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玲
富拉爾基區中醫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41
隨著我國人口逐年老齡化,老年人成為冠心病的主要發病群體,冠心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在治療中,病患對此疾病的認知和自身行為均對康復有極大影響,所以給予病患認知行為護理在臨床治療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為進一步探究認知行為護理在冠心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選取我院86例病患進行觀察比對,實驗情況具體如下 。
1.1基礎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18年12月期間來我院就診的86例冠心病病患作為研究對象[1],排除具有嚴重精神疾病、嚴重言語溝通障礙的病患。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病患分為對比組和試驗組,對比組43例病患給予常規護理,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為54-76歲,平均年齡為(65.5±1.3)歲。試驗組43例病患給予認知行為護理,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齡為55-77歲,平均年齡為(66.4±1.4)歲。試驗組與對比組病患的性別以及年齡等一般資料比對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對比組實施常規護理,內容包括:健康教育指導、飲食護理、藥物指導等[2]。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予以認知行為護理:方法如下:對病患使用合理情緒療法實施認知干預,以理論為干預基礎,即遭遇的誘發事件和后續產生的結果。依照病患身體健康水平和疾病發展情況制定合理的、科學的與健康的飲食方案,使病患攝入足夠的營養,避免攝入甜膩、辛辣、高脂肪的食物,多食低鹽、低脂肪、高蛋白質的食物。部分存在失眠問題病患,可在睡前聽旋律優美、節奏舒緩的輕音樂,同時可在睡前適量攝入脫脂牛奶,和指導病患家屬給其基本放松穴位按摩,包括內關、神門和三陰交等穴位,給病患提供多方面的睡眠干預同時需給病患制定科學且合理的健康鍛煉方案,依照病患的病情、身體機能水平等,選擇平緩的鍛煉項目,向病患講解劇烈運動對冠心病危害。
1.3觀察指標
1.3.1比對兩組病患的治療依從性包括運動合理、按醫囑服藥、飲食健康和定期復查等。
1.3.2比對兩組病患的抑郁量表(SDS)評分和焦慮量表(SAS)評分。
2.1兩組依從性比較 試驗組病患的治療依從性包括運動合理、按醫囑服藥、飲食健康和定期復查等均明顯高于對比組,數據對比結果(P<0.05),存有臨床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依從性(n,%)
2.2兩組SAS評分和SDS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干預前SAS評分和SDS評分數據對比結果(P>0.05),不存臨床統計學意義。兩組護理干預后,試驗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低于對比組,數據對比結果(P<0.05),存有臨床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比對兩組SAS評分和SDS評分分)
認知行為護理主要包括放松訓練、自身示范、行為阻斷等方式,在病患對應激事件正確了解后,能有效減少心理和生理方面發生的應激反應[4]。本次實驗結果顯示:試驗組病患的治療依從性包括運動合理、按醫囑服藥、飲食健康和定期復查等均明顯高于對比組,試驗組護理干預后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低于對比組,數據比較差異存在臨床統計學意義(P<0.05)。與權威文獻內容基本一致,充分證明了認知行為護理在冠心病臨床護理中具有非常有效以及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護理運用在冠心病臨床護理中能使病患的依從性得到明顯提高,同時使病患的不良心理狀態得到顯著改善,病患滿意度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