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要】思維是學習知識的必備能力。教師巧妙利用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好問的心理,創設形式多樣的“發問”平臺,營造學生能問、會問的互動教學情境,與課堂教學進行有效整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一步引領學生的思維,學生在不斷的“問”與“答”的互動中理解、掌握、鞏固數學知識,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
【關鍵詞】思維;創設;情境;培養
思維是學習一切知識的必備能力,一個人思維能力的培養,如果從小學階段著手培養,對其發展有非常有利的,尤其是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創設能讓學生互動的教學情境,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能進一步引領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什么?”,引導他們圍繞“是什么、如何做”,從一步步的啟發、引導下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發現,到認知、掌握知識要領,養成敢于提問,樂于提問的學習習慣。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利用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好問的心理,創設形式多樣的“發問”平臺,培養學生“能問”“會問”,與課堂教學進行有效整合,因勢利導,讓他們的思維火花與“為什么”發生碰撞,學生就能不斷地在“問”與“答”中理解、掌握、鞏固數學知識,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
一、創設生活數學情景,讓問題更貼近生活
教師在設計導學案、制作課件、微課時,可以借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生活數學情景,展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并以學習小組或同桌相互探討、“發問”,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教師的提示分析中獲取問題的答案。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這些情境,獲取到形象生動、極富感染力的聲像視頻信息,能極大程度地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深厚的興趣,就能再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逐步形成一定的數學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授三年級數學《觀察物體》(北師大版,版本下同)時,在設計教學時,針對小學生的空間知識大都來源于對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對物體的認識有一定基礎,可以把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融合,先創設“猜冰箱、畫實物、動畫演示等”的情景展示,如展示冰箱的三視圖、他們喜歡的玩具、不同角度的熊貓照相、小老鼠看水壺等畫面,引導學生“觀察物體”,進行看圖片猜物體,提示學生思考“這是一個什么物體?”“你猜是什么?”分組“問和答”等活動。教師引導、提示學生從生活中感知入手,聯系實際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注重知識發現和探索的過程,從而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對三維空間關系的認知,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學生學起來就會用心得多。
二、創設動手實踐情景,體驗問題形成過程
中低年級學段的學生,主要是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去認識了解世界,感受身邊事物。教師創設可操作性強的、真實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效地參與實踐,或觀看、觀察、實踐中提升對數學的認知能力。如情景模仿實踐、運用圖片、視頻等教具進行演示,盡可能讓學生參與進來,讓學生能更直觀地了解到數學公式及定理的概念,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更強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認識小數》時,創設元、角、分認識小數的情境。小學生都有購買文具的經歷,視頻中購買3角錢的鉛筆、1元5角的簽字筆、5元5角的文具盒等情景,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以“元”為單位如何表達。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一塊半、五塊半、一元過五角等形形色色的回答接踵而來。教師接下來引導學生,上述不足“1元”的“角”用小數點分別表達為:0.3元、1.5元、5.5元。按照課件展示的練習題,把以“元為單位的小數”改寫成“幾元幾角幾分”,“幾元幾角幾分”改寫成“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同時,引導學生自己出題,向老師、向同學“發問”。學生通過反復的操作體驗,“認識小數”的目標就能順利達成。
三、創設質疑問題情景,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培養學生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問題。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對問題要從多個角度去探索、設問,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多長個心眼”“多問個為什么”。教師應創設質疑問題的情景,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和質疑習慣,通過形式多樣質疑情景,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敢于提問,多角度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從而提升教學質量,使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有效培養。
例如,在學習《千克、克、噸》的認識中,我創設了一個游戲名字叫“愛的抱抱”。讓一個瘦、一個中等個頭同學上來,讓中等的同學抱下瘦的同學,再抱下老師,猜猜“抱誰時堅持的會久一點”,自然引出了物體有輕有重的區別。接著,展示物品包裝袋上標識、剛才兩個同學的體重、桌上擺的橘子、蘋果等物品,提出要想知道它們的質量該怎么辦?學生能答出“用秤來稱!”接下來,展示天平稱、磅秤、體重秤。老師摘下手中的戒指放在磅稱中……引導學生,老師的做法妥當嗎?已有學生提出,老師你這不是“大材小用”嗎……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認知探索,已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感知。最后,通過學生的“稱一稱、掂一掂、說一說”等實踐活動,學生已能在親身經歷和體驗中逐步掌握“千克、克、頓”的質量單位。
四、創設想象拓展情景,形成系統問題思維
適度的拓展不但可以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調動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觀察能力、解題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形成對問題系統的認知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是教學的基本目標。小學生缺乏空間想象能力。他們的思維方式主要以感性的、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而數學知識,又主要通過結合圖形來解決問題,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空間想象能力,教師在授課時又沒有創設可感知的情景平臺,必然會給學生造成認知上的障礙。因此,可以借助創設可感知的、具體的生活數學情景,進一步培養他們的空間思維想象、邏輯思維想象能力,在認知過程中針對自己的疑問,進行主動的探索。
在教學中,如果通過創設情景,找到認識感性與理性知識的契合點,這對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可以感知的圖形來增強學生理性與感性的認知和轉化。比如,學習《面積》這一知識,展示黑板、電視、課本、講桌等物體,通過“找一找”哪是他們的表面,“摸一摸”感受他們的表面誰大誰小,用“面積”這個詞來“說一說”剛才找過、摸過、比過的物體表面誰大誰小。學生在比較、觀察和觸摸中,認知到物體面積的概念。
總之,學會提問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數學思維能力的一個有效方法。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創設有利于教學的互動情景、氛圍,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為他們搭建一個個認知數學的平臺,啟發、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發現,養成勤于思考、勇于思考、敢于發問,樂于提問的學習習慣。學生就會在“思維火花”與“問題火花”的“碰撞”過程中理解、掌握、鞏固數學知識,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就能不斷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黃小萍.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有效策略[J].廣西教育,2011(11).
[2]王享.特色教育探索·教師篇[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3]卓源成.增強問題意識,提高學生提問能力[J].科教文匯,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