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娟 戴培赟 李曉麗 鄭明言



摘 要:對2018—2020年中國知網-期刊(CNKI-CAJD)數據庫的1 768篇國內高職院校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與應用相關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分析,從年度發文量、關鍵詞、刊文期刊、學科分布、研究人員、研究機構、研究基金和學術影響力等維度,文章闡述了近3年國內高職院校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與應用的研究現狀,并對高職院校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與應用的未來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關鍵詞:數字化課程資源;研究現狀;文獻計量分析
0 引言
隨著計算機與網絡的普及,信息數字化成為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的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數字技術給教育帶來的深刻變革,使教育思想、觀念、模式、方法、手段等發生了質的飛躍[1]。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是我國教育改革實施信息化的必然選擇,對促進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和信息化具有重要作用。
數字化課程資源是數字化教學環境建設的核心,它以數字化為基礎,以學科、專業為主線,以課程為中心,整合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學大綱等教學文件信息和教師講義、課件、參考資料、多媒體資源等各種類型的教學資源,并將整合的資源有機地貫穿到教學過程中,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實用的教學信息和教學參考資源服務[2-3]。
關于高職院校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與應用的論文從2003年開始出現,論文數量逐年緩慢增長,從2017年開始發文數量增長迅速。本文選取中國知網(CNKI)2018—2020年相關論文作為樣本文獻,通過EndNote軟件對近3年的高職院校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與應用的現狀進行統計與分析。
1? 高職院校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與應用相關期刊論文分析
借助中國知網,對“高職院校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與應用”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搜索。檢索時間為2020年11月25日,檢索對象為“期刊”,文獻分類選擇“社會科學Ⅱ輯-職業教育”,條件設為篇名=“高職”、 并含“信息化”或篇名=“高職”、并含“數字化”(精確),年限設為? ? ? ? ? ? ?“2018—2020年”,來源類別設為“全部期刊”。經檢索共收集樣本文獻1768篇。
1.1? 對年度發文量進行統計
經統計,這1768篇樣本文獻發表的分布情況是:2018年553篇,2019年707篇,2020年508篇。
1.2? 對關鍵詞進行統計
根據統計,表1為所選樣本文獻中排名前14位的關鍵詞,其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別為高職院校、信息化和信息化教學,這3個關鍵詞的出現頻率占選取的14個關鍵詞總頻次的61.9%。
1.3? 對期刊進行統計
H指數(也叫H-index)是一個混合量化指標,用以量化科研人員作為獨立個體的研究成果,即一名科學家的H指數是指其發表的N篇論文中有H篇每篇至少被引H次、而其余N-H篇論文每篇被引均小于或等于H次。
表2是對樣本文獻的刊文期刊發文數量、被引頻次和H指數進行統計。經統計在期刊方面,發文數量超過40篇的有《教育現代化》《智庫時代》《計算機產品與流通》和《才智》;被引頻次較高的期刊為《智庫時代》《教育現代化》《教育教學論壇》與《計算機產品與流通》,其值分別為100,99,57與51;H指數排名較高的為《教育現代化》《智庫時代》與《教育教學論壇》,其值均為5。這說明從刊文期刊發文數量、被引頻次和H指數來看,關于高職院校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與應用的研究,《教育現代化》的學術影響力最高,其次為《智庫時代》。
1.4? 對學科分布進行統計
從樣本文獻學科分布統計來看,發文數量前10位的學科,如表3所示,排名前三位的分別為職業教育、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發文數量≥100),其中發文數量最多的學科是職業教育,共發文1734篇,這也與樣本文獻選取條件為高職有關;其次是計算機與教育相關的學科,這也說明高職院校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與應用以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為基礎,并對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產生深遠影響。
1.5? 對研究人員進行統計
對樣本文獻研究人員的發文數量、被引頻次和H指數進行統計,在研究人員方面,發文數量與被引頻次綜合排名前14位(發文數量≥3)的研究人員,如表4所示。其中被引頻次較高的為呂國成、李莉與李建國,其值分別為18,16與9;H指數排名最高的是李莉,其次是呂國成、李培培與王芳,三人并列第二。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關于高職院校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與應用的研究學術影響力較高的是李莉與呂國成。
1.6? 對研究機構進行統計
表5對樣本文獻研究機構的發文數量、被引頻次和H指數進行統計,發文數量前13名(發文數量≥10)的研究機構分別是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長春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所。其中,被引頻次較高的研究機構分別為長江職業學院、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和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被引頻次≥20),H指數較高的研究機構分別是長江職業學院、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和武漢職業技術學院(H指數≥3)。對樣本文獻研究機構的發文數量、被引頻次和H指數進行綜合分析,長江職業學院、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和東莞職業技術學院的學術影響力較高。
1.7? 對研究基金進行統計
表6對樣本文獻研究基金的發文數量進行統計,發文數量前10名(發文數量≥6)的研究基金分別是江蘇省教育廳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江蘇省青藍工程、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與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等研究基金。從地域劃分來看,發文數量前10名的研究基金中江蘇省的基金項目最多,共有5項基金,發文數量最高,共有72篇,在表7所選研究基金發文數量總和中占比63.16%。
1.8? 對學術影響力進行統計
論文的學術影響力評價以文獻的被引頻次為主要依據,表7給出了被引頻次≥15的6篇論文情況。在樣本文獻學術影響力統計排名中,廣州市白云工商技師學院的趙學瑤撰寫的《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研究—基于全國? ? 23所高職院校的實證分析》(被引頻次26)排名第一,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張書撰寫的《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內涵、現狀及對策》與合肥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的黃建國撰寫的《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調查及提升對策》(被引頻次21)并列排名第二。
2? 對高職院校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與應用的展望
2.1 高職院校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與應用存在的問題
應用數字化課程資源的教學都采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在信息化手段運用上存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使用生疏的問題,不僅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也極大地消減了教師進行數字化教學改革的熱情。另外,應用數字化課程的各種教學模式都需要學生掌握互聯網環境下的學習方法,而學習主動性差的學生在沒有教師督促的情況下,線上學習效率較低,間接地導致了學習成績下降。
2.2 高職院校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與應用的探索與實踐
2.2.1 慕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
由于慕課的構建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資金與高質量專業團隊,高職院校自行構建慕課難度較大,可以借助各大網絡信息平臺已經建成的慕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來實現學習的個性化與自主化,這種混合式教學適用于中高職院校的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
2.2.2 微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
微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既適用于課前學習,也可以在課堂上直接分發資源學習。其教學主題突出,內容具體,目的明確,視頻時間短,更容易抓住學習者的注意力,符合學生認知規律。這種混合式教學可充分利用趣味小視頻將抽象內容具體化,極大地增強學生了認知度,適用于專業課程及平行班級較多的課程。
2.2.3 社交軟件與傳統授課相結合
社交軟件是指基于微信、QQ、釘釘、騰訊課堂等社交類軟件構建課堂。教師通過手機給學生分享課件,并組織在線學習。通過在線的學習平臺老師可以對班級的學習情況進行跟蹤和深度分析,并進行課堂教學準備。這種混合式教學投入小、易操作、效果顯著,對課堂掌控能力要求高,適用于所有課程的教學使用。
[參考文獻]
[1]范國渠. 高校數字化校園整體構建策略與實施[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2]張津航. 信息化發展對生活的影響[J]. 通訊世界,2017(23):367.
[3]王濟昌.現代科學技術名詞選編[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編輯 姚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