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娟 白毓琨 劉 敏
寧夏銀川市第二人民醫院,寧夏 銀川 750011
目前,我國乃至其他國家糖尿病發病率逐漸呈上升趨勢[1]。然而,更為重要的是糖尿病并發癥,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產生不良影響[2]。而機體長時間處于高血糖狀態,會使血管持續性受刺激,致使下肢血管發生病變,不及時治療患者有殘疾甚至死亡風險[3]。臨床研究表明,及早對患者采取準確診斷能明顯提升臨床療效[4]。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方式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尤其對血管疾病診療具有重要價值,且具有操作方便、無創傷等優點[5]。因此本研究重點對彩超診斷下肢血管病變的價值進行分析,詳細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擇8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體檢的志愿者80例,作為對照組,選取時間:2018年9月-2019年10月。觀察組男38例,女42例,年齡34~78歲,平均年齡(53.3±2.1)歲。病程2~13年,平均病程(7.4±1.3)年。同時期的對照組男39例,女41例,年齡35~80歲,平均年齡(53.5±2.0)歲。兩組間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患者空腹血糖在7.0mmol/L以上,或者餐后2h在11.1mmol/L以上;患者伴隨下肢麻木、腫脹等表現。
納入標準:重癥患者;拒絕參與研究者;伴有腫瘤、肝腎不全等患者。
1.3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彩超診斷,型號選擇飛利浦HD11、日立7500。探頭頻率為7~12mhz,采樣體積為2mm,最小流速為10cm/s,聲束與血流夾角≤60°。患者接受檢查時將外展和下肢露出,下肢曲張外展,用橫切面觀察患者下肢血管腔,并檢查血管縱切面;測量舒張期血管前后壁內膜中層厚度;對患者股動脈、腘動脈、脛后動脈和足背動脈均給予檢查。
1.4觀察指標 記錄下肢血管疾病的檢出率,包括狹窄、閉塞和斑塊,測量下肢動脈的直徑。正常為:血流通暢,充盈正常,頻譜規則,血管壁光滑,厚度小于1.00mm;病變為:管腔粗糙、粥樣斑塊、管腔閉塞或狹窄,無血流信號,厚度≥1.00mm。

2.1對比兩組患者下肢血管病變的檢出率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血管病變檢出率均較高,組間存在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受檢者下肢血管病變的檢出率比較例(%)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為糖尿病患者晚期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病原因主要是下肢內血循不暢、血液減少[6]。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機體的正常循環狀態已經被破壞,在患者體內會檢測大量的代謝堆積產物,這會引起血管壁產生病理損傷,主要包括血管壁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同時,代謝異常狀態下,機體血管受到刺激,內皮細胞會呈現過度增長趨勢,隨著異常增殖分化的持續,血管壁厚度會增加,最終導致管腔狹窄,或閉塞[7]。
由于患者的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僅表現為下肢酸痛、麻木等,導致發病初期臨床診斷具有一定困難,常常延誤了患者病情。臨床常用的血管造影術,雖然診斷率較高,但屬有創檢查、費用較高,不利于患者的身體健康。
本研究結果表明,彩超檢查顯示患者下肢血管狹窄、閉塞、斑塊的檢出率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該診斷方式可有效地發現患者的疾病癥狀,對于患者在病變程度上可以做出準確評估;另外彩色多普勒超聲屬無創檢查技術,不但操作簡便、靈敏度高、特異性好,且可進行反復檢查,同時不會對患者造成任何傷害。對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診斷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能夠直接觀察下肢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狀態和血管腔,能夠及時的做出診斷,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深入了解疾病的發展,進一步對疾病進行防治,
綜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有著較高的臨床價值,可為患者的臨床診斷提供客觀依據,特別是對于預防患者病情惡化、避免因此而導致的截肢等不良后果發揮著積極作用,臨床應用效果良好,具有推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