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城平
眾所周知,“對話”是新課程所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對話教學是課堂中師生的主要交流方式和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何謂 “對話”,筆者認為,對話不是簡單的師問生答,也不是一般的說話;對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多方參與過程,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 。 基于“對話”理念下的課堂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效課堂”,因為對話的過程是一個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雙向運動過程,是使思想增值的方式。學生在課堂中不僅舊有的知識被激活,新鮮的思想也勃然蓬發。這種課堂才是有效、靈動、有生氣的。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切實地貫徹“對話”理念。那么,我們如何在課堂中實施“對話”教學呢?筆者認為可以從文本、學生、教師三個方面來進行探索和實踐。
一、以文本為核心,設置合理話題
文本是“對話”的核心,“對話”的依據。可以說,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課堂教學展開的起點,也是后續對話展開的基礎。學生正是透過對作品文字、結構、手法等外在形式要素的感受、認知而達到領悟的層面:對內容的理解,對意蘊的闡發,對手法的鑒賞,對風格的涵泳,對作者傳遞情感的審視與共鳴,從而進行“語言結構與運用”素養的培養。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文本,創設有利于理解、感悟文本內涵的對話切入點,即合理的話題,通過有效的對話教學,使學生深入地把握文本,進而提升知識素養。合理話題的設置于對話教學而言至關重要,進行有效的閱讀對話,必須要有一個有利的話題,才能把這項工作有效地進行下去。怎樣的話題才是有利又有效的呢?根據教師的研究與學生在課堂上互動的情況來看,筆者認為,話題的設置可以有微觀和宏觀兩種,微觀話題主要圍繞文本的字詞、結構、手法、形象、風格等小的要素來設置,例如,在教授晏殊的《蝶戀花》時,筆者運用“語境創設”的方法引導同學們揣摩和鑒賞了 “獨”“欲”等字。這種以對話教學為切入口的互動方式,引導同學們更深刻地體會了詞人用詞的準確精練。詞的詩歌意境、美學內涵、思想感情也在咬文嚼字中得以顯現。宏觀話題主要圍繞文本的主題意蘊、思想情感、歷史背景、延展探究等方面設置。同樣是上《蝶戀花》,筆者把晏殊的詞放入文學史的進程之中,通過比較研習,了解該詞(宋詞)與花間詞(五代詞)的共通和相異之處,直觀地明晰詞的演變歷程,這種宏觀話題的設置對同學們從全局的角度學習詞是大有益處的,它既豐富和充盈了文本內涵,又盡可能拓展了教學的寬度,拓寬了教學的視野,讓教學變得大氣、雄渾。對語言文字的深耕細作是點的突破,提升了文本的價值;對文本的拓展鏈接則是面的延伸,豐富了文本的分量。點面結合,相輔相成。使“對話”教學始終建立在文本深耕的基礎上,使課堂教學容量豐富而又質地堅實。
二、以學生為主體,設計討論活動
在“對話”教學中,學生永遠是“對話”教學的主體。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把學生當作完整的生命體來培養,不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作為陪襯點綴從而忽視學生知識結構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課堂教學模式。面對每一個文本,都要努力把理想的教學目標確定為讓學生的認知和情感同時得到發展,使學生的語文生命健康成長。教師不能把自己的理解灌輸給學生,依照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高中階段的學生心智大多已經成熟,有一定的鑒賞分析能力,而不同的學生,因生活閱歷、家庭背景、個性氣質、學識積累等大不相同,他們對同一句話、同一篇課文也會有不同的見解,所以學生在對閱讀做出有個性的想法或觀點的反映時,教師應積極地引導和鼓勵,“使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都在學生個體言語經驗發展的過程中得以實現”。
出于上述考慮,筆者在“對話”教學中會有意識地設置開放性討論題,使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參與到課堂中來。在忠實文本的前提下,尊重學生發自生命的個體閱讀體驗。例如,筆者在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結合課后的“活動體驗”設置了對文本的語言之美的討論。參考余光中和吳周文等學者的評價,讓學生對《荷塘月色》這篇散文的語言進行深入地分析和賞鑒。雖然他們觀點不一,優劣有別,但是通過這個比較性的閱讀對話教學,學生對朱自清散文語言特點的認識更清楚了,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也因此得到提升。在教學韓少功的《我心歸去》時,學生對這篇散文所流露的濃濃的思鄉情緒非常有感觸,筆者抓住這個課堂契機,引入離別的話題,讓學生聯想到自己離別的經歷,傾訴了自己離別的感傷。這種對話教學使學生感同身受地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也使學生經歷了一次情感的熏陶,是一次美好的情感教育。
以學生為主體的“對話”教學,除了要激發和引導學生對文本深入理解之外,還要構建生生對話的空間,創設利于生生對話的有效話題。學生間的對話是一種鮮活的課堂生成,也是最生動的教學元素,它顯示了學生真正的認知水平,有利于教師更準確地掌握學情。由于這種對話是在人生閱歷、知識能力接近的學生間展開的,所以,生生對話中學生更容易通過思考和探究獲得知識、訓練思維、鍛煉語言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素養。構建生生對話的空間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教師創設討論問題之后,要對后續的小組討論活動進行有序的管理。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小組要如何進行問題的解決,成員之間要明確自身的職責,以此在進行小組討論時,能夠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作用。例如,在學習朱光潛的《咬文嚼字》這篇課文時,筆者讓小組成員在對文章進行閱讀的基礎上,整理出這篇論述文的分論點和相應的論據,進而理解這篇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觀點。
三、以教師為主導,發揮引領作用
無論是與文本的對話,還是與學生的對話,起主導作用的都是教師。雖然新課程強調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作用已經被弱化了。因為相比教師而言,學生在知識等方面與教師的差距尤為明顯,僅靠學生自己進行閱讀,很難透徹把握文章的思想和內容,因此教師的引導作用尤為重要。現在很多教師囿于新課改,為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常會選擇把課堂交給學生,基于此,課堂的無序性尤為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發表言論時,觀點錯誤時教師也不予置評,一味地給予鼓勵。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利于學生真正的成長,也有違新課改的精神。
教師在對話教學中,應該當仁不讓地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導。如何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筆者認為應該至少從三個方面來進行提高。一是對話教學之前,教師要使自身的人文素養得以提升,提高自身對文章的理解、鑒賞和創造能力。二是對話教學之中,教師要創設和營造平等、民主、寬容、尊重的對話氛圍,創設有效的對話話題,提高自身管理駕馭課堂的能力。三是對話教學之后,教師要及時跟蹤了解學生課堂學習的實效,以期對話教學的成果能夠落地生根。
以上三個方面是筆者對對話教學初步探索的三個切入點,并不代表對話教學的全部。從宏觀上來講,對話教學對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教學理念下,既要求教師提高眼界,又要求教師夯實基礎,教師要有更為出色的臨場應變能力。從微觀上講,對話教學還涉及對課前備課、學生預習、課堂氛圍、課程進度、提升容量等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作者單位:浙江省桐鄉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