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萱 羅正理

關鍵詞:居住區;嬰幼兒;活動空間設計
據國家衛健委統計,群眾生育意愿降低排名前三的原因之一是嬰幼兒無人照料。我國大部分的幼兒園只招收3—6 周歲的兒童,因而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由祖父母作為0—3 歲嬰幼兒的日常看護人。大多數祖輩們的知識水平較低,在育兒觀念和教育方法上比較保守,再加上身體機能的限制,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或者與孩子進行互動,給嬰幼兒的健康成長帶來了諸多不利因素。目前,我國從嬰幼兒視角對居住區公共空間的研究數量并不多,且忽視了兒童使用頻率很高的居住區兒童活動空間的建設[1]。因此,如何合理設計居住區適合 0—3 歲嬰幼兒的游戲空間,為他們提供健康友好的成長環境,滿足祖輩看護人需求是文章的研究重點。
1 居住區嬰幼兒活動空間設計現狀
1.1 嬰幼兒活動空間缺乏且形式單一
國內2000年以前的居住區公共空間主要是滿足成年人的活動,多數沒有考慮兒童的需求,一般包含花園、兒童游樂區,但是通常占地面積較小,只有簡單的滑梯等設施,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
1.2 并未按照兒童年齡劃分活動空間
近年來,雖然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的發展較以前來說有一定的進步,各大樓盤對此都有所考慮,但是場地的空間大小與設施設計具有局限性,忽略了各個年齡段的兒童活動需求各不相同,不具備普遍適用性。
1.3 空間設施未考慮嬰幼兒的安全性
3歲以下嬰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較差,他們的活動行為有較大的隨機性,不局限于專門設立嬰幼兒活動場地,居住區內所有的公共空間都可能成為嬰幼兒的活動場地,比如堆石假山、人造水景等,但這些很容易成為嬰幼兒的安全隱患。
1.4 缺乏陪同看護家長休息區
嬰幼兒戶外活動的時間長短一般由其看護人決定,大部分看護人在看護兒童過程中由于沒有陪同的休息設施或者休憩空間不夠舒適,往往不愿長時間停留。
1.5 架空層空間利用率不高
很多小區的架空層設計比較簡單,主要是空地、座椅和一些綠植,只能提供簡單的遮陰避雨功能。
2 居住區嬰幼兒活動空間的使用者分析
居住區公共空間的質量是影響人居環境的重要指標,相對于成天忙于工作的年輕人和3 歲以上兒童,0—3 歲嬰幼兒活動范圍局限,其祖輩看護人由于日常家務及時間精力等原因,居住區公共空間成為這類人群活動的主要空間。
2.1 嬰幼兒分析
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對活動空間的需求各不相同,0—3歲嬰幼兒的活動能力較弱,但是足夠的戶外活動對其骨骼發育至關重要,因此居住區公共空間是他們的主要活動空間。另外,0—3歲的嬰幼兒由于年齡較小無學業負擔,幾乎每天都會在看護人帶領下到居住區公共空間活動一至兩次,每天上午8—10點、下午3—5點這些時間段都是這類人群活動的高峰時段。
2.2 看護人分析
0—3歲嬰幼兒對看護人依賴性很強,戶外活動更需要有人照顧,所以嬰幼兒在公共空間的活動會受其看護人影響。中國老齡科研中心曾對全國城鄉2 萬多名老年人進行家庭調查,結果顯示:其中有66.47% 的老年人,正在幫助子女照顧孫輩。祖父母作為看護人帶孩子在戶外活動時,在精力方面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表現為觀察和看護,互動行為極為簡單。
3 居住區嬰幼兒活動空間設計策略
基于3歲以下嬰幼兒特征及其看護人的需求(如表1),在居住區公共空間規劃家庭之外的集中性嬰幼兒活動游戲空間和設施,為0—3歲嬰幼兒提供居民共享的早教環境意義重大。引入能夠引導祖輩參與互動游戲的設施,以比較舒緩、靜態的活動方式進行互動行為,這樣既能滿足兒童在戶外活動中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又能照顧到祖父母的生理需求。皮亞杰認為游戲對于兒童社交、情感和認知方面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通過在居住區設計游戲運動空間來引導祖輩看護人與孩子進行互動,可以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比較符合這兩類人群的需求。
3.1 合理規劃機能游戲區域
機能游戲是指兒童進行有目的、無目的的重復性肌肉運動,如奔跑、攀爬、追逐等[2]。兒童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應該順從兒童與生俱來的天性,遵從自然的規律,讓兒童釋放童真。現代社會需要在滿足兒童基本保障的前提下,重新審視如何解放“兒童天性”[3]。
筆者發現很少見到1 歲以內的嬰兒在居住區公共空間練習爬行,這是因為看護人覺得地面不干凈,又害怕傷到嬰兒稚嫩的皮膚。對于剛學會爬行的嬰兒來說,他們特別喜歡通過在不同地方的爬行來探索世界,認知科學的證據表明,兒童在模糊陌生的環境下會進行更多的探索。但是受到環境的制約,看護人到戶外就會讓孩子坐在推車里或者抱在懷里走動,這樣孩子就不能解放天性,看護人也比較辛苦。如果在居住區公共空間里專門設計一些針對一歲內孩子的爬行區,那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就不會受到那么多的束縛了,多個嬰兒在一起爬行,還能營造社交環境,看護人也能解放雙手
1歲左右的嬰兒開始學習走路,長時間彎腰攙扶對老年人來說非常辛苦,可以在居住區設計嬰兒學步空間,地面鋪設柔軟的材料,設置長椅、花池、欄桿等能夠讓他們站立,并借助這些設施來回走動,看護人會輕松很多。
2—3歲的幼兒喜歡通過攀爬等行為去進行探索。居住區內的任何能引發攀爬行為的物體都有可能成為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攀爬對象,比如沒有水的疊水石景、假山、樹池等。這些地方對照看孩子的祖父母來說都是充滿危險的,他們出于對安全風險的擔憂,常常會約束孩子的行為來“保護孩子”,往往容易打壓孩子的積極性。針對這樣的情況,可以通過設計低矮的攀爬墻、散置可跨越的輪胎,并在地面鋪設防摔的材質,或者在草地上種植低矮粗壯的樹木給孩子提供攀爬的機會。設計攀爬設施具有不同的攀爬難度,可供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一起玩耍,能夠鍛煉兒童的社交能力。照看孩子的祖父母只需坐在離孩子活動較近的休息區看著他們進行游戲行為。
奔跑和追逐對孩子來說不需要有特定的場地,公共空間內任何開敞的地方都可以進行。不過2—3 歲的幼童活動軌跡具有不確定性,特別是結伴追逐的時候,孩子不會注意周圍的環境情況,可能會出現突然轉身、改變奔跑方向等行為,容易和其他孩子發生碰撞或者撞到周邊其他人或物。針對孩子的這個特點,首先要做到居住區的人車分流,其次就是通過在地面設計指引性的標志圖案或者短小的跑道引導孩子進行奔跑或者騎行。
3.2 設計搭建游戲區域
搭建游戲是指利用材料建造事物的游戲[2],例如用積木堆房子、利用沙子堆城堡等。沙坑是0—3 歲嬰幼兒最理想的玩搭建游戲的場地。天然的沙石對0—3 歲嬰幼兒有著不可抵擋的魅力,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通過堆積沙石,鍛煉手的精細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在沙池旁設計看護人休息區域,對于祖父母來講是一個比較放松的看護方式,看護人也可以適當參與,形成互動。另外可以利用小區架空層的區域,擺放一些公共的大型泡沫積木,兒童可以通過與看護人一起搭建進入城堡空間。
3.3 打造扮演游戲空間
扮演游戲是指兒童運用想象力進行的假想類游戲[2]。這類游戲需要孩子學會“無中生有”,需要有一定的想象力,適合2 歲半以上兒童。研究發現,在封閉空間環境中扮演游戲更易發生[4]。可以利用架空層的空間,設計一些低矮的游戲屋,外部做局部洞口處理,看護人可以觀察到里面的情況。外部的洞口結構又可以給兒童提供攀爬的可能,游戲屋的設計還能給兒童提供藏匿的空間。
4 結語
兒童基礎設施并不是要建設一個兒童專享空間系統,而是切實服務于兒童的生理與心理需求[5],通過有針對性的設計,利用居住區的公共空間來打造早教游戲空間,引導祖父母與孩子進行,從而達到游戲、交往、運動鍛煉的目的,令孩子在舒適、健康、快樂的居住區環境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