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鎧嘉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之中,明確提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中小學階段,多元化的勞動教育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接觸認識社會,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多元化;勞動教育;社會化教育;勞動實踐課程
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之中,明確提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則明確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強調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一、勞動教育的哲學和教育理論基礎
馬克思認為,勞動是通向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媒介。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無論客觀世界還是主觀世界,都是豐富多彩,復雜多變的,成功的教育是讓學習者從認識世界到進入世界,以致改造世界甚至創造世界。勞動教育正是通過勞動實踐和教育引發參與勞動的學習者身心多方位的喚起對自身主體價值的認知,進一步感知完整生活的意義。從個體認知層面看,多元化勞動教育正是搭建主觀世界通往客觀世界的立體橋梁,從集體教育層面看,是突破校園教育的局限,促進學校與社會化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徑。
我們從小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來自兩方面,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對于多數人而言,別人告訴你的,多數時候都無法輕易一次性記住,但如果讓你動手做一次,你便有了深刻的印象,“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做中學,學中做”便是對這一現象最好的詮釋,吃一塹,長一智,可見直接經驗對比于間接經驗,學習者更加能夠深刻體會,轉化為自身的知識與智慧。
二、勞動教育能彌補現有課堂以及應試教育的不足
現有的學科應試教育,因為各種原因和條件的限制,學生難有將學到的知識進行實踐的機會。中小學生學習的多數知識沒有經過實踐應用,只是為了考試,為了升學。工作的時候再參加繼續教育、終身學習。國家不斷地在教育改革,根本目的就在于順應變化的世界,如果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就參與體驗各種職業勞動,在老師與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多了解社會各行業,多一些良性互動,那么他們就能逐漸在心中勾勒自己喜歡的職業藍圖。到了高考填志愿的時候,就不會由長輩決定填的專業,到了大學恰巧是自己喜歡的專業還好,如果不喜歡,有多少人有勇氣改專業,改錯的成本有多高?人的年齡越大,改變和形成自己的志向越難,渾渾噩噩混到到大學畢業,因為學藝未精又很難找到對口的專業,蹉跎了自己的歲月,浪費了社會的資源。破解這一問題的答案在哪里?這就好比一個發達城市,只有平面交通,沒有立體交通,肯定是不行。勞動教育,就是在原有的基礎教育結構上,搭建一座座立體橋梁,彌補原有的不足,讓學生通過勞動教育,盡快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認識自己,認識社會,明確自身未來發展方向。
三、勞動教育能讓學生更全面真實地認知社會,培養勞動光榮的積極人生態度
作文課《我長大了要當xx》,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盡情描述自己憧憬的未來……藝術源自生活,如果學生體驗參與過各行業的社會勞動實踐后,再來寫這樣的作文,效果會是怎樣?陶行知先生曾取名知行,后改名行知,給我們的啟示是:知行合一,先行后知,先知后行,取決于每個人的心智以及正在成長和經歷的階段。
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社會是復雜的,生活是多彩的,自古就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而到了現代,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職業細分更高達1838個細類。縱觀人類歷史,發展速度并非線性,在近現代,信息技術、數字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促進了其他領域的多頭并進,人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邁進新時代,伴隨而來的是一系列勞動形式、方式及內容的改變,自動化、智能化的機器承擔起越來越多的人類工作,很多現在的勞動崗位會逐步消失,同時也會誕生更多新型的勞動崗位,我們正身處一個多元并存的時代,現代與傳統正交相輝映,新舊行業的勞動者都在揮灑著辛勤的汗水,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照耀著時代前行的步伐。培養新時代的勞動者正確樹立良好的勞動精神面貌、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高水平的勞動技能等一系列核心的勞動素養,正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必修的課題。
四、我們的一些勞動教育嘗試
基于上述理由,我們嘗試在科創社團開展多元化勞動實踐課程,升級原有創客教育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勞動品德,嘗試搭建多種形式的勞動教育平臺,讓學生親身參與勞動,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磨練吃苦耐勞的堅強意志、主動勤快的學習態度,從而落實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感知學習體驗科學技術在勞動生產中的應用,讓學生感悟勞動創造文明、創造價值,體會幸福生活來自勞動。課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創客理論和技能
學習編程、激光切割、3D打印、智能硬件、機器人、物理搭建等與勞動密切相關的知識內容。在通過學以致用、編寫程序、設計搭建實物作品、調試運行、反復改造升級作品等一系列“做中學,學中做”的學習過程中認知各種器材、學習掌握各種技能和方法,建構屬于自己的認知學習體系,感悟“道(規律)法(策略)術(技能)器(工具)”,合作完成復雜作品,學會分工合作、體會團隊精神和集體力量。
2.校園農業勞動實踐
嘗試開辟校園農作物種植園地,通過親身田園勞作,體會耕作艱辛,從而自覺珍惜糧食。尋找農作物生長規律,提升作物產量。我們采用分組對比的方式,既采用傳統的耕種方法,同時又采用傳感器、水泵、光照設備,人工編程自動化設備實驗智慧精準灌溉和光照補充,做好過程和結果的比對記錄。
3.社會勞動實踐
教育不只局限于學校,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密不可分,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服務社會,促進社會的發展。我們積極尋求社會各界合作與幫助,醫療、農科、玩具、茶園、陶瓷、銀行等都是我們合作的對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領學生到這些工作場所參觀學習乃至親身體驗勞動,打破傳統課堂“坐而論道”的局限,切身感受勞動生產情景,感悟勞動價值。
以上是我們過往及現在所思所做的點點滴滴和一些心得體會,未來,我們仍將積極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深刻領悟勞動教育精神,深耕勞動教育沃土,努力為學生能力全面提升和發展探索更多的路徑,也希望全社會能高度重視,與學校合作搭建更多更好的勞動教育實踐平臺,讓廣大學生朋友都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譚丙華.中小學勞動教育需要一體化設計[N].中國教育報,2021-6-18(7).
[4]評論:人工智能時代更需重視勞動教育[N].新華社,20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