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摘 要:通識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環,但大部分高校卻存在重專業輕通識,學生基礎知識單一;通識課不成體系,課時受限;師資力量不足等嚴重問題。因此,各高校針對通識教育的教學改革也積極展開。借助移動終端進行教學具有移動高效、資源融合、交互靈活的優點,將其融入通識教育混合式教學的設計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關鍵詞:通識教育;移動終端;混合式教學;設計
0 ? 引言
通識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通識教育在我國高校教育領域已成為熱點話題,各高校針對通識教育的教學改革也開展得如火如荼[1]。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移動終端設備的迭代更新,移動終端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將移動終端引入通識教育混合式教學的設計是符合學生學習習慣的一種嘗試,也是改良傳統通識教育的重要探索。
1 ? 高校通識教育現狀
從實際情況而言,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通識教育仍比較薄弱,面臨諸多顯著問題亟待改進和解決。
1.1? 重專業輕通識,學生基礎知識單一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借鑒了蘇聯專才教育的大學教育體制,培養了許多專業人才,為國家各方面建設提供了支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專才”已經很難滿足市場對全方位人才的需求。“專才”教育下,“重專業輕通識”的意識已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首先,從學校層面來說,上到管理層下到教師,都將主要精力側重于專業教育,對通識教育的要求不嚴,投入不夠。不能正確看待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輔相成的關系。尤其在民辦高校,只關注專業教育及時可見的成效,而認為通識課“見效”慢,不能顯著地發揮作用,是沒有價值的,將其邊緣化。在學生層面,上課時狀態消極懈怠,甚至大部分學生認為通識課只要修到對應學分能夠順利畢業就可以。學生的消極態度,必然會反作用于教師的授課熱情和效果,形成惡性循環。大學生的知識面單一受限,在畢業后面向社會市場時也很難適應崗位要求,個人發展受限,長遠來看不利于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2]。
1.2? 通識課不成體系,課時受限
因專業教育環境下專業課所占比重大,通識課程在大部分高校,除“計算機基礎”“大學英語”“大學語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軍事理論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必修課外,其余課程均為選修形式,依據各學校實際情況開課。通識課程體系的構建并不系統和全面。因絕大部分通識課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其課時及學分就大大受到限制。普通高校大學生大學4年所修通識選修課的學分僅在6~10分,占其總學分比重較低。通識選修課大多數以大課即超過100人的課堂規模授課,其師生互動及授課內容很難滿足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的學習要求。
1.3? 師資力量不足
一方面,受高校對教師考核評價標準的唯專業論文及成果的影響,優秀師資在專業教學中研究深入,而不愿意在通識課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在專業化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師們教育背景也專門化,使得既通又專的老師極為匱乏,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他們也很難打通學科的壁壘,融會貫通。
以上對通識教育現狀的分析表明,目前的通識教育很難達到其應有的教育教學目標,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培養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是不利的。因此,探討通識教育的改革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2?基于移動終端支持的教學可行性分析
2.1? 移動高效
學生通過移動設備進行學習可以完全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學習,這樣不僅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還能反復回放鞏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習哪些知識,以及反復學習哪些知識,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釋放學生的學習自主權,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2? 交互靈活
基于移動終端支持的移動教學可以解決實體課堂尤其是合班課堂師生、生生溝通不暢的問題。學生與老師、學生之間的溝通形式也更豐富化。學生可以利用移動設備提供的各種移動通信功能,在學習平臺的答疑區、討論區、作業區與老師或其他同學進行留言或實時互動,而且互動的時間與空間也比實體課堂更加開放。
2.3? 資源融合
目前基于移動終端支持的學習軟件及學習資源很豐富。教師完全可以根據所授課程性質及需要選擇優質的平臺、資源進行整合,甚至可以自建資源,比如錄制慕課、微課等以補充實體課堂[3]。
3 ? 基于移動終端的通識教育混合式教學設計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基于移動終端開展通識教育是完全可行的。為滿足學生移動學習的偏好及需求,下面對通識課進行混合式教學設計探索,具體如下。
3.1? 移動教學資源內容設計
本課程主要依托移動終端的微信群及微信公眾號功能進行混合式教學,本章移動教學資源主要以教師自建微課為主,輔之以網絡圖片及視頻。教師在課前發布學習任務、學習資源,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學習時間、學習地點,自主完成學習章節基本知識和重難點,并根據教師布置的主題任務要求準備上課互動素材。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有疑問,可以通過在微信群中與同學討論或者直接與老師溝通解決。
3.2? 教學活動設計
3.2.1 課前
首先,發布自學內容。通過微信群發布以下信息:教師自建微課;知識點提煉;重難點總結;本章學習目標。其次,發布匯報主題。自學匯報主題為:結合動畫、漫畫、游戲作品講述你所熟悉的古希臘神話及在作品中的改編應用。要求:自行組建團隊,并與上課前上報團隊成員及分工。成員分工可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開展,主要方向可為:收集資料、撰寫講稿、制作PPT、課堂演講。
課前部分設計意在讓學生于課前通過移動設備,高度自由地學習教師自建微課視頻,并通過學習目標提示,讓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有的放矢。學習視頻可反復回放,有助于學生循序漸進,加強鞏固,克服遺忘。通過PPT提煉知識點及重難點總結鞏固學習內容。針對學生專業特點,布置難度適中的課前主題匯報任務,幫助學生建立通識課與專業課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發現、探索相關文化在專業領域的應用。
3.2.2 課中
首先,自學匯報。125名學生按照自愿原則共分8個小組,于課堂分組進行主題匯報,每小組匯報時間為10分鐘,匯報內容為自建團隊共同策劃,匯報人由團隊推選。其次,匯報評價。教師根據各組匯報情況分別打分,打分標準從匯報素材、匯報PPT、現場匯報、匯報反思幾個方面進行考量。本次打分以百分制登記,與本課程其他翻轉課堂打分相加取平均值,占總成績的10%。課堂匯報素材由教師統一收取存檔。最后,教師利用10分鐘對整堂課的匯報進行點評、總結,探索改進途徑。
課上主題匯報是對學生課前自學效果的考察,根據學生匯報所準備的各項材料及學生的現場匯報表現判斷學生對本章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及對本章內容與其所學專業領域之間聯系的思考,有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將本課程其他章節內容與所學專業建立聯系,并在此基礎上嘗試創新。通過整個學習過程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PPT制作水平、材料的掌握分析能力、團隊協作精神等綜合素質。另外,將學生自學主題匯報納入總成績,更加注重過程考核,使考核方法更加多元化,考核內容更加靈活全面。
3.2.3 課后
首先,發布討論。基于課前自學、課上主題匯報兩個環節的學習,教師在課程微信群發布主題討論。學生在規定時間內,不限學習地點,通過移動設備實名制留言討論,教師根據學生討論情況對發言較好的學生給予平時成績的適當加分,且教師參與討論,即對學生的討論留言要有所反饋。對本章知識點仍有疑義的同學可以單獨與老師微信溝通交流,答疑解惑。其次,課外延伸。教師在課程公眾號發布課外延伸內容,課外延伸內容為網絡視頻、文章及書目推薦等內容不限,學生自愿學習。
課后環節的設計有助于學生對本章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利用移動設備進行自由討論,可以打破通識課大班授課,不利于師生、生生交流的弊端,互動更有效。適當的課外延伸可以滿足對課程有興趣的學生進一步開闊視野,對課程知識繼續深入探索。
4 結語
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環,是素質教育的必要舉措,是培養全面人才的必要保證。當前高校通識教育積弊良久,師資的匱乏更使得傳統的通識教育雪上加霜。混合式教學設計的探索是對傳統教育方法的變革和改良。移動互聯網及移動設備在大學生群體中普及給混合式教學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通過移動終端的移動學習,突破了學生學習的時間、空間限制,帶來了教師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方法的變革。有針對性地將移動學習引入混合式教學設計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和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傳統通識教育的弊端,實現了合班授課難以做到的差異化、個性化、智能化教學。
[參考文獻]
[1]李曼麗,汪永銓.關于“通識教育”概念的內涵的討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1):96-101.
[2]劉辰.地方本科院校通識教育實施現狀與改進策略[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6):161-164.
[3]姚婉清,彭夢俠,曾育才,等.基于移動終端的混合式學習實踐探索[J].大學教育,2020(4):100-102.
(編輯 王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