,易擔心術后康復速度,從而產生恐懼、焦慮等負性情緒,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心理疏導方案。患者入院后耐心、細致與其溝通,保持和藹耐心態度,緩解其負性情緒,并借助視頻、PPT、宣傳手冊等為患者講解介入治療環節、治療成功案例,提高其治療信心,講解結束詢問患者是否存在疑惑或不解,若有及時進行專業解答,提高其對醫務人員信任程度。(2)術中護理:根據手術要求協助患者調整舒適體位,術中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面部表情變化,在不影響手術實施前提下,通過肢體語言給予患者心理支持,進而緩解其緊張情緒。術中易出現低血壓、心臟驟停等并發癥,為此護理人員需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臨床癥狀變化,發現異常及時上報醫師,并配合實施急救[2]。(3)術后護理:術后拔出鞘管過程中需對動脈穿刺點進行壓迫,預防靜脈回流,若發現穿刺口滲血情況需及時進行包扎,待患者回至病室叮囑其選擇平臥位,絕對臥床休息24h,進食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為主,確保日飲水量1500ml以上,以促進造影劑排出體外[3]。
1.3觀察指標 ①護理中可見穿刺部位出血、血栓、腦血管痙攣、腦灌注綜合征等并發癥。②護理效果:心理痛苦程度(參考DT評估)、護理滿意度(參考醫院下發“滿意度調查表”)。

2.1統計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8.00%低于對照組32.00%(P<0.05)。

表1 并發癥發生率[n(%)]
2.2統計兩組護理效果 觀察組:心理痛苦程度2.71±0.61分、護理滿意度95.21±0.52分;對照組:心理痛苦程度5.14±0.72分、護理滿意度84.01±1.52分,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
腦血管疾病是目前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生命的疾病,加之目前我國人口老年化程度加重,腦血管疾病的出現可明顯降低患者生活質量,亦可增加其心理負擔,影響預后效果。及早預防、治療為控制腦血管疾病關鍵,介入治療雖可控制患者病情,但術后易出現各類并發癥,因此對護理要求明顯提升。
本研究中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8.00%低于對照組32.00%,心理痛苦程度2.71±0.61分低于對照組,該結果與李潔[4]研究中6.19%接近,證實介入護理可改善預后效果,分析:(1)介入護理是輔助治療的護理方案,護理從圍術期入手給予患者臨床護理,利用完善的護理措施降低患者對介入治療抵觸情緒及術后并發癥,確保護理效果。(2)介入護理有效融合圍術期護理、綜合護理等內容,較常規護理更能體現“以人文本”原則,在滿足患者身心需求同時,改善其心理狀態,避免身心應激反應增加介入治療風險,確保治療及預后效果。(3)大部分患者對介入治療了解較少,而介入護理可為患者提供生理、社會、文化等多方面護理服務,進而提高患者對疾病、治療等方面認知程度,有利于患者治療依從性的提高。
綜上,將介入護理應用在腦血管介入治療中效果顯著,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率,減輕患者心理痛苦,亦可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