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曉春 呂春翔 劉 暢
黑龍江省第三醫院,黑龍江 北安 164000
偏頭痛是神經血管性疾病中常見的一種,屬于周期性血管型頭痛[1]。該病具有搏動性頭痛、反復性頭痛等臨床癥狀,疾病發生前,往往伴有視覺先兆、體覺先兆,針對青春期、兒童和中年期均可能發生,中年期患病人群以女性為主。現階段,其是發生率較高的一種慢性疾病[2]。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功效,其可以抵抗血管痙攣,而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尼莫地平是腦血管后遺癥、腦血管痙攣治療常用藥物[3]。本次研究主要針對偏頭痛患者采用尼莫地平與阿司匹林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1.1資料
本文所選62例研究對象均為2018年1月-2019年12月前來本院治療的偏頭痛患者,以雙模擬法為基準分組,對照組(31例)中,男、女例數比是18:13;年齡最小、最大分別是16歲與52歲(28.35±1.25)歲;患病時長:1年至4年(2.08±0.63)年;觀察組(31例)中,男、女例數16:15;年齡最小、最大分別是17歲與50歲(28.41±1.32)歲;患病時長:1年至5年(2.12±0.59)年;一般資料方面,兩組未見明顯差異(P>0.05)。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自愿簽署書面同意書;臨床資料齊全、完整;意識清晰;排除標準:具有阿司匹林或者尼莫地平藥物過敏史;存在心理障礙或者具有精神疾病史;合并器官功能不全;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合并惡性腫瘤;具有傳染疾病史;具有凝血功能障礙。
1.2方法
對照組:尼莫地平(批號:國藥準字H37022779;廠家:山東健康藥業有限公司;)治療,每次15mg,日用3次,接受連續6周治療;觀察組:阿司匹林(批號:國藥準字H44025019;廠家:廣東華南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每次20mg,日用3次,接受連續6周治療。
1.3觀察指標

1.4統計學方法

2.1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對照組中,有15例顯效,8例有效,8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是74.19%;觀察組中,有18例顯效,11例有效,2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是93.55%;觀察組比對照組高,差異明顯(χ2=4.292;P=0.038)。
2.2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中,3例頭暈頭痛,3例皮疹,2例皮膚瘙癢,1例其他,并發癥發生率是29.03%;觀察組中,1例頭暈頭痛,1例皮疹,無皮膚瘙癢與其他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是6.45%,觀察組比對照組低,差異顯著(χ2=5.415;P=0.019)。
偏頭痛是當前發生率較高的一種疾病,到目前為止,偏頭痛誘發機制依舊不明,其可能與遺傳、飲食和內分泌等有關[4]。當前,用于治療偏頭痛的藥物有很多,而且選擇性高,為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需要進一步優化用藥方案[5]。現階段,偏頭痛治療常用藥物包括阿司匹林和尼莫地平[6]。
阿司匹林是一種鎮痛解熱類藥物,其能夠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活性物質釋放狀況,而且其不會顯著損傷偏頭痛發展期間顱內血管[7]。不僅可以減輕疼痛,而且能夠抑制疾病發作狀況[8]。尼莫地平屬于鈣離子拮抗劑,其能夠調整腦細胞內鈣離子水平,改善顱內血管收縮狀況,防止因為顱內血管缺氧缺血導致的血管痙攣。以上兩種藥物使用率較高,但是哪種藥物治療效果更加明顯依舊不明[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93.55%)比對峙奧組(74.19%)高,差異明顯(P<0.05);由此可見,阿司匹林能夠進一步改善機體代謝產物,而且安全性更高。結果顯示,并發癥發生率方面,觀察組是6.45%,對照組是29.03%,觀察組比對照組低,差異顯著(P<0.05)。根據該結果分析,以上兩種藥物均可以取得一定治療效果,而阿司匹林藥物安全性更高,其能夠盡可能的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治療效果的提高。
總而言之,偏頭痛疾病治療過程中,阿司匹林治療效果比尼莫地平優,不僅可以及早減輕偏頭痛癥狀,提高治療效果,而且安全性高,值得采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