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清
重慶市開州區豐樂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重慶 405406
腹瀉是醫院兒科中的常見病癥,主要由喂養方法不合理、氣溫驟變和細菌感染等因素導致。兒童一旦出現了腹瀉癥狀,會極大程度降低對各項營養的吸收能力,嚴重阻礙兒童的健康生長。如未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手段,會導致病情的迅速惡化,對患兒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本次整體護理干預對小兒腹瀉的應用效果,具體的內容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開始時間為2018年3月,結束時間為2019年2月,選取我院收治的小兒腹瀉患者90例,隨機分配到兩組,每組患兒人數為45例。觀察組男患兒22例,女患兒23例。最大年齡為21個月,最小年齡為3個月,平均年齡為(9.1±1.6)個月,病程時間為1-5天。對照組男患兒23例,女患兒22例。最大年齡為20個月,最小年齡為4個月,平均年齡為(9.3±1.8)個月,病程時間為1-5天。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和病程時間等方面,均無任何明顯差異(P>0.05),可以用于對比研究。本次實驗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兒及家屬均在意識清晰和行為自主的狀態下,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護理手段,內容包括日常飲食指導、健康知識普及和輸液抗炎用藥等。
觀察組患兒在常規護理手段的基礎上,采用整體護理干預,內容包括前期針對性護理、日常飲食控制、臀部護理、用藥指導和心理護理五個方面。
1.2.1針對性護理 醫護人員通過對患兒自身情況的深入了解與詳細分析,制定出科學有效的護理方案。并在執行護理方案的過程中,密切觀察患兒的臨床癥狀和不良反應。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護理方案的具體內容,使其能夠達到最佳的護理效果。為了進一步提高針對性護理的工作質量,醫護人員應在開展日常工作時,嚴格遵守消毒隔離的相關制度,避免細菌和病毒的四處傳播[1]。并通過服用抗生素或蘇打液擦洗等方法,對患兒開展適當的口腔護理,避免患兒出現口腔干燥或炎癥的情況。
1.2.2日常飲食控制 醫護人員通過對患兒的日常飲食進行干預,能夠顯著提升患兒的生活質量,并增強患兒的抵抗力,促進患兒的及早康復。首先,醫護人員應深入了解患兒的病癥情況,以及患兒自身體重和年齡等相關信息。然后將所有信息內容進行綜合分析,為患兒安排健康的日常飲食[2]。既要為患兒供應每日均衡的營養,又要減少患兒的腸胃負擔。使患兒的病情狀況,得到顯著有效地改善。
1.2.3臀部護理 為了避免交叉感染的現象發生,醫護人員應著重關注對患兒的臀部護理。當患兒大便結束后,醫護人員應采用溫水洗浴的方法,保持患兒的臀部潔凈。并采用紫外線燈對周圍環境進行照射,達到殺滅細菌的良好效果。
1.2.4用藥指導 蒙脫石散劑能夠對腹瀉患兒的腸黏膜起到良好的保護效果,并促進受損部位的快速恢復。而益生菌類藥物可以調節腸道菌群,減輕患兒的腸胃壓力,對患兒的痊愈能夠發揮出良好的效果。所以,醫護人員在用藥過程中,應向患兒及家屬詳細說明藥物的治療作用,以及相關的不良反應。既能夠消除患兒家屬的各種顧慮,又能夠增強患兒家屬的配合度,從而提高整體的護理效果。
1.2.5心理護理 在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應積極與患兒及家屬進行溝通,了解患兒及家屬的疑難問題和心理壓力。通過自身的專業知識予以心理疏導,使患兒及家屬感受到朋友般的溫暖。同時,醫護人員還可以采用知識宣傳和案例講解的方法,提高患兒及家屬對治療工作的自信心,使護患關系變得更加穩定。為小兒腹瀉的護理效果,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1.3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兒的護理效果,主要用于治療有效率種進行評價。通過公式:(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治療有效率,可以計算出每組患兒的治療有效率。
1.4統計學處理 在本次實驗研究中,對照組和觀察組的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20.0進行專業分析。并以(%)標識效果,經χ2檢驗后,以(P<0.05)標識數據之間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對比(%)
面對小兒腹瀉的癥狀,醫護人員在常規護理手段的基礎上,采用整體護理方法。不僅能夠大幅度提高患兒的抵抗力,顯著緩解腹瀉的癥狀。還可以幫助患兒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兒童的茁壯成長。在整體護理的過程中,醫護人員應通過適當的溝通交流,在增進護患之間關系的同時,幫助幼兒家屬提升科學喂養的認知程度,使其能夠更好地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令患兒可以盡快痊愈。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應著重關注患兒的體征變化,一旦在出現任何突發情況,應結合自身的專業知識予以及時處理。并將具體情況告知給專業醫師,防止病情的惡化,從而達到良好的護理效果。
從本次實驗的數據可得,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5.56%),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77.78%),兩組數據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通過整體護理方法能夠顯著提高臨床療效,快速改善患兒的腹瀉癥狀,使患兒盡快恢復到健康的狀態。為患兒的茁壯成長,提供良好有力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