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萍 周易青 王玉睿 李全紅
昆明市兒童醫院,云南 昆明 650032
腦性癱瘓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導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姿勢異常及異常反射,可伴有智力低下、癲癇、視聽功能障礙等。我國腦癱發病率約為1.8-4‰[1]。腦癱患兒因運動量明顯下降,甚至長期臥床為主,骨吸收明顯,鈣、磷丟失嚴重,骨化二醇降低,骨密度異常,造成骨質疏松。腦癱患兒持續的骨密度異常會增加運動傷害及骨折的風險。本實驗旨在收集腦癱患兒與正常兒童骨密度及血骨化二醇檢測結果,為臨床預防患兒骨損害提供理論依據。
1.1對象 選取我院2016-2019年100例腦癱患兒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兒均符合中國康復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委員會、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小兒腦癱康復專業委員會提出的定義。其中男59例, 女41例, 年齡2~6歲。其中痙攣型56例, 不隨意運動型21例, 混合型23例。并除外遺傳代謝性疾病及佝僂病患兒。對照組100 例, 男53 例, 女47例, 年齡2~6歲,為兒保門診體檢的健康兒童(自愿)。
1.2方法 骨密度測定采用Omnisense 7000/8000型骨強度儀,以脛骨中段及橈骨遠端為測量部位,測兩次,取均值。測取SOS值,計算出與同年齡同性別人群平均值比較,得出Z值及相應百分位數。Z值≥0和百分位數≥50%為健康,-1 血骨化二醇檢測全部受檢者于清晨空腹采靜脈血,采用羅氏cobas8000-602電化學發光法檢測。 腦癱患兒骨化二醇檢測結果及骨密度明顯低于正常兒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腦癱患兒血骨化二醇與正常兒童比較(nmol/l) 通過獨立樣本T測樣,患者組和對照組間的觀測值的T統計量為3.123,P值為0.002<0.05,表明兩組觀測間存在顯著的差異。 表2 腦癱患兒骨密度與正常兒童比較(z值) 利用SPSS軟件,通過秩和檢驗比較患者組和對照組的骨骼情況,發現他們的Z統計量為-5.848,P<0.05,表明了兩組的骨骼情況存在了極顯著的差異。 本研究發現, 腦癱患兒血骨化二醇水平明顯低于健康兒童, 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 <0.05),可能與腦癱患兒戶外活動少, 鈣及VitD 攝入不足有關。同時由于患兒因運動功能障礙,活動量減少,甚至長期臥床,使骨吸收明顯,鈣、磷丟失嚴重,肌肉對骨骼的牽張力下降使骨應力降低,導致患兒骨質疏松。腦癱患兒持續的骨密度異常會增加康復訓練時受傷風險及骨折的風險[2-3]。因此了解腦癱患兒骨化二醇及骨密度水平, 可根據檢測結果補充維生素D及鈣的攝入,減少病理性骨折, 有利于腦癱患兒的康復。一般當骨量丟失達30%以上時才能通過X線發現,而應用骨密度測定可精確地計算骨丟失,較早發現骨質變化.因此骨密度結合骨化二醇對監測腦癱患兒早期骨鈣化不足以防止骨損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有利于腦癱患兒的康復。2 結 果 。


3 討 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