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根梅
【摘要】深圳市寶安區孝德學校(以下簡稱“孝德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針對這一辦學特點,學校深入闡述開展生涯教育的背景、涵義、理論基礎,以科學的研究方法細化生涯教育目標,依托多種形式開展生涯教育,最終探索構建出一套適合本校學情的生涯教育課程體系。希望這一成效能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實施生涯教育提供經驗,以作借鑒。
【關鍵詞】生涯教育;體系;九年一貫制
深圳市寶安區孝德學校創校四年來,堅持以人為本,對生涯教育全情投入,用仁愛傳道、授業、解惑,用智慧務實創新、團結協作,用勇氣奮發向上、努力拼搏,在學生生涯發展路上點亮閃閃星光,為其助夢前行。
一、開展生涯教育的背景
(一)理念規劃科學。學校文化,是根的文化、魂的文化。孝德學校秉持“恒則成”的辦學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圍繞仁、智、勇的學生發展目標,建立“恒仁、恒智、恒勇”生涯教育課程體系,旨在通過探索、實踐生涯教育為學生未來發展指明道路。
(二)領導高度重視。在辦學理念指引下,孝德學校領導班子聚焦核心素養,高度重視課程建設與課堂教學改革。學校牽頭建構“生涯教育”課程體系,堅持深入一線教研,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觀,推動學校教育教學變革,進一步促進生涯教育課程體系化、科學化、人文化。
(三)理論基礎支撐。生涯教育關乎學生當下學習與未來發展。1971年,時任美國教育總署署長西德尼·馬蘭提出了“生涯教育”主張。美國教育總署將生涯教育定義為:“生涯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計劃,能使學生獲得謀生技能,并建立個人的生活形態。”還有學者認為,“生涯教育的目標是在整個生涯中發揮學生天賦才能,使個體逐漸形成自我引導的能力,最終讓其過上最適合自己的生活”。
綜合以上觀點,我校中小學生涯教育主要基于以下思想展開:生涯教育是針對所有在校學子、貫穿其終生的教育。從一年級開始,通過學校、家長、社會協同合作,逐步實現以認識自我、涉略相關職業領域、提高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目標,從而增進其對勞動世界的了解、對未來職業的抉擇能力,最終在未來生涯中獲得成就,悅納幸福生活。
探索生涯教育,理論參考如下:一是終身教育思想。現代終身教育思想最早由保爾·朗格朗提出。他認為,完整的教育存在于職業和教育的相互溝通之中,教育和學習貫穿整個生涯。其次,教育應該社會化,不僅要注重各個教育階段的聯系性、銜接性和延伸性,同時普通教育應與職業教育相輔相成,將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融合。該理念為我校生涯教育探索提供方法指導;二是職業生涯教育理論。以帕森斯的“人職匹配理論”以及霍蘭德的“人格類型”理論為代表的早期職業生涯教育理論對生涯教育的實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現今職業分工急劇細化,早期理論亟待充實。如今的生涯教育面臨角色的轉變,即如何從個人指導轉變為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一個學生。也就是說,生涯教育不是作為學生生涯中某一個節點的短期指導,而是作為能在其升學、就業乃至離開學校后的整個生涯中產生長期且深遠影響作用的課程教育存在。當今世界學校職業生涯教育方案的模式主要分為三種:獨立方案、包含于某種課程之中以及融合在大部分或者全部課程當中。我校的構建思路是將生涯教育理念盡可能科學地融合在大部分學校課程與活動當中。
二、研究途徑
(一)探索以學生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生涯發展評價體系。孝德學校處于地理位置優越的寶安城區,在共享學位招生政策的催化下,學校低年級學生家長多為學校周邊小區住戶,陪伴孩子的時間較多、參與家校共育的投入較高、可整合的教育資源較多、對學校提出更高要求;相反,多為外來務工人員的高年級學生家長較少參與家校共育,可整合的教育資源較少。結合實際,我校逐步建立可持續的學生生涯發展評價體系,并編寫了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多維結合的生涯發展評價手冊。
(二)依托國旗下講話及展演、安全演練、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等進行形式多樣的生涯教育。生涯發展需要體驗與規劃。因此,鼓勵學生接觸社會,認識職業,開闊視野是生涯教育的必經之路。
(三)學科教學中融入生涯教育。學校在堅持全面落實國家課程方案的基礎上,致力于開設德育活動課程,積極推進綜合實踐課程的開設和完善,嘗試將國家和地方課程校本化。這些課程本身就蘊含著生涯教育內容,例如,德育活動課程包括“生命”“生態”“生存”三大板塊的生涯教育;綜合實踐課程涵蓋以恒“仁”、恒“智”、恒“勇”為主題的職業體驗課程。
三、頂層設計:整體構建九年一貫制生涯教育體系
(一)明確九年一貫制學校生涯教育的目標
孝德學校的頂層設計在注重學校文化的延伸性、拓展性和科學性的原則下,生成一個開放、充滿活力的系統。孔子曰:“仁、智、勇者,天下之達德也。”因此,孝德學校的學生發展目標為仁、智、勇三大核心,將仁(保持德行,與人為善)、智(獲智有恒,終身學習)、勇(體育鍛煉,強身健體)三大目標始終貫穿于對學生的生涯教育當中,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學校核心要素中的教師發展、生涯課程建設、校園文化也都與仁、智、勇相對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校將生涯教育目標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細化(見圖1)。
1.小學階段生涯教育目標
(1)幫助學生初步認識世界:通過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觀察動植物,感知世界的豐富多彩和生命奧妙。
(2)幫助學生初步認識他人:通過感恩教育、團隊協作等方式引導學生欣賞他人,提高人際交往及團隊協作能力。
(3)幫助學生初步認識自我:通過學校活動、研學之旅等實踐方式,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自我的興趣、情緒、意志與性向;初步挖掘自己的能力與特質所適合的發展方向。
(4)鼓勵學生初步建立規劃起點:引導學生學會根據自身需求制訂學習與生活計劃并進行自我時間的合理安排與管理;引導學生培養勤奮學習的態度,進而練就發展生涯規劃的能力。
2.初中階段生涯教育目標
(1)引領學生進行角色探索:讓學生在體驗角色探索過程中,掌握自立的知識和技能,樹立勞動觀念,并能合理平衡地調整生涯發展的不確定性。
(2)引領學生進行職業探索:借助研學之旅、職業初探等實踐活動,通過規范系統的流程帶領學生走進職業世界,激發學生對工作世界的熱情和興趣,鍛煉學生勇于為自己喜愛的職業而努力奮斗的意志。
(3)鼓勵學生進行未來探索:在社會參與過程中,鼓勵學生秉持科學精神,勇于進行實踐創新;培養學生具有適應學習環境和初步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健康生活,勤于反思,真正地做學習上的主人;增強藝術審美能力,提升藝術創造力,培養審美情趣,積淀人文底蘊。
(二)打造九年一貫制學校生涯教育課程體系
孝德學校圍繞“仁”“智”“勇”三大發展目標,聚焦學生核心素養,探索建設凝聚孝德特色的“恒仁、恒智、恒勇”生涯教育課程體系(見圖2)。
1.國家必修課程
學校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開設必修課程;堅持基于課程標準實施教學;堅持基于學生發展改進教學。同時,學校嚴格落實國家有關“陽光體育”的規定,定計劃、定時間、定專人、定內容,確保每位學生每天在校進行1小時的體育活動,為學生擁有強壯體魄、健康生活奠基。
2.德育活動課程
(1)思政課程。學校以國旗下課程為抓手,積極推行國旗下演講和展演,每周一主題,增強升旗儀式的感染力;學校還定期組織行政班子面向全校學生開展專題思政課,厚植愛國主義教育,強化責任擔當意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班隊會系列課程。學校每周組織安排主題班隊會,積極落實包含“生命”“生態”“生存”三大版塊的生涯教育,形成系列,增強班會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讓學生在對話、活動、體驗中成長。
(3)文化活動課程。學校通過傳統文化節、勇士節、藝術節、科技節以及學生社團等,圍繞育人總體目標開展活動,有效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為生涯教育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4)法治、安全教育課程。學校與所在轄區派出所緊密聯系,定期邀請轄區派出所民警、法制副校長開展法制專題講座。此外,每學期開學第二周是安全教育周,屆時,學校將舉行組織嚴謹的安全教育系列活動,教育學生要珍愛生命,對自我應負的責任有充分的認識,形成健全人格。
(5)家校共育課程。充分挖掘家長資源,利用家長專業及特長共同開設家長生涯課程。家長生涯教育課程作為學校生涯課程外延的補充,深受學生喜愛,家長能通過課程的實施了解學校生涯課程體系與育人目標。
(6)勞動教育課程。學校專門為每個班級規劃環境衛生包干區,由班級組織學生輪流值日維護。“日行一孝”活動倡導家長督促學生在家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引導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將學習與勞動世界建立紐帶,最終讓學生真正做生活的主人。
(7)社會實踐課程。每年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小學部以參觀、體驗為主,初中部以團隊拓展活動為主。暑期作業要求學生利用假期深入體驗一種職業,了解不同職業的性質、特點,最后形成報告;寒假開展“尋找家鄉(他鄉)最美的故事”等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家長的陪伴下走出書本,在廣闊的空間里體驗文化。
3.綜合實踐課程
學校每周三定期開設“素養自助餐”課程。學生可以在自己的興趣小天地里盡情遨游,掌握相關技能的同時,還能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自助餐”課程主要圍繞“仁”“智”“勇”三大目標細化、遴選開設。
(1)“恒”仁:學校開設有菁菁文學社、光影殿堂、世界之窗、孝德演說家、漢字與書法、模擬聯合國、社交禮儀、職業體驗、悅讀悅趣、主持人訓練、歷史劇社、英語戲劇、Mindmap潮流驛站、英語手工奇妙屋等27門課程。
(2)“恒”智:學校開設有科學實驗、科技制作、MEV課程、3D課、數學百草園、物理萬花筒、智力七巧板、數字油畫、玩轉數學繪本、機器人工程挑戰等18門課程。
(3)“恒”勇:學校開設有運動系列、旅游與健康、開心田園、生命教育、圍棋、象棋、美食與營養、茶藝品鑒、形體舞蹈、書法藝術、篆刻藝術、國樂飄香、西洋管弦樂、國畫創作、青瓷藝術、陶藝創作、合唱藝術、戲曲表演、國樂社、攝影基礎等30門課程。
4.校本特色課程
(1)孝德“三省”課程:學校獨特的“三省”課程——晨誦、午書、暮省,以“誦經典悟道,寫漢字立人,晚習行立德”為框架,堅持課程自設、教材自編、自主探究、注重素養的基本理念。學校通過開展誦讀、習字和習性的具體活動,使學生不斷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自身潤澤于傳統文化,促進自身精神的成長。
(2)體育特色課程:學校為小學一、二年級開設每周一節的圍棋普及課程,小學三年級將主修乒乓球特色課程,小學四年級將專攻羽毛球特色課程,均旨在培養學生至少有兩項自己喜愛的體育運動技能。
(3)器樂特色課程:學校以器樂教學為途徑,推進藝術教育的“三進一提升”工程,即進課程、進課堂、進頭腦,提升學生藝術審美與基本技能,分別在小學一年級開設非洲鼓課程,小學二、三、四年級開設哨笛課程,初中開設吉他課程。同時,學校還開設二胡、古箏、揚琴、單簧管、小號、薩克斯、小提琴等10余門器樂類自選課程,讓每一個孝德學子都散發藝術教育的芬芳。
(4)MEV課程:孝德學校的課程超越“知識本位”,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我校率先開設MEV課程。學生在動手進行科技小制作的過程中,能開發智力,培養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四、實施效果
(一)建立以人為本,著眼于學生終生發展的學校生涯教育體系
1.確定了不同階段的生涯教育目標和對應實施的課程內容,為落實生涯教育提供保障。
2.開發校本課程,讓生涯教育具體化、系統化,滿足學生以職業興趣為切入點的需求。
3.豐富多彩的勇士節、科技節、傳統文化節等大型活動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發展內驅力,為學生健全、多元發展提供平臺。
4.創立的“恒德班級”“星級班級”評比機制有利于規范學生日常行為,強化養成教育。學校定期對評比結果進行表彰,并及時反饋家長,為家長有針對性地開展家庭教育提供重要的參考,形成家校聯動的教育合力。
(二)學生“仁、智、勇”全面可持續發展
學校以“仁、智、勇”全面發展為目標,構建學生生涯發展體系(圖3),從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科技創新、體育健康、藝術審美等方面培養孝德學子陽光、健康、自信、上進的優秀品質。學生在“恒則成”理念的引領下,自主發展能力比較強,展示出了現代化、城市化學校學生特有的熱愛學習、主動創新、舉止文明、陽光健康等良好品行與精神特質。
參考文獻:
[1]沈之菲.生涯心理輔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9-30.
[2]保羅·朗格朗.終身教育導論[M].華夏出版社,1988:16.
責任編輯? 林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