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
想象思維是語文學習的基本思維方式之一。它不是簡單的線性思維,而是一種復合思維方式,需在已有信息基礎上,組織分離原有經驗,再重新排列、組合,形成新的信息序列,逐步建構為最佳模式。它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語文學習深度發生。神話體現了人類奇幻的想象力,里面有神奇的情節、神奇的人物、神奇的力量等,能使我們洞悉祖先感知世界的思維方式,是培養學生想象思維的沃土。在教學《盤古開天地》一課時,我嘗試通過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
一、圖文并茂地想
圖文并茂地想是指借助文本語言和畫面進行直觀的想象。統編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生動精巧的插圖。這些插圖緊扣課文內容,或展現文章重點部分,或重現故事情節脈絡,或反映文章中心思想。在立足文本的同時用好插圖,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想象思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盤古開天地》課文中的插圖構思新穎,以連環畫的形式描繪了故事關鍵情節的發展變化。第一幅是盤古蜷縮身子沉睡在混沌中,第二幅是盤古拿起斧頭準備劈開天地,第三幅是盤古頭頂天、腳踏地,第四幅是盤古用身體化生萬物。這與本單元中“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的語文要素是緊密相連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在學生對文字有初步的整體感知后,出示文中的四幅圖,讓他們認真觀察,想象圖片表達的內容,給課文分段,并用小標題的方式給每幅圖取個名字。經過討論,學生分別給四幅圖取名為昏天黑地、開天辟地、頂天立地、改天換地。借助于語言文字和形象的圖畫,學生稍稍發揮想象,就將故事的脈絡理清楚了,可謂事半功倍。這四幅插圖在后面的創造性復述中也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二、活靈活現地想
活靈活現地想是指借助聲情并茂的朗讀或惟妙惟肖的表演來進行想象。朗讀是培養想象力的基礎,表演是文本內容形象化的再現,邊讀邊表演則能把靜止的文字變成生動的畫面,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想象思維。
《盤古開天地》的第2自然段講了盤古劈開天地和天地初步形成的過程。這部分的第一個想象點是“劈”,盤古僅靠一把斧頭,就將混沌的宇宙一分為二,爆發出巨大的力量。課文沒對劈的動作做具體的描寫,恰恰是以最精練的動詞突出力度之強,刻畫出神話動人的想象。教學時,我鼓勵學生邊讀邊表演劈的動作。學生情緒高漲,對盤古怎么拿斧頭,橫著劈還是豎著劈,是怎樣的表情、用怎樣的力量劈進行了假設和猜想。當看到他們調動全身之力,以堅定的神情猛揮“斧頭”,發出響亮的“咔、嘭”等聲音時,我知道學生既理解了“劈”的意思,又感受到盤古神奇的力量和力大無窮的形象。這部分的第二個想象點是天地初開的樣子。“輕而清的東西”其實就是中國文化中的“陰”,“重而濁的東西”指“陽”,它們具體是什么,似乎又難以言表,但卻是切實存在著的神奇狀態,充滿著神秘的可能性。更神奇的是它的語言形式、讀音和內容的完美對仗,字數相等:輕對重,清對濁,上升對下降,緩緩對慢慢,出現了四對反義詞,一對近義詞,其中“輕、清、升、天”都是平聲,“重、濁、降、地”多為仄聲,讀起來朗朗上口。于是,我把文本排列成以下格式:
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
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
并引導學生想象羽毛、空氣、泥土、石頭等生活中的東西,邊讀邊做動作,讀出節奏,讀出韻律,讀出自己腦海中建構的天地初開的雄奇景象。
三、身臨其境地想
身臨其境地想指學生把自己當成作者筆下的某個角色或通過幻想、穿越等非正常方式進入到故事所描寫的情境中進行想象。當學生在想象空間中以旁觀者或共同體的身份,“親見”故事人物,“親歷”故事情節時,想象會變得更細膩豐富,能夠走進人物的內心,體悟更為深刻。
《盤古開天地》的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講了盤古使出神力支撐天地,一萬八千年中身體隨著天地的變化而變化,又不知過了多少年天地形成,盤古倒下。這兩個自然段的時間跨度很大,但寫得較為簡略,給讀者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的可能性。我把這部分的想象點定為“撐”,結合本單元的習作“我在過去的一天”創設情境:如果你通過時光隧道來到遠古時代,恰好看到盤古在苦撐天地,你觀察到了什么,你會怎么做。學生進入到盤古頂天立地的場景之中,想象盤古的動作、神情等細節,表達對盤古的心疼、贊賞、敬佩。有的學生說:“我仿佛看到盤古全身青筋爆出,漲紅了臉,緊咬牙關。他粗壯的雙臂微微顫抖,有力的雙腿漸漸失去知覺。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的骨骼、筋脈被硬生生拉長兩丈,撕心裂肺的痛傳遍全身。但他還是屹立在天地之間。”有的學生說:“穿越之后,我也具有了一些神力,我想替盤古撐著天地,勸他休息會兒,但是他感激地拒絕了,所以我就和他肩并肩,一起撐天地,同甘共苦。”學生在想象中真切感受到盤古經歷的艱難困苦,驚嘆于天、地、盤古身高變化的神奇,體會到盤古堅強的毅力、堅定的決心、無私奉獻的精神,想象思維得到生長。
四、模仿發散地想
模仿發散地想是指模仿文本內容和語言形式進行想象,創造出新語言。有些課文的語言比較經典,堪稱范本,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想,進行仿寫;有些課文有留白之處,亦可以引導學生接著想,進行補白、續編等訓練,讓想象思維落地生根。
《盤古開天地》第5自然段描寫了盤古倒下后,他的身體化生成了萬物。這一自然段集聚了作者瑰麗的想象,是全文最精彩、神奇的段落。它用8個“他的……變成……”的句式,將盤古身體的巨大變化和無私奉獻、勇于犧牲的精神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段末的省略號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我將這部分的想象點定為“變”。在多種方式朗讀后先讓學生發現作者寫變化時想象的秘訣,我拋出問題:8個變成什么,之間可以交換順序嗎?學生發現不能交換順序,作者的想象不是隨意的,而是有內在規律的,盤古的身體與宇宙萬物完美地對應起來,氣息如風和云般輕弱,聲音如雷聲般洪亮,雙眼如日月般圓潤發亮……這就是神話故事中想象的合理巧妙。接著讓學生進行續寫:盤古的其他部位還會變成大自然中的什么呢?請同學們仿照第5自然段的句子,再寫一兩句。學生的想象在模仿中得以發散,他們寫道:“他的牙齒變成了閃亮的寶石,給人類帶來富裕;他的骨骼變成了各種金屬,供人們制造工具;他的頭發變成了無數顆星星,點綴美麗的夜空……”通過想象,學生對盤古開天地的神奇過程有了更全面的感知,盤古的偉大形象和可貴精神也在學生心中立體、豐滿起來,成為值得熱愛和敬佩的文化符號和精神豐碑。
兒童的心靈是一顆有待被點燃的火種,在神話教學中教師要尊重他們的個性,營造寬松且具有挑戰性的課堂氛圍,圍繞語文要素找準想象點,設計想象支架,兼顧語文味和神話味,激發學生想象思維的火花。
作者單位:浙江省長興縣泗安鎮管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