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麗
長清區人民醫院,山東 濟南 250300
小兒手足口病是臨床兒科中每年發病率較高的一種具有傳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常多發于春季,臨床患兒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手部皰疹、腳底皰疹和口腔內皰疹、無食欲等,手足口可治愈,但嚴重者尤其發展到肺部的患者可能會造成死亡,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影響[1]。本次主要探討對本院門診收治的100例手足口患兒通過炎琥寧聯合利巴韋林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本院兒科門診收治的100例手足口病患兒為研究對象,并依據隨機數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患兒中男童和女童各占29例和21例,年齡為1~7歲,平均年齡為(4.36±1.18)歲,觀察組患兒中男童和女童各占26例和24例,年齡為1~6歲,平均年齡為(4.23±1.05)歲。100例患兒的性別、年齡經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00例患兒均進行常規藥物治療,指導飲食,給予退熱藥物、抗病毒藥物以及各項檢查措施。
給予對照組患兒建立靜脈通道后注射利巴韋林,用藥劑量可依據患兒的體重和年齡決定,每日注射(10~15mg/kg),并加入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100mL,每日靜脈滴注1次。
給予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使用利巴韋林注射的基礎上聯合炎琥寧注射液進行治療,其中炎琥寧,建立靜脈通道,將炎琥寧在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中加入注射(0.16~0.4g/kg.d),每日注射1次,持續治療4~6d。
1.3觀察指標 根據治療后患兒的情況進行療效判定,其中顯效:治療4d后,患兒體溫恢復正常,皰疹結痂,無新的皰疹;有效:治療6d后,皰疹逐漸結痂,體溫恢復正常,皮疹消退,口腔皰疹得到明顯改善;無效:治療4d后,仍出現高溫現象、皮疹無消退跡象、有新的皰疹涌出,病情惡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觀察兩組患兒的皮疹消退時間和平均退熱時間。

2.1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兒經聯合用藥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為94.0%,對照組單一用藥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為78.0%,觀察組的治療效果較為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315,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兩組患兒平均退熱時間及皮疹消退時間比較 如圖2所示,觀察組患兒的平均退熱時間為(2.39±0.21)d,平均皮疹消退時間(2.39±0.21)d;對照組分別為(4.55±1.46)d、(2.30±0.11)d,二者相比,觀察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消退時間明顯較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消退時間對比
小兒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腸道病毒引發的傳染性疾病,而引發腸道病毒的種類達20多種,但最常見的主要有兩種病毒,同時也是引發手足口較為重要的病毒類型,即Cox A16(柯薩奇病毒)和EV71(腸道病毒71型),發病人群通常多為6歲左右的小兒,臨床癥狀常表現為高熱、咳嗽、手足口均伴有紅色皰疹,部分患兒會因高熱不退而引發心肌炎、腦膜炎等嚴重并發癥,且病情較為危重,對患兒的生命造成一定威脅。臨床常采用利巴韋林進行注射治療,其具有抗病毒的功效,臨床中的應用較為廣泛,但該藥的耐藥性較強,且對病毒腺苷激酶產生較強的依賴性[2]。而炎琥寧是一種中成藥制劑,其成分主要包括穿心蓮內酯總磺化物,主要具有清熱解毒、止咳止痢的功效,其在臨床中的傳染性疾病中的療效較為顯著,一些中心城市常選做炎琥寧注射液治療病毒性肺炎和支氣管炎,且該藥品主要應用在兒科中,可有效抑制病毒再生并將其滅除,將二者聯合使用在臨床治療小兒手足口疾病中,可降低藥物的耐藥性,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對小兒手足口病采用利巴韋林聯合炎琥寧注射液的臨床治療效果尤為顯著,降低耐藥性,安全性高,抑制病毒,提升患兒免疫功能,臨床發熱消退時間和皮疹消退時間明顯較短,臨床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