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燕靚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真實情境下的寫作成為風向。縱觀近兩年各地高考作文的設題已經由過去自我陳述式的作文慢慢向交際語境作文過渡。除去情境的營造和文類的拓寬以及要求學生的寫作更具有對象感和目的性外,思辨性訓練仍然是寫作教學的重心。如,2019年全國卷I以身邊常見的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象作為情境,要求學生寫一篇主題為 “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演講稿。實際上,勞動只是一個媒介,題目的內核仍然聚焦在人如何去和世界建立起聯系,實現人生的價值這一人文母題上。當看似宏大的話題可以被化解成小的切入點,導向我們熟悉的路徑上之后,當學生的表達空間已經被拓展,不愁沒話可談,剩下的難點便在于如何解決個性缺乏,思維淺表化,不接地氣的頑疾。
目前最常規的做法就是大量的素材積累。
所謂“素材”,指的是從書籍、影視、現實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經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因此,未經“加工”的廣泛的閱讀和觀察并不一定可以帶來寫作能力的提升。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時代的潮流,學會“時事素材”的自我發掘與消化,并在立意、理性思辨、公民意識、個性化表達上有所突破,教師需要更加關注這類素材的“加工處理”。
一、鎖定鮮度:選材鮮活,把握時代的發展脈動
時事素材與經典素材的最大區別在于時效性。選取恰當的當下新聞事件,對其成因、影響、意義等進行理性地評析,既能在一眾陳詞濫調中跳脫而出,也能體現出當代學子胸懷天下的視野和襟懷。如我校徐爽同學就“拉手與拆墻”一題所寫的《我們真的分得了家嗎?》就能給予我們一些啟示:
在過去的2019年,全球幾乎陷入了“分家”的潮流,從英國脫歐到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似乎處處都在昭示著地球村要“分家”了。人人自顧不暇,開始對著昔日的盟友揮起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棒,而民族主義也趁機抬頭,在本就局促的國際關系上火上澆油。
可是我們真的分得了家嗎?我們能在自己的周圍建起一座高高的壁壘,兩耳不聞窗外事,各人自掃門前雪嗎?
我們不能。
在明清之際,閉關自守導致的國力衰微,科技落后也警示我們向外面的世界筑墻的危害。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中,各國為求自保而盲目抬高關稅,造成了全球經濟震蕩,讓世界經濟陷入絕境。太多的歷史告訴我們,閉關鎖國、脫離群體后招致的禍患,這不僅危及個人,更危及世界。筑墻代表的關門固然可以防止一些眼前的外部波動,但這也同時拒絕了拆墻背后開門而見的大千世界以及后來的一切機遇。
早在上個世紀先人簽訂關貿總協定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知道消除壁壘勢在必行,而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告訴我們,國家制定的貿易保護政策并不能有效留住財富,反而會阻礙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然流動,只有在對外貿易中堅持自由主義原則,國家之間各取所需,才能促使財富真正持續穩定地增長。面對日趨激烈的反全球化運動,我們只有攜手共行,通過國家之間的分工和自由競爭,讓那些反對者知道:在全球化的陣痛之后,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才會相互磨合,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反觀現實,在疫情期間,各國的互幫互助告訴我們,沒有一個人是一座孤島。無人關心,無人扶持的現象,在這個相互支持的世界,是不可能持續下去的。在疫情過去后,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會意識到全球不可分家,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與他人同呼吸,共命運,即“無窮的遠方,無盡的人都與我有關”,無論是否“山川異域”,我們都是“風月同天”,明月同鄉。
在21世紀的今天,面對著世界上搖擺不定的局勢,我們要主動與他人攜手共行,用團隊的力量去戰勝形形色色的困難,忍過“拆墻”所帶來的磨合期,對自身來一次大幅度的提升。
我們終究還是分不了家,只能堅持和世界拉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位學生的眼界令人欽佩。她敏銳地捕捉到了國際上掀起的“分家”潮流,緊扣材料核心關鍵詞 “筑墻”,將她耳聞目見的時事凝于筆端,設計了一個不同凡響的由頭,并以此作為下文議論分析的“靶心”。“可是我們真的分得了家嗎?我們能在自己的周圍建起一座高高的壁壘,兩耳不聞窗外事,各人自掃門前雪嗎?”連續的兩個追問引出其后的層層論證,勾連中外史實作為有力的論據支撐,再關照現實,回到疫情期間國際互助態勢,強化“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觀點,不可謂不妙。她的棋高一著便在于素材的時新和文章的氣度。
再如,高二上學期,我們開展了一場有關于“短視頻的火爆是精神文化豐富還是精神文化匱乏的表現”的辯論賽,孫孟孜同學的辯論稿同樣可以反映出鮮活的選材對思維活度的刺激效果:
斷章取義還會帶來惡意的輿論引導。簡單來說,就是片段的截取受制作者的人為操控,這種主觀性極強的“片面真實”很多時候并非真實。視頻里看到的是快遞小哥因為派件失誤被逼下跪,我們看到的是馬拉松運動員何引麗把國旗扔在地上,我們看到的是泳池沖突事件里一個大男人對小男孩的動粗。但事實真的如所見的那樣嗎?女白領只是想行使正常的投訴權利,從未提過不合理的要求;最后沖刺階段,何引麗體力臨近極限,加上下雨濕滑,國旗是自己滑落的;小男孩多次挑釁并作出有辱他妻子的行為,男醫生上前制止,并且后來也在派出所對自己的行為道了歉。可是,就是這些人因為視頻片段的錯誤引導,被煽動的輿論浪潮暴力攻擊,難以正常生活,甚至是存活。精神文化首先要真實地反應社會的精神需求,但制作者通過片段的截取歪曲事實,對他人實行網絡暴力,這難道就叫作精神文化的豐富?
這個話題極其富有時代特性,能引導學生快速地進入生活情境,真切地關注生活并進行思考。正是借助當時的一些熱點事件,孫孟孜同學由自己對短視頻火爆下的怪象、亂象的觀察轉入到對其本質的剖析,繼而直指短視頻因為時長受限導致的斷章取義從而引起輿論的負面問題,有理有據,贏得了滿堂彩。
對當下時事素材的有效積累和運用,便是指向當下真實生活的一條路徑,活躍而深刻的思維便在真實的生活場中產生了。
二、保持溫度:緣事而發,增添靈動的生活氣息
所謂時事素材并不僅局限于國家大事,事關文化、經濟、民生、自然等與社會生活有關的一切現象、事件都值得關注。因此,提示學生留意身邊事,關注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一切,可以幫助他們筆下的文字“接地氣”,顯“靈氣”。
2012年江蘇高考《憂與愛》的一篇滿分作文所選的素材便是當時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南京梧桐樹被砍事件。作者巧妙地以此作為切口,既表達出了對時代發展大潮下南京城建體現出來的輕視文化、淡漠傳承的憂思,又揭示了南京人的憂憤是來自對家鄉深沉的愛的主旨。文章讀來十分靈動,源自生活的素材增加了“煙火氣息”,更加分的是作者對身邊事件的留心觀察、深入思考和情感灌注。
又如,學生們對他們熟悉的書店、圖書館的關注,讓他們能寫出這樣具有生活氣息和思維力度的文字來。
繁華落盡見真淳
高三10班 張悅心
天津濱海圖書館最近官宣正式開始營業,其碩大的面積和未來感十足的造型引得無數讀者在館內館外擺拍發朋友圈,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網紅書店”。
陶淵明說:“一語天然萬古新,繁華落盡見真淳。”這是抨擊當時人們雕琢粉飾,矯揉造作的鍍金行為,但如今的建筑卻也開始了爭芳斗艷,重標輕本,“百般紅紫斗芳菲”的鍍金模式了嗎?
撥開建筑的華美,藏書文化的硬核,實則是真正有待考量的東西。褪去外表油漆和鋼筋混凝土的框架后,圖書館的實際功用不免引起“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假金披上真金的皮囊”的質疑。壯麗恢宏的高大建筑外鍍金是錦上添花,更有妙趣;但如果地基不穩靠,追求外部的華麗,鑲上再多的金邊,實則也無法掩蓋內部的空蕪。
網紅永遠只是可觀不可品的小蛋糕,看那精美浮華的流蘇,誰知咬下去是塑料還是橡膠,網紅書館也是如此,現在人們或許還是被美麗的建筑、花哨的“鍍金層”吸引,但新鮮感一過,沒準便會門可羅雀。圖書館強調的是藏書的功能和文化本質,不應該只注重建筑造型,燈光擺設,更應該看重圖書館里的書香靜謐,濃厚的人文格局。
被譽為“全球”最美的圖書館之一“籬苑書屋”,美麗的外殼令游客紛至沓來,一睹風采,但前不久爆出的盜版書籍卻令人大跌眼鏡。《白鹿原》的封面與內文不一致,不存在的中華圖書出版社出版了《余秋雨文集》……光是盜版書,就已經讓人貽笑大方了。
究其原因,便是籬苑書屋只顧給拔節而起的建筑外表貼金鑲銀了,反倒忘了真正要大修的應是藏書質量、歷史底蘊和其附加的文化內涵。企圖用鋼筋水泥遮掩枯枝爛木的本性,最終只會隨時代潮流前進而被遺忘,只有真金能屹立在時代洪流中亙古不倒。
吳清友說:“如果有天堂,那里一定有書屋。”作為誠品書店的經營者,沒有致力貼金貼銀的華美,只是偶爾請三兩學者,與讀者促膝長談,半盞茗茶一本書,以感性的方式,豐富自己書館的內涵,完善普通民眾的閱讀體驗和生命情懷,誠品書店讓每家分館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在外殼的華美,而在內在的樸實,大學里的誠品書店,材料簡樸,因為那是學生進出的地方,不必用光亮的大理石等豪華材料,只是十多個原木色的書架,卻有著書山書海的幸福感。
因為真金的存在,讓誠品書店的名聲大噪。樸實的用材便吸引顧客的眼光,讓它憑借“重人文,輕浮華”的特色在世界圖書館的遴選中脫穎而出。
在禮崩樂壞的時代,需要的不是鍍金貼銀的奢侈和浮華,也非顧影自憐的研究,而是以人文底蘊為圭臬,把少數知識分子掌握的高高在上的知識,稀釋成淺近易懂的高高在上的知識道理來服務大眾,有著“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的文化意蘊,也有著“繁華落盡見真淳”的真金內核。
無須用繁華錦上添花,因為只有假金才需要鍍金貼銀。
這位同學選擇以“網紅書店”現象切入,選取典例,利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方式,圍繞“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這個話題進行思辨。作文最忌無米之炊,無病呻吟。而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他們熟悉的領域,完全是有發言權和表達欲的。當親身的經歷和時事信息有效重疊的時候,便是觸發深入思考的良機。當我眼觀身邊之物,我手寫浩然之心之時,學生的襟懷、氣度便躍然紙上了。
三、開掘深度:理性思辨,培養自由思考的習慣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核心素養”中“思維發展與提升”的界定明確指出,語文學科承擔著讓“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促進其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0年4月,《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頁)的任務。
當面對同一種社會現象,學生中出現“唱反調”的聲音時,教師不應該排斥,而應該學會保護這種敢于打破常規的勇氣,鼓勵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考量和說理能力的提升。如這位同學對情與理的思考。
規則豈可無人情
高三9班 黃梓盈
2012年6月9日,上海,某高考考場外一輛壞了的自行車,一個遲到2分鐘的考生,一扇緊閉的大門,一位跪下的母親,還有鐵石般的規則和寒透了的人心。這場規則與人情的短兵相接,以人情的慘敗告終,然而規則的勝利并不讓人歡呼雀躍。我有一言不得不發:規則豈可無人情!
的確,我們耳熟能詳的是人情泛濫、裙帶橫行,是極端的混亂和腐敗但是,這并不能作為矯枉過正的辯解,因為極端的規則是另一種噩夢,因為規則只是中性的形式,因為規則自身沒有善惡可言,因為規則需要人情充實的內涵,而非僅作為敵人。
沒有人情的規則,只是壓迫的工具。陳勝、吳廣因暴雨而耽誤了赴役的期限,就會遭受不由分說的一律處死,這樣的規則就是殺人如麻的儈子手。日本四十七浪人在等級制度下,賣妻殺子成全主公的威名,這樣的規則就是扭曲人性的惡魔。古印度種姓制度劃分四大種姓,剝奪民眾的自由與尊嚴,這樣的規則就是踐踏真理的暴徒。上述例子或許古老而偏頗,且看如今!酷法何必秦律,君不見拆遷平墳毀古跡,刑訊逼供誤判刑,條條在案;犧牲何必浪人,駐京辦攔截上訪,維穩保安毆打群眾,樁樁有理;歧視何必種姓,排擠打壓農民工,地域貧富有界限,“上海資源不給外人”,法律法規歷歷在目,政策條列,若無人情,就都是殺人的刀,害人的毒。
所幸規則與人情并非壁壘森然。各地城管工作方式大整頓,溫情執法幾乎讓人轉怒為笑,惹人嗔怪河南平墳事件中,不乏將倫理道德引入。政策制定者、法學家的努力終于以“拆遷”改“搬遷”“直系親屬可不作證”得到了回報。
然而不能忘記,從救助站中走出的流浪者,身上還有繩索留下的淤青;不能忘記,數以千計的上訪者,在進京的最后一站再也無法前進;不能忘記,牢獄中還有多少無辜者,在誘騙下葬送一生,求訴無門不能忘記,還有多少缺少人情的規則,在為丑惡與不公大開綠燈?
這個學生的思維并非是單向或極端的,她冷靜、客觀地分析了規則存在的合理性,又在規則與人情的關系的辯證思考中,對缺乏人情溫度、規則矯枉過正的壓迫提出了質疑。而學會質疑是批判性思維養成的第一步。是什么激發了她的疑惑呢?是她見到的、聽到的、真實的時代生活。
如,當我們提供給學生一張武漢方艙“讀書哥”的新聞圖片,要求從一個角度進行寫作時,個性化的深度思維便產生了。學生從人類對抗病毒的態度、人物身上展現出的精神特質及原因、知識與理性的作用等角度深耕,展現出青年學子關注、參與當代文化的熱忱及高昂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就寫作的技法而言,時評文的寫作和一般的議論文寫作其實趨同。但我們必須明確,議論文訓練首先必須是智性思維的打磨,其次才是語言與結構的提升。時評文取材于真實的生命體驗,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理性判斷能力。
讓鮮活的時事熱點和真實的生命體驗成為思想的磨刀石,讓學生的獨立自我始終在場,教師方能在人生態度和人文情懷上引領學生走得更遠。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第一中學