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生祥
武警浙江省總隊醫院,浙江 杭州 311201
在臨床上,脊髓損傷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病癥,而神經源性膀胱(NB)則是其常見并發癥之一。脊髓損傷NB患者一般會出現尿失禁、尿急以及尿潴留等癥狀,若未得到及時治療,在病情的進一步進展中將可能導致其出現腎功能異常以及泌尿系感染,嚴重威脅患者的身體健康[1]。基于此,在此次研究中主要探究在脊髓損傷NB患者治療中,應用低頻電刺激配合康復訓練干預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50例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本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25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女比例為15/10;年齡介于35-71歲之間,均值為(56.35±2.87)。觀察組患者男、女比例為14/11;年齡介于36-71歲,均值為(55.89±2.54)。比較兩組患者基線資料間并無明顯區別(P>0.05),可比。此次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核準;納入患者均對研究內容知情。
1.2方法 所有納入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康復訓練干預,對照組配合膀胱功能恢復訓練,每日次,持續治療1個月,具體干預方法如下:輔助患者構建自主飲水-排尿規律,同時配合無菌間歇導尿,為其建立膀胱充盈-排泄規律。可協助患者尋找課件里低反射的觸發點,然后促進其自主排尿規律的建立。同時還可通過crede手法或Valsalva手法配合提升患者腹壓及膀胱內壓,確保患者排尿更徹底,以降低殘余尿量,手法有如下兩種
觀察組結合低頻電刺激治療:選用KT-90B型神經肌肉康復儀(來自北京耀洋康達醫療儀器有限公司)配合治療,膀胱近頂部側壁貼上該儀器的2個電極片,同時在其恥骨、肚臍連線膀胱頂下緣及骶尾關節貼上另兩個電極片,設置電流強度為患者可接受的最大限度(以有適量肌肉收縮為宜,一般在50mA以下),每日1次,20 min/次,5次/周,連續治療1個月。
1.3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膀胱功能及排尿情況。

配合低頻電刺激療法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膀胱內壓力、膀胱容量、排尿次數以及殘尿余量等指標相較對照組均得到了更為顯著的改善,組間數據差異顯著(P<0.05)。見表1:

在患者出現脊髓損傷后一般易導致并發NB癥狀,這一病癥發生的因素可能是由于尿潴留導致膀胱充盈膨脹,進而導致黏膜有水腫、充血等癥狀出現,明顯降低了機體的防御能力[2]。同時在膀胱內出現較長時間尿液潴留的情況下,也會促使細菌大量滋生、繁殖,引發尿路感染,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膀胱殘余尿量,更易導致NB發生。另外,在泌尿系感染以及導尿管誘發尿液返流的情況下,也會導致NB進一步伴敗血癥以及腎功能不全等病癥出現,導致病情不斷加重,甚至會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上針對脊髓損傷并發NB的治療多以膀胱康復訓練為主,且已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而伴隨近些年臨床診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有相關研究顯示,通過電刺激療法的配合干預能夠進一步促進該病癥治療效果的提升,改善預后[3]。
通過本次研究能夠發現,在實施低頻電刺激結合康復訓練干預下,觀察組患者的排尿次數、膀胱容量以及膀胱內壓力相較對照組均得到了顯著提高,且其殘余尿量相較對照組有顯著降低(P<0.05)。這一研究結果證實,在脊髓損傷并發NB的臨床治療中,通過輔助低頻電刺激可發揮更為顯著的臨床效果,促進預后效果的提升。分析其治療機制能夠發現,很多脊髓損傷患者往往會出現逼尿肌反射下降或無反射的情況,而在低頻電刺激下,則能夠刺激其脊髓排尿中樞出現興奮感,進而促進逼尿肌及尿道括約肌協調性的改善,提升膀胱順應性。同時,在低頻電刺激作用下,也能進一步增加膀胱神經的興奮性,達到改善局部血運的效果,減少局部炎性的滲出,從而促進患者膀胱機能的改善。
綜上可見,針對脊髓損傷合并NB患者而言,在其治療中采取低頻電刺激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能夠有效促進其排尿次數、膀胱內壓力以及膀胱容量指標的提升,同時降低其殘余尿量,顯著改善其膀胱功能,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