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瑩
長春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吉林 長春 130000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老年人安全問題已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對于老年病護理安全問題,一旦護理不當,極易造成一系列不良事件的發生[1]。這與老年人因為生活自理能力逐漸下降,加上對安全防范能力和安全事故發生后的應急處理能力較弱有著直接關系。因此,幫助老年群體掌握必要的護理安全知識,確保老年群體的認知水平及安全護理需求,可有效降低在院期間護理安全問題發生的重要環節[2]。本文為研究老年病在護理過程中遇到的風險進行分析,進而給予針對性對策,具體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7月-2020年2月期間在我院96例,按序號順序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n=48),常規組男女人數比例34:14,年齡62-75歲,平均年齡(68.24±2.76)歲;實驗組男女人數比例29:19,年齡58-76歲,平均年齡(67.35±2.65)歲;納入標準:①連續入住時間≥8個月;②年齡≥55周歲以上;③意識清楚,在護理人員引導下可以進行基本溝通。排除標準:①排除先天性疾病或惡性腫瘤等;②精神類疾病患者;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規組 采用常規護理模式,集中進行健康知識宣傳教育,定期開展疾病保健日常指導講座,發放宣傳資料,定期查房。
1.2.2實驗組 風險防范護理模式,具體內容包括:①跌倒安全方面,對于跌倒的高危因素、跌倒場所、風險評估以及跌倒后如何自救等;②食品、藥品進食方面,對于誤吸的高危因素、食物的選擇、進食安全、發生誤吸后如何自救;藥物的安全問題,定期檢查藥品有效期,使用溫開水服藥,服藥的注意事項及相關不良反應;③皮膚護理方面,如何預防壓瘡產生,定時翻身變換體位,久坐輪椅及時更換姿勢;④普及如何防跌倒、防走失、防自傷等認知功能訓練,常見安全風險與防范知識的訓練;⑤護理人員加強對房間的管理,雜物及時清理防止絆倒老人,在滑濕地面放置防滑墊、警示牌等。定期更換發放防護備品,防燙茶杯、坐墊、冰墊等[3]。
1.3觀察指標 觀察不同護理模式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
2.1對比兩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比對(n,%)
隨著老年人的身體機能不斷衰退,判斷力逐年下降,對肢體活動控制能力也在不斷退化,意外情況的發生相比較其他年齡段發生率較高[4]。在養老機構中老年患者的護理安全風險知識又普遍處于偏低水平,老年人文化程度較低,或醫護人員的配備不足,日常對老年人的護理安全風險防范知識教育不夠或理解水平有限,都會導致養老機構老年人日常發生風險的可能[5]。養老機構中穿拖鞋行走的現象經常發生,甚至有赤腳走路的情況,且很多老人在夜間會有小便1-2次的情況,這些都是容易跌倒的風險;且老年人在進餐有時會臥床或者看電視沒有注意到食品,這樣會產生誤吸或者噎食情況[6];老年人記憶力普遍偏差,健忘,錯服藥或漏服藥也是時有發生,因對健康知識淡薄,所以沒有定期查看藥品保質期和相關副作用的習慣[7];老年人行動不便不能及時更換體位,會容易形成褥瘡[8-9]。根據以上一些風險因素來看,建立有針對性的護理防范措施勢在必行。本文護理人員通過操作演示、張貼海報及形成宣傳手冊等形式,在老年病患者的護理服務方面增加護理服務的實效性,使每一位老年患者都能對有關風險防范相關知識加以理解,并引起注意,進而起到解決問題根本的關鍵[10]。
經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2例,其中包括跌倒、壓瘡各1例,占總不良事件4.16%,常照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12例,其中包含跌倒4例、占總不良事件8.33%,壓瘡及誤服藥品各3例,各占總不良事件發生率6.25%,走失2例,占總不良事件發生4.16率%,P<0.05。
綜上所述,對老年病患者采用具有時效性高、針對性強的風險防范護理,不僅能夠給予老人全面的照料,同時還大幅度降低了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提升整體護理工作質量,值得廣大醫療機構推薦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