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雄
1883年3月14日,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在英國倫敦逝世。3月17日,人們在倫敦郊區的海格特公墓為他舉行葬禮,恩格斯用英語發表了《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這篇演說詞,代表全世界無產階級對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并對他一生所做的偉大貢獻做了崇高的評價和熱情的贊頌。作為一篇世界級的演講精品,《講話》全文共一千一百多字,選入了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教材,但因被安排在第四單元的最后一課,沒有引起部分教師和學生的重視,但如果我們細品這篇文章,對照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要求,聯系當前高考試題的命題特點,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精要之處,現就其中的幾個關鍵點做以解讀。
一、用語得體,平中見奇
“用語得體”是高考中的一個考點,指的是根據特定的人物對象、交際場合、感情色彩等,恰當建構語言文字,以求達到用語準確、表意貼切的表達效果,這直接關涉的是高中語文核心素養中“語言文字的建構與運用”這一指標,核心在于“能憑借語感和對語言運用規律的把握,根據具體的語言情境和不同的對象,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文明得體地進行表達與交流”。在《講話》一文中,文章開頭寫道:“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里還不到兩分鐘,當我們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永遠地睡著了。”短短的77個字,凸顯了恩格斯作為語言建構高手的絕妙之處:馬克思作為一位偉大的無產主義革命者,密切關注現實的“思考”以及由此形成的“思想”是他的標簽,恩格斯準確地抓住了這一點,用“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這一句,點明了馬克思的獨特身份——思想家。馬克思的逝世,對于全世界的無產者尤其是恩格斯來說,這是他們不愿意接受的現實,也是他們不忍心從口頭道出來的話題,但事實無法回避和更改,于是作者就以“停止思想”“安靜地睡著了”“永遠地睡著了”等短句,用諱飾的修辭手法,告訴人們馬克思逝世了,既委婉表達了自己當時的心情,又符合全世界勞動人民的心愿。
如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講話》第一段以平凡的文字,貼切的用詞,得體的表述,既緊扣馬克思的身份及其工作性質,交代了他的貢獻,也含蓄告知了馬克思逝世的事實,暗含了作者無比悲痛的心情。于簡潔中見深意,于平凡中見神奇,為練就學生高超的語言建構素養,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關鍵詞句,轉接內容
文章中的關鍵詞句,是解讀文本、洞悉文意的鑰匙。所謂“關鍵詞句”,就是指文本中的“重要詞句”,即能幫助讀者準確理解作品主題或脈絡層次的關鍵性語句,內涵豐富的語句,文章的中心句、總結句,承接上文、轉接文意的過渡句等。就《講話》一文來說,雖說是一篇悼詞,但在文章文意的轉接上,作者通過一些過渡性的詞句,很好地做到了上下文間天衣無縫的對接,可謂匠心獨運:先說文章第四段開頭的“不僅如此”這個四字短句,一個“如此”,就會讓讀者迫不及待地向上一段要答案——“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緊接著又以“還”字,指引讀者在本段中找到區別于上段內容的主要觀點——“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運動規律”。“不僅如此……還……”,短短幾個字,不僅串接了上下文,而且還讓讀者很快找到了講述的主要內容,可謂言簡意賅,字字珠璣。再看第五段開頭“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中的“這樣”,直接告訴指稱的對象集中在上文三、四兩段,具體內容是說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和剩余價值,讓三、四、五三段有機相連,成為一個整體,再加之本段中用轉折關聯詞語“但是”引出的“但是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一句,既肯定了前文所述的馬克思的兩大發現,又進一步道出了他在研究上的廣度,突出了他在研究的每一個領域上的偉大貢獻。就這一點來說,第六段開頭“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中的“這樣”,第八段開頭“正因為這樣”中的“這樣”等詞語,同樣起到了與之相同的效果,自然而恰當地串聯了文本,轉接了文意。
綜合上面列舉的事例,我們不難發現,在轉接文意的詞句中,指示代詞、關聯詞語等常被創作者青睞,將其嵌在特定的句子中間,不僅能承接上文,讓段與段之間彼此銜接,成為一體,而且還能夠自然地轉換文意,讓文章的內容向深處推進,達成作者的創作意愿。
三、巧借修辭,點染文意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寥寥數語,道明了修辭對于文章表情達意的重要性。所謂修辭,指的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利用多種語言手段以收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對于《講話》一文,乍一看,通篇語言都極其尋常,但細酌之,方能發現其中不少點染文意的特定修辭格,重點選擇兩種賞析之。
首先看巧用借代。何謂借代,簡言之,即為臨時以相關的人或事物代替本來的人或事物的修辭格。借助這種修辭格,能達到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的效果。在《講話》中,為表達人們對偉大導師馬克思逝世的哀思,文章這樣寫道:“現在他逝世了,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其中的“西伯利亞礦井”,代指的是沙俄流放革命者的地方,“加利福尼亞”代指的是美國資本主義經濟開發區,作者用這兩個地方,以局部代替整體,代指世界各地,以特定的地域、簡練的文筆,生動地表現了千百萬戰友對馬克思的悼念之情。
其次看活用比喻。比喻,也叫“譬喻”,是一種用本質不同而又有相似點的熟悉事物來描繪抽象事物或說明道理,借之達到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的效果的辭格。在《講話》一文中,作者多處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先是將“剩余價值的發現”,比作黑暗之后見到光明的“豁然開朗”,把之前人們所做的一切研究比作是“在黑暗中摸索”,準確生動地告訴人們發現剩余價值理論的劃時代意義;接下來,當說到馬克思對待各國政府和一切資產者的競相誹謗和詛咒時,作者表達說:“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一個恰當的比喻,勝過千言萬語,道出了馬克思回應誹謗和詛咒的輕松,襯出了誹謗者和詛咒者的不堪一擊,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馬克思大無畏的斗爭精神。
總之,作為一篇悼詞,《講話》一文雖產自域外,雖距今久遠,但對接當下的高考要求,對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其中的不少內容,無疑為我們提供了訓練的素材和創作的借鑒,或許這就是本文能夠選入現行高中語文教材的重要原因吧!
作者單位:貴州省桐梓縣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