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玲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指出:“立德樹人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 學科教學是立德樹人的主要途徑,“挖掘知識的育人價值和精神意義,是教學從知識導向走向素養導向的基本前提”。
本文以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為例,探索中學語文課程育人的策略,育德、育智、育美。
策略一:梳理整合學科的教育內容,挖掘知識的思想價值和精神意義。
部編人教版初中語文共編排85首古詩詞,梳理教育內容知識的思想價值和精神意義如下:
策略二:重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啟發、討論、參與的教學方式的改進,照顧差異以適應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余文森博士指出:“從學生角度講,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釋放學生的心智、思維,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從而變認知的困苦為求索的樂趣,變學習的負累為生命的享受。” 融合探究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和基于案例的學習等模式,用關鍵詞來整合古詩詞學習,達到課程育人目的。
如《飲酒》,設計兩個核心問題供討論,幫助學生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師生共同完成板書,以情育人。
1.“悠然見南山”的“悠然”與我們今天生活的“悠閑”有什么本質的不同。
2.“此中有真意”的“真意”具體指的是什么。
飲酒(其五)板書
陶淵明
心遠地偏 心志高遠淡泊名利精神自由 人格獨立 采菊東籬棄官歸隱恬淡閑適悠然自得融入自然超塵脫俗
策略三:創新綜合實踐活動,強化課程教學的實踐育人功能。
古典詩詞教學可結合教材的單元編排特點,設計“聲情并茂誦古詩”“別出心裁品古詩”“分門別類輯古詩” “代入旋律唱古詩”“融入生活改古詩”等的創新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擁抱古詩詞。有詩有遠方,有詩有生活。如10班同學完成了“分門別類輯古詩”活動(見文末封面目錄截圖)。
以古詩詞教學為案例,初步探索中學語文課程育人的策略,目的是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立德樹人的全過程中,努力培育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國際視野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廣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