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蘭芳
河口區仙河鎮濱海醫院,山東 東營 257237
急診科在醫院中占據重要地位,也是急診患者入院后的必經之路,相較于其他科室,急診科患者疾病種類更為復雜,且搶救、管理任務最重,如果護理人員在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治療期間因護理失誤或與患者、家屬溝通不當,那么護理糾紛事件發生率將會明顯增加[1]。護理糾紛事件在醫院內極為常見,是指因護理工作中出現問題而導致護患雙方發生爭議,這不僅會直接影響到患者的救治效果,更是會阻礙正常急診護理工作的開展,使護理人員內心承受著巨大的精神負擔,對醫院日后的發展也是十分不利的。雖說我國護理事業也在不斷發展與改革,使整體護理質量有明顯提升,但是護理糾紛事件發生率卻居高不下,尤其是近年來人們的法律意識、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加之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護理糾紛事件成為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2]。因此,急診科務必要對當前護理方案進行優化,提高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與操作技術,以最大程度避免護理糾紛事件的發生,為醫院日后發展奠定豐厚基礎。
1.1一般資料 從我院急診科選擇80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0例,研究起止時間:2019.8-2020.8。對照組男女比例27/13,平均年齡(46.95±8.15)歲,急腹癥22例、心血管疾病13例、外傷5例;觀察組男女比例25/15,平均年齡(46.79±8.18)歲,急腹癥25例、心血管疾病10例、外傷5例。經比較,兩組患者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入科后分別接受常規急診護理與優化溝通急診護理模式,優化溝通急診護理模式具體流程如下:
①由護士長或副主任護師負責下載護患溝通相關文獻,并通過查閱以往在急診科發生護理糾紛事件患者病歷資料,或上網搜索資料等方式,來明確當前急診科護理工作中仍舊存在哪些風險因素,引發護理糾紛的主要因素以及急診科患者、家屬的心理特征。同時,在每周一、周三、周五負責組織科室內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內容包括急診患者、家屬心理特征、護患溝通技巧、技術水平等等,以達到提高護理人員職業敏感度、糾正護理人員錯誤認知的目的。最后,護理人員要在副主任護師的指導下,對當前急診科護理流程進行梳理,根據科室情況,優化護理流程。
②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立刻協助醫生對患者機體狀態展開全面評估,在明確病因后,遵照醫囑應用相應藥物與設備。如果患者意識處于清醒狀態,護理人員要在不影響護理操作的基礎上,主動與患者交流,聆聽患者訴求,保持眼神交流,并及時給予患者適當的反應。相對來說,急診患者與護理人員接觸時間較短,在短期內可能無法對患者產生信任感,護理人員要保持溫柔、真誠的態度,耐心向患者、家屬講述患者的疾病情況,將醫學術語轉換為患者、家屬所能理解的語言,使其充分了解當前病情發展情況,拉近護患之間的距離。在護理操作過程中,動作要盡量輕柔,并向患者講述此項護理操作的意義,如果操作失誤,護理人員要及時向患者、家屬表達歉意,并詢問其是否需要更換護理人員為其進行護理操作。
1.3療效評價:比較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以及護理糾紛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22.0軟件中分析,(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1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 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更低(P<0.05),詳見表1:
表1 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n=40,(%)]
2.2護理糾紛發生率 觀察組護理糾紛發生率為0%,與對照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護理糾紛發生率[n=40,(%)]
與其他科室相比,急診科較為特殊,一直是護理糾紛事件的高發科室,一旦發生護理糾紛事件,會對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甚至有患者在情緒激動時會采取過激行為,比如傷人事件等等,這也會使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3]。就醫院科室而言,護理糾紛事件也會對正常的醫療秩序造成干擾,從而降低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且數額巨大的賠償也加重了醫院的經濟負擔,對醫院日后發展極為不利[4-5]。為最大程度防止護理糾紛事件發生,避免對患者、護理人員、醫院造成嚴重損失,及時采取相應的護理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常規急診護理模式雖然有一定效果,但是急診患者病情危重,且病程發展迅速,護理人員在對這類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可能忽視了與患者、家屬之間的溝通,導致在護理過程中很容易因為溝通不當或操作失誤而導致患者、家屬與護理人員發生爭執,從而加劇引發護理糾紛事件的危險性[6]。針對上述情況,我院急診科將優化溝通急診護理模式應用在觀察組患者護理工作中,通過加強護理人員培訓、優化急診護理流程,能提高護理人員操作能力、轉變自身工作態度,同時,加強與患者、家屬之間的交流,能給予其充分的安全感,以緩解患者、家屬內心存在的不良情緒,保障救治工作順利進行。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效果更佳(P<0.05)。
綜上,優化溝通急診護理模式有利于保障護理效果,降低護理糾紛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