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素蘋
高青縣人民醫院,山東 淄博 256304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本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9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并依據隨機數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45例,其中對照組的男性占26例,女性占19例,年齡為65~78歲,平均年齡為(69.71±4.09)歲,實驗組的男性有28例,女性有17例,年齡為66~80歲,平均年齡為(70.28±4.21)歲,90例患者的家屬均在知情條件下簽署同意書,,試驗前,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經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給予該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模式,主要護理內容包括藥物護理、心理護理等,觀察患者體征變化及病情,每日查房等。
1.2.2實驗組
對該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采用護理風險管理措施,首先應對心血管內科容易發生的風險事件進行評估,針對護理風險事件的評估,現制定出該病區的相關安全管理制度,并對參與本次護理的人員進行培訓學習,將制定的方案切實落實到實際護理操作中,并通過對護理風險事件的評估和預測,制定緊急解決措施。如:①通過與患者或家屬之間的溝通,了解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程度,并通過給患者講解關于健康教育的知識,讓患者了解到如何學會自我護理。②若在護理期間發生不良事件后,心血管內科應遵循相關解決流程,首先按照實際內容將不良事件及發生的時間、地點詳細記錄下來,然后再實施整改方案。③通過選取經驗較為豐富的護士組成護理風險小組,并由護士長擔任本次護理風險管理小組的組長,定期對本科室的質量進行檢查,并組織小組成員對護理工作進行總結和分析,對常發生的不良事件提出整改措施,定期開展培訓工作,對小組成員定期進行考核,了解更多的護理知識,并熟練操作護理事項,學會評估風險,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④為了防止患者在活動期間發生突發事件,如上廁所、翻身、走廊,首先應在患者所在的病床兩側安裝護欄,并在走廊兩邊安裝防護欄桿,地面時刻保持干燥,地面有突起或臺階位置應貼醒目標識,在廁所鋪上防滑墊,并在廁所安裝緊急按鈕,護理人員及家屬應幫助患者翻身,防止發生褥瘡,若存在便秘患者,應及早通知患者避免用力而造成心絞痛,讓每一位護理人員及家屬都能提高警惕性,避免發生護理差錯。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及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及護理糾紛事件的發生率。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2.1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患者經護理風險管理的總護理滿意度為97.78%顯著較高于對照組常規護理73.33%,具有顯著差異(χ2=10.879,P<0.05),如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2.2兩組患者的護理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發生風險事件及護理糾紛的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顯著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表2 兩組患者風險事件及護患糾紛發生情況[n(%)]
護理風險主要是指在護理工作時發生的不確定、危害以及隱藏狀態下發生的不良事件,并以間接或直接的形式造成患者殘疾或死亡。其中心血管內科是臨床中風險較大的一種內科類型,通常情況下,心血管內科的患者病情較為危重,極易在治療過程中發生心搏驟停、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加上多數患者常伴有心功能不全等情況,因此給治療增加許多困難[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護理要求也逐步提升了許多,因此為了滿足近年來高要求的護理質量,對心血管內科開展護理風險管理方案,通過評估風險事件及提早預防,可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率,通過制定護理風險管理制度,讓護理人員遵循制度內容,熟練護理操作事項,綜合全面提升護理服務質量,進而提升患者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2-4]。
綜上所述,對心血管內科患者采用風險護理管理的方式后可顯著改善患者發生護理風險事件及糾紛的發生率,并顯著提升護理滿意度,臨床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